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松柏教授近日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学术专著《<水浒传>源流考论》是他沉潜研究古典小说名著《水浒传》多年的结晶。 首先,作者对于人们已经谈了千言万语的《水浒传》来源问题,没有知难而退。如将南宋龚开对宋江三十六人的咏赞,从以绰号字面解释的,分为伦理类、性情类、才能类;由绰号入赞带出情节的,分为形体类、性情类、才能类,追溯描述话语的来源,上挂下连,推究事理,阐发贴切,间有新意。诸如燕青之赞:“平康巷陌,岂知汝名?太行春色,有一丈青。”在对前贤所论一一辩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全新的理解。 其次,在推究《水浒传》源头时,该书运用了主题学方法,成功地抓住了主要矛盾,将宋江故事的母题化过程描述分析得相当透彻。书中有说服力地采取了故事母题研究中的母题溯源法,把宋江故事的发展分为若干阶段,在分析每一阶段的小说署名现象和梁山泊故事的大致内容后,着重指出了书商与说书人围绕宋江故事成型的动因之所以然。作者举出许多旁证来说明这一点,宋江实际上就是主题学理论中所说的“主题人物”,是纽结重要情节和意蕴的带有惯常母题效应的人物。 其三,该书大跨度地在动态发展中把握故事流变中的内在变化,注意到故事流传中受到当时社会中类似人物命运结局影响,从而产生接受史上阶段性重大变异的现象。 其四,该书的创获还在于,能把人物形象与情节间的有机联系进行逻辑上的精密考察,从而推究出一些人物行为不合理、形象分裂等不合人意处的成因。 最后不能不提到的,是该书非常注意学术规范,不掩前贤之长,并且在广引博传中得出己见。如在追寻南宋时期宋江三十六人故事时,就充分注意引述余嘉锡、王利器、曲家源诸先生的相关考证(第46页至50页),在前人基础上引申发挥,显得根基深厚,论有所出。 该书以下六个方面较引人注目: 1、从民间传说开始,到《水浒传》嘉靖本问世为止,紧紧抓住该书成书过程中向无定论的几个关键性问题深入突破,在对不同时期、不同形态详尽辨析的基础上,得出了较为合理的结论。 2、通过《宋江三十六赞》等至今可见的水浒资料,对北宋末、南宋水浒故事的内容及其流传形式提出了新的见解。 3、详细考察了在零散的水浒故事到《水浒传》成书之间,曾长期流行过不断充实提高,不断集三十六人故事之小成的《宋江》(《宋江平话》《宋江演义》)。 4、通过地理描绘的错误、情节设计的矛盾、语言表述的不同、与元末明初水浒杂剧无涉等,论证了《水浒传》是由《宋江》和若干水浒英雄的单篇传奇组合而成。 5、《三国志演义》为始作俑者,《水浒传》继之,明代中叶高明的书商推出了一个“罗贯中编次”系列。 6、对《水浒传》作者问题进行了仔细而深入的探索,认定它是陆续完成的,罗、施二人的姓名均是书商所署,元末明初戏剧家罗贯中不是《三国演义》《水浒传》的作者;耐庵是当时以“庵”为名的说书人的习惯艺名,著名的《靖康稗史》的编者署名即耐庵。“施耐庵”即施编纂者名义予耐庵之义。 原载:《文艺报》2007年9月4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