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融通:评论家的一种能力和境界——读侯文宜《当代文学观念和批评论》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段崇轩 参加讨论
我曾经在《走向“三分天下”的文学批评》一文中,把当下的文学批评分成三种类型:学院派的、作协派的和媒体派的。认为这三种批评各自为政、画地为牢,期望相互间打破门户、取长补短,使各自的评论变得更开阔或深厚一些。虽说这种分类未必科学,但它道出了当下文艺学领域的一个问题:评论家身份、位置的不同,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他的批评,形成了不少评论家思想和知识的残缺。建构评论家一种海纳百川、深邃敏锐的学术境界显得多么迫切而重要。我的这些观点引起了评论界的关注和争论,但真正从评论家自身建设的角度去思考的,似乎不多。最近读到了侯文宜的专著《当代文学观念与批评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3月版),是专门探讨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以及二者的关系的,明确提出了评论家要“走向学术融通”的观点。它印证了我对当下文学评论现状的判断,加深了我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融通”,大体相当于佛教哲学中所说的“圆融”、“圆满融通”,或平常我们所言的融合/融和、融会贯通,显然,应属一种学识上的宏阔境界和深度追求。对于一个评论家来说,它既表现为评论主体能够打通诸多领域的一种批评能力,也表现为评论主体可以熔各种学科、知识为一炉的学术境界。以往似乎还从未有人把“融通”上升到一个独立的概念去论述,把它引入文学理论学科中,我觉得很有意义、也很有必要。侯文宜的《当代文学观念与批评论》,不仅明确提出了“融通”这样一个概念,同时又努力把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本解读融为一体,显示她自觉的批评实践,这正是该书的价值所在。
    作者在书的“自序”里说:“相信理论与批评的互动整一——没有亲验文学付诸批评的理论建构是灰色的,没有理论思考付诸思辨的批评是肤浅的,因而在自我个体从事文艺学的学术探讨中,就有了一个意向:走理论——批评融通的路子”。作者为大学文学院教授,对文学理论的研究,使她具有了较丰厚的理论基础,而文学批评的践行,又直接支撑了她对文学理论和批评的深入思考,这就使其学术不至于偏居一隅,而是逐渐构筑起一种兼容的贯通的学术思想。在侯文宜的著作中由三部分构成:上编着重研究文学理论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如文学的存在意义、深层精神、价值取向、审美特征等;下编集中讨论文学批评中的一些“热点”课题,如文学批评的主体构成、观念变革、内在动机、批评方法等;附录则是对文学现象、作家作品的批评文本,主要解读的是山西文学。如此交互融摄,形成了很富个性色彩的理论批评活动,使该著显得厚实、特色突出。比如关于当下文学创作的“欲望化”现象,一般往往把它看作商品经济社会对人的诱惑、当下人们道德沦丧的一种反映,但书中却追根溯源到西方非理性主义、无意识本能、“力必多”“升华”等理论观念的影响,“在这股思潮之下,文学被当成个人心理欲望释放的工具,审美即娱乐,写故事、写小说,就是图的新奇、刺激,什么刺激来什么,”这就找到了文学“欲望化”倾向的哲学、文学根源,对于我们认识和批评这种文学思潮有极大的启迪意义。又如关于“边缘批评”,许多处于边缘状态的批评家,总是觉得自己缺乏“话语”权利,抱怨周围环境的偏僻、闭塞。作者却通过多个例证和理论分析论说了“中心批评”和“边缘批评”各自的长短、优劣,而后指出:“边缘之为边缘正在于与中心保持了距离,因而它更开放,易包容吸取新的质素,更有独立性和自主性,因此而可能体现边缘的优长和活力”。这样的论述颇有见地,显示了作者视野的开阔和思考的深入。
    诚然,真正的“融通”境界并不是那样容易抵达,只有那些既有深广的理论根底、完备的知识结构,同时又有丰富的社会人生体验、敏锐的艺术感受力的人才有可能臻入一种化境。譬如鲁迅、茅盾、钱钟书等。尽管侯文宜在努力地追寻一条学术“融通”路子,但距真正的“融通”之境无疑尚有差距。例如其借鉴了不少古今中外的理论资源,但在评述某些文学现象时却不无人云亦云、融而不通之处,还未形成独到有力的思想理念。另外,在解读作家作品时尚待灵敏的艺术感受力,把握不到位、描述不鲜活的地方亦常可见。然而,毋庸置疑的是,其《当代文学观念与批评论》却显示了这样一种努力:既非从理论到理论的学究式研究,也非就事论事式的主观评判,而是紧密结合当下文学的现状和问题,作出学理的研究、评论和回应。这种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的治学方法,表明了作者一种融通的自觉与能力,也表现了作者的现实情怀。而这一点,对于任何一个评论家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因为只有具备了融通无隔的精神境界和融会贯通的学术能力,同时又自觉进入现实的文学及文学的深层细处,才能真正创造性地、到位地把握和评论对象。理论与实践的“圆满融通”才是评论家的大境界。
    原载:《文艺报》2008-3-20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