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我读《中国诗学的德本精神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秦兆基 参加讨论
王志清先生的理论专著《中国诗学的德本精神研究》(下称《德本精神》),煌煌二十五万言,读了好两遍,吟味再三,觉得全书的要旨是不是可以概括为两个待解的问题:
     中国诗学的本体精神何在?中国诗学将要何为?
    从前一个问题出发,就在于对中国古典诗学的董理,找出其固有的带规律性的东西来;从后一个问题出发,就在于对中国当前的诗学研究——古典的和现代的、诗歌欣赏——受众接受心理和诗歌创作——诗人状况进行全面扫视和评价。
    《德本精神》对于这两个问题的阐释,要言之,即为本文题目中的“救赎”和“探究”。
    中国诗学研究和诗歌创作,正如王志情先生所说,目前处于“人性失落、文化失落、文学失语”①的“三失”状态。形成这种状态的根本原因,也如王君所指出的那样:“长期以来,中国的文学批评就一直处于找不到归宿的无根状态。造成了话语的失范,学语与混语,这种自卑精神状态下的话语从本质意义上说是失语”②。
    其实不止于当下,可谓“昔已有之,于今为烈。”十九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华老大帝国的大门。古老的东方文明在西方文明面前失去了招架之力,救亡图存,成了有识之士共同的愿望。诗歌也成了启迪民智、张扬民气的重要手段。梁启超、黄遵宪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梁启超认为:“过渡时期,必有革命。然革命者,当革其精神,非革其形式,吾党近好言诗界革命。”这里所说的“诗界革命”,实际上要使诗歌“能以旧风格含新境界”,③就是一方面要坚持中国诗歌固有的美学传统,不是简单地抛弃或改造旧形式,一方面,将诗歌纳入政治改良的轨道,用旧的话语方式创造出新境界,把诗歌作为进行政治启蒙的工具。鲁迅、周作人、苏曼殊等当时新锐们的译诗、诗作和诗学著作,对于西方的诗歌作品、诗学精神表现了由衷的推崇,这点只要看一下鲁迅的《摩罗诗力说》和《文化偏至论》,就不难领略得出。一九一九年“五四”白话诗兴起以来,中国诗歌的状况,正如刘若愚先生所言:“至于用现代白话写的诗歌,因为它们大部分故意企图脱离传统,而且在好多地方受了西方诗歌的影响,就没有特别的需要介绍给西方读者了。”④刘先生这里所说的摆脱传统,并非是单指语言和格律形式方面的变化,而是指诗学精神上的背离。随着改革开放,西方各种思潮,也包括诗学思潮纷纷涌入,王志清先生所提到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方法热”,就是其中的一股。用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诗学理论去进行中国古典诗歌研究,已成为一时的风尚,这类文字充斥于各种学术和非学术的刊物。流风所被,简单地仿效西方现代各种流派的诗作也层出不穷,前一阵喧嚣一时的“梨花体”论争,不正是由此引发出的吗?
    长叹息以掩涕兮,哀“诗国”之多艰!
    王志清先生《德本精神》所承担的使命,不是对中国传统诗学研究状况的整体描述、源流因革关系的梳理,而是对中国诗学传统精神的再确认、回归和新评价,也就是一种对于民族诗歌传统的“救赎”。
    为了能使中国诗学研究和诗歌创作能找到自己的学理支撑、治学和创作的方法,他追本穷源,对于“德本精神”进行了全面的探究。
    开宗明义,在“导论”之中,揭示出自己从事这方面研究的意义、目标:
    ……其意义并不是想以古人、前人的视来提出问题,更不是以一种观点来取代另一种现成的观点,而是试图为中国诗学发掘和寻找一个新的增长点,并存有建构一种新的诗学批评的奢望……另外,我们也意在解决长期以来文学批评中“教化”与“审美”非此即彼的“对立”、“对抗”的状态。①
    

    从上面一段话看,作者的大目的,是以现代学人、诗人的观点,从当前的诗学研究和诗歌创作的现实需要出发,广采博揽,别铸新章。作者的第二目的,在于救正长期以来道德批评(庸俗社会学的文学批评)和纯美批评(曲为心解,停留在文字表层的感悟式的批评),开辟一条真正合乎美学原则的诗学批评的通衢大道。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标,作者给自己提出了以下待解的问题:
    一、中国诗学的德本精神具有什么内涵?
    二、德本精神是什么形态的批评?
    三、德本精神与社会批评、道德批评、伦理批评有什么不同?
    四、何谓德本批评的美学精神和批评主体的自由精神?
    这四个问题王志清先生在《德本精神》全书之中,已经作了全面地阐述,本文不再赘言。只想着重地谈一点,就是他为什么提出这样一些问题。
    先谈第一个问题,“中国诗学的德本精神”这个提法,无疑是告诉我们,这种精神是中国诗歌所固有的,是贯注流转于中国诗歌本体之内,并且随着中国诗歌的发展而发展的;是民族的文化传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文化心理在诗歌领域中的隐身存在。
    德本精神使中国诗歌有异于古希腊史诗中洋溢的开拓进取、争勇好斗的青春精神;不同于希伯来情歌对生命的热恋和礼赞的现实精神。作者像勘探队员一样,一下子找到了很好的井位。
    “内涵”是概念所指对象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所包含的全部内容。这不仅是指德本精神所论述的范围的范围,还指其深度,即包含的是能够揭示其本质属性的成分。作者认为“德本精神的强调,德本精神的建构,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理性的原则。诗学的德本批评,是由批评的本质和功能所决定的”,这是因为“文学的‘德本精神’也是自文学作品诞生之日起而与生俱来的,是‘内在于’文学文本中的,而不是,也不用把它强塞进去”。②明代学者屠隆言简而意赅地揭示了德与文的内在关系:“夫道之菁英为文,文之有韵者为诗。”③德本精神是文学作品所固有的,批评文本的任务就是确如其分地予以阐释,评价,而不是外加、穿凿附会,一味拔高。
    再谈第二个问题,德本精神批评的形态是什么?也就是他的归属何在的问题。王志清先生认为“我们所说的诗学的实用精神,不是使其政治道德化,更不是使之成为政治的工具。诗学德本批评研究,着眼于传统批评的现代化。”所谓“传统批评的现代化”,不是简单地因袭固有的中国传统的诗学批评精神和方法,而是接受和融入西方的诗学精神和诗学方法,正像作者对于诗歌本质认识所作的阐述:“这种诗歌形式是诗人诗性精神对天地自然和社会人生所进行的一种具有诗意的解读和概括。诗歌是因为人类伦理及道德情感或观念表达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人类对于自己生产劳动的一种情感表达,是人类对自己生产劳动和世界关系的一种抽象理解。”④从这一段话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作者对于马克思主义诗学理论的运用,而且也不难看出存在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影子。德本精神的诗学不是自足的体系,是要借助于域外诗学不断得到完善的开放的体系。
    再谈第三个问题,就是从比较和区别之中确定德本批评的特性。作者选择了社会批评、道德批评和伦理批评作为比较的对象,因为这几种批评方法,在外部形态上很容易和德本批评相混的。王志清先生认为德本精神“是一种以价值理性、人文理性和社会政治观为基础的文学批评形态。”①它是以人伦为中心,但是人伦并不是它的全部,何况中国式的人伦不仅是指人际关系、社会秩序,而是以“合天人、通道义、标道义为主要标志”的。张载所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庶几近之。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德本批评与批评主体的关系。作者提到了“批评主体的自由精神”诗学研究是对于诗人诗性形式的诗性探索,或者说“灵魂的冒险”,是一个以心读心的过程。诗人以诗性的智慧创造出诗意的形式,是一种感性的审美存在,其意义和内蕴几乎无法穷尽的。这样就要求批评者把文学提升到一种审美和道德一体的层面上来认识。用王志清先生的话语方式来表述,就是要形成“比德”的审美定势和思维模式,就是“将自然外物与理想的道德品质相关联,注意‘发掘’作品中的‘道德伦理’的意义”②。严肃的真正有意义的文学批评,要求批评者具有独立的人格精神,批评主体应该具有自由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统一的自觉,和诗人一样带有诗性精神去解读、阐释,带着属于自己的审美体验去关照和评价,而不是人云亦云、矮人看场,按照某个诗学读本进行诗歌的活体解剖。而是“在理性法则的批评过程中于是人同此心性,而在‘同情’的层面上获得情感和价值的体认,在于对文本深层内质‘悟性’超越,在思想和理论的发现中表现出批评的激情、灵气和创造活力。”③诗学的批评是具有诗学的德本精神的批评。
    《德本精神》的“导论”和前三章,是从理论上提出和回答了上面说到的四个问题,是横向展开的,对于中国诗学的德本精神,由浅入深,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书的后面的九章,则是从“德本精神的发端与孔子的诗学模式”谈起,提到“德本精神疏离”、“德本精神的依归”、探究了“德本内涵”、“德本思维”、“德本意识”从二千多年前一直延伸到当代,用的是个案批评。批评的样本是中国诗歌中具有代表性的品类,如四言诗、辞赋、山水诗 针对的是诗学批评中历来聚讼的问题,如时代的美学趣味的变化对诗人评价的影响、诗“主理”的美学特征、“神韵说”的指归,等等。这一部分是纵向展开的。王志清先生现身说法,亲自操刀,从理清源流之中,为读者作德本诗学批评的示范。
    这一部分占了全书的绝大部分的篇幅,很能显示作者学术勇气和学术功力。第一,王志清先生没有绕着走,没有躲避一些学术研究的难题。本来谈“德本精神”最为方便的是列举一些贴近现实的诗歌、诗论,也就是现实主义的、人民性强的诗歌、诗学流派,他偏偏找了《闲情赋》、山水诗、神韵说与德本精神似乎挂不上钩的为例。第二,在具体论述时,目无全牛,切中腠理,精义纷呈。
    中国诗歌和诗学研究的现代化的道路是漫长的,从梁启超、黄遵宪的“诗界革命”起,一代又一代人作了有益的探索,应该说真正有分量的理论著作应该是这本《德本精神》。
    觉得意犹未足的是:第一,中国德本诗学的发端,可以再向前提,《尚书》、《周礼》未必说得清楚,吴季札观礼乐发表的评论,应该说是”古代最有系统的具体的诗评”他“由声调的总衡,进而考究诗品与诗格,然后上推它的诗潮,下论它的影响。如此,就构成他精密的诗史观了。后来人评论诗文,从这里得到许多法门。”④第二,西方诗学和诗歌是怎样具体地影响中国诗学和诗歌,怎样融合中西诗学和诗歌以促成中国诗学和诗歌现代化,论述得似乎不够。。
    管窥蠡测,未必有当,谨以此就正于王志清先生和广大读者。
     二〇〇八年一月三日于苏州
    

① 王志清《中国诗学的德本精神研究》第319页,齐鲁书社2007年版。(以后引同书,只标页数)
    

② 第316页。
    

③ 梁启超:《饮冰室诗话》第5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
    

④ 刘若愚《中国诗学·序》长江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① 第2页(着重号为笔者所加)。
    

② 第4页。
    

③ 屠隆《刘子成先生谈思集序》,《白榆集》卷二,明万历本。
    

④ 第6页。
    

① 第16页。
    

② 第26页。
    

③ 第38页。
    

④ 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第34页,三联书店2007年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