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瞿閣部 [越南]阮攸 中原大勢已頹唐,竭力孤城控一方。 終日死中心不動,千秋地下髮猶長。 殘明廟社多秋草,全越山河盡夕陽。 共道中華尚節義,如何香火太淒涼。 (越南漢喃研究院藏阮攸《北行雜錄》鈔本) 瞿閣部:瞿式耜(1590-1651),明江蘇常熟人,字起田,號稼軒,師事錢謙益,萬曆四十四年(1616)進士。崇禎元年(1628),任戶科給事中。弘光元年(清順治元年,1644),巡撫廣西。永曆元年(1646),擁立桂王即皇帝位,進文淵閣大學士,吏、兵兩部尚書。留守桂林(今廣西桂林),身先士卒,多次擊退清兵。永曆四年(1650)十一月初五日,桂林陷,被執,不屈,十二月十七日(1651年1月8日),與兵部侍郎張同敞同殉國于桂林疊彩山。著有《瞿式耜集》。 明朝殿閣大學士(宰輔)兼六部尚書,尊稱閣部。 乾隆四十一年(1776),清廷追賜瞿式耜諡忠宣、張同敞諡忠烈,並于桂林疊彩山二公成仁處建雙忠亭,歲時祭祀。 嘉慶十七年(1812),阮攸使清途經桂林,作《桂林瞿閣部》詩。 阮攸(1765~1820):越南詩人,字素如,號清軒。清嘉慶十七年(1812),作為越南阮朝貢使出使中國,撰有漢文詩集《北行雜錄》。次年回國後,根據所得中國明末清初青心才人小說《金雲翹傳》,改編為越南喃字長篇敘事詩《金雲翹傳》。詩體為六八體,六言、八言句相間,句句押韻。長達3254句。越南文學界視之為越南的屈原、普希金。 由《桂林瞿閣部》詩,足見阮攸中國文化修養甚深,熟悉清史,其漢詩造詣,允稱第一流,乾嘉詩壇,無出其右者。阮攸來華詩雅人深致、思想深邃,與一般越南貢使來華詩應酬之作、歌功頌德者(如徐世昌《晚晴簃詩匯》卷二百所錄),大不相同。 千秋地下髮猶長:詩言瞿公至死保留漢族髮式,喻瞿公民族氣節,生死不渝,千古流芳。言外之意,一百五十年來,包括眼前的所有中國人,都薙髮結辮,做了滿清的亡國奴或順民。 瞿式耜《十七日臨難賦絕命詞》:“從容待死與城亡,千古忠臣自主張。三百年來恩澤久,頭絲猶帶滿天香。”(《瞿式耜集》卷二《浩氣吟》)阮攸如曾見之,則“髮猶長”亦是用瞿公就義詩之今典。如未見之,則是暗合。 漢族自古習俗,男子不薙髮(《孝經•開宗明義》:“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束髮於頂加冠。滿族習俗,男子薙去前顱全部頭髮,只留顱頂後頭髮,編結成辮,垂於腦後。順治二年(1645),清廷下薙髮令,強迫全國漢人屈從滿人習俗薙頭,違者一律“殺無赦”(《清世祖實錄》卷十七),實行“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清韓菼《江陰城守紀》卷上),激起漢人的激烈反抗,滿清實行了大規模血腥鎮壓,最慘烈者,為江陰十日、嘉定三屠。此一民族、文明之扭曲,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滿清政權,始得扭轉。當嘉慶時,則除反清秘密會黨如天地會之外,中國人,包括讀書人,多似遺忘已久。 殘明廟社多秋草:詩言桂林南明廟社遺跡,早已淹沒於荒草之中;象喻全中國陸沉已久。 全越山河盡夕陽:越,指越南。秦漢之際(前3世紀初),趙佗建立南越國;968年,丁部領建立丁朝,國號大越國;清嘉慶七年(1802)阮福映建立阮朝,國號南越,次年,改國號為越南。(《清史稿》卷十六《仁宗本紀》嘉慶八年六月:“己丑,封阮福映為越南國王。”) 詩言全越南山河沐浴在夕陽餘輝之中。夕陽喻明朝與中國文化;象喻明已亡,全越南猶保存明朝文明、中國文化。明亡之悲,以中國文化自重之情,隱然見於言外。 關於日、月隱喻明朝的藝術手法。按“明”字從日從月,故明遺民慣用日、月隱喻明朝。例如柳如是聯語《題望海樓》:“日轂行地淪左界,地機激水卷東溟”,黃媛介詞《眼兒媚•謝別柳河東夫人》:“月兒殘了又重明。後會豈如今。”阮攸之詩,用此藝術表現手法。 關於文化高於種族的儒家思想。《漢書•藝文志》載:“仲尼有言:禮失而求諸野。”表示中國文化失落,存於周邊地區。唐韓愈《原道》云:“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表示中國人行夷禮,則視之為夷狄;夷狄行中國文化,則視之為中國人;文化高於種族,夷夏之別在文化而不在種族。阮攸之詩,體現此等儒家思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