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新视野 新方法 新高度--评刘扬忠《 唐宋词流派史》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乔力 参加讨论

     新时期以来,唐宋词的研究成果已是绚烂满目,美不胜收,有关词史方面也曾出版过若干种著作。而刘扬忠先生的新著《 唐宋词流派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年3 月版)却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于传统的词学乃至文学史研究领域作出新的开拓,又树立了一个新的高度。简言之,其主要特点有以下数端:
     首先是浓厚的理论意识。这是作者多年来从事词学研究所一贯倡扬的,而他自己也将之成功地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去,这些在本书第一章“总论:关于建构唐宋词流派史的理论思考和基本设想”中已有详尽阐发。本书参考有关文学流派的理论,再与唐宋词创作的实际情形有机结合起来.在纵向历史时空的观照里,就其不断发展演变的整体流动过程,完成了对唐宋词构体衍派的特殊背景及其大致流派类型的确认、辨析和勾画,可谓提纲挈领、脉络清晰而自成体系。如该书旗帜鲜明地突破以“婉约、豪放”二派笼统论唐宋词的传统模式,于唐五代词分立“花间”和南唐君臣二派,于北宋前期词标明雅、俗二派,于北宋中后期词和北宋南宋之交时期词则细味竞起并峙、繁彩多变的各新流派和准流派,于南宋前期又独推辛弃疾之主流词派,等等不一。再细者,就相关的创作理论来印照创作实践,互为发明以较其得失及艺术特色,更觉深刻切实。如第三章结合辛弃疾的词论评析辛词,便能发人之所未发。
     其次是宏观与微观兼及的写作方法。其特点是有不同的切入角度与观照层面,对研究对象的把握较为全面准确,既避免了肤泛空洞、大而化之的弊病,又不失于琐碎片面。如本书第二章第三节关于南唐君臣词人群体的论述,先着眼于扬州的地域文化、民俗风习的审视,然后揭示出南唐词派的风格特征;第三章第二节则将宋词置于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尤其是诗史的大背景上,来确定其地位、特征,都展示出那种广阔通达的视野。又如第三章第二节再进而论及柳永、周邦彦这两大流派时,条分缕析,细辨二者的异同,注重其同中之异,真是洞幽烛微。
     再者是不事空谈泛论,言必有据,以史实为证的严谨踏实文风。此书摆脱一般文学史作家作品论的习套,别以词家群体为考察对象,总论其审美取向和风貌特征,提出了一系列新见解。这些皆经过爬梳抉剔,细心审察,出之于大量的史实,以词家的创作实践作为立论的坚实基础。如第三章论述北宋词风格流派总体格局的形成原因时,在社会文化风习和审美消费时尚一端,除《宋史》 等典籍外,引录宋人及后人笔记中的有关记载十多种。而辨析晏、欧台阁词风与柳永俚俗格调的雅、俗之别时,既参用相关史事逸闻,更直接以其作品为例,故能言之凿凿,确实不移。
     总之,此书打开了“唐宋词流派研究”的新领域,我们期待着作者、词学界的朋友们有更多这类课题的新著问世。
    原载:《中国韵文学刊》1999年第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