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峰的《<手稿>的美学解读》(以下简称《解读》)是从美学角度阐释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的一部专著。纵观全书,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1、在阐释中逼近《手稿》的美学本真。《解读》在这方面有意超越了片言只语式的注疏方式,而是注重在整体上把握和阐发。如对马克思关于劳动就是创造的观点加以充分挖掘,并结合马克思《资本论》做整体研究,认为,劳动是创造,当然包括艺术创造,从而写出了“美与劳动创造和劳动异化”、“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劳动产品与艺术产品”、“艺术生产的特殊性”四章。这四章虽然材料都源自马克思的著作,但经著者这样的阐释后,就使马克思意中所有而言中尚未彰显的文艺美学思想得到了揭示,是一种真正建立原生态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有益尝试。事实上,《解读》除了以上四章谈到艺术以外,还有第九、十一、十二、十三章也谈到了艺术生产和艺术欣赏问题,因此,《解读》无论从其论理的逻辑还是从其近二分之一的艺术论篇幅来说,都可被视为是对马克思劳动创造说的元美学的文艺美学阐释。 2、作为我国著名的资深文艺理论家和文艺批评家,王向峰特别擅长以生动的文艺创作和欣赏的事例来把一些高深的理论问题甚或哲学问题讲得深入浅出。如在作为《解读》重点阐释的第九、第十关于美的规律问题两章中,他对马克思所说的“美的规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他认为“美的规律取自于人自身”(152页),在于是否合乎人的存在或内在尺度。而“内在尺度”表现在创造过程中主体能否直观自身并在直观中获得快乐。因此,他第一次提出,“在创作过程中直观自身就是人的尺度”和人的尺度就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认的新见解。对于像“美的规律”、“内在尺度”这样艰深的哲学问题,他通过引证孟德斯鸠的三角形造三角形神说,维柯的“以己度物”说,和《庄子》中开凿混沌、“黛玉葬花”、毛泽东的“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典故,来说明美的规律即人的规律。从而显示出了高超的解读能力和对审美哲学的驾御能力。 3、深入挖掘马克思《手稿》关于人在现实境域中的快乐的美学意义。《解读》除了对《手稿》中元美学的文艺美学阐释外,还从美感的角度对《手稿》中关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快乐体验作了新的阐释,从而形成该书艺术审美与现实审美并进的又一大特色。书中指出,“在读《手稿》当中也遇到一个好像没有作为单独问题提出来,在《手稿》中却是比较广泛地涉及的一个问题就是美感问题,人们在接触这个问题时却没有把它当作《手稿》里边的一个重要的美学问题提出来。”(273页)为此,著者专设14~17共四章来阐释马克思《手稿》中的美感问题。他认为,《手稿》中对处于社会实践中的人因自由劳动与异化劳动的不同所引起的心理状态的不同,即“欢乐”与“乐趣”,“幸福”与“舒畅”,和与之相反的“不幸”、“不自在”、“不舒畅”的感受,实质上“是在人的广泛的实践行为关系领域提出的美感与反美感,其意义大大突破了建立在艺术范畴上的狭义美感论,为美感理论的研究开拓了广阔的天地”,“研究生活中的美感要比研究艺术中的美感更具深广度。” 4、该书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它的系统化论述和教材化编排。它将《手稿》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后来发展联系起来写,从而形成系统整体。如在第一、二、九、十章中就对《手稿》美学思想的传承作了必要的述评,尤其是第十章中对蒋孔阳的《手稿》研究成果的阐释,都充分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来龙去脉,理清了源流。在章节编排上,特意增设第十八章“《手稿》摘录和词语标示”,以便于阅读和查询,表现出著者的匠心独运之处。 (《<手稿>的美学解读》,王向峰著,辽宁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