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这本《理解媒介》比作文化研究的“圣经”,并不是夸大其辞的说法。1964年,52岁的麦克卢汉出版《理解媒介》,在人文学科领域引起强烈震撼。现在,中国人也熟悉“地球村”这种说法,始作俑者就是这个麦克卢汉。那时,麦氏不名一文,在大学教英美文学。衣着随便,丢三拉四,清瘦的面相中透出几分厚道。在时尚的美国学界看来,这个北美人象是个不合时宜的堂吉诃德。但翻开他的书,人们才知道,一个神谕式的人物出现了。这本书在英语世界迅速风行,到了1965年秋天,《纽约先驱论坛报》不得不宣告该书的作者是“继牛顿、达尔文、弗洛依德、爱因斯坦和巴甫夫之后的最重要的思想家……”。一夜成名的麦克卢汉到处演讲,听者如云。记者描述说:他获得了人们“以偏挚狂似的不可抗拒的信仰所赋予的、罗马祭师才享有的那种魅力”。 书中,他有些著名的论断: 媒介即是讯息过去,人们把媒介看成是一种运载物质或信息的工具,媒介本身并不重要,它并不能决定或改变它所运载的东西。但麦氏看到媒介的决定性作用,特别是在电子化时代,媒介具有前所未有的积极的能动作用。媒介引起了人间事物的尺度变化和模式变化,媒介改变、塑造和控制人的组合方式和形态。例如,飞机作为运载的东西是毫无关系的。麦氏敏锐看到与电光相关的媒介,如电影、电视、广播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麦氏理解的媒介面相当广泛,汽车、飞机一类的运输工具;衣服、住宅一类的与人的生存交往直接相关的物品;还有印刷、数字和各种图象、声音传播的手段等等,都在他阐释的范围。 媒介是人的延伸这是麦氏理解媒介是根本的出发点,也是他超出所有理论家的独到之处。在科氏的思想视野中,媒介不是冷冰冰的外在化的存在,媒介就是人的身体、精神的延伸。媒介改变了人的存在方式,重建了人的感觉方式和对待世界的态度。例如,书面媒介影响视觉,使人的感知成线状结构;视听媒介影响触觉,使人的感知成三维结构。麦氏把服装和住宅看成媒介,如果说衣服作为人们贮存和输导体温和体能的个体皮肤的延伸,那么,住宅就是家庭和群体达到上述目的的集体手段。电灯也不只是一种照明工具,同时也是媒介,由于电灯的大量使用,人们可以通宵达旦工作,从而改变了人们生活的时间和空间。 麦氏对媒介的理解大胆又独特,奇妙又精辟。他把媒介分为“冷媒介”和“热媒介”。麦氏的这种划分有他个人偏好,也有他所处的时代局限。例如,把电视划为冷媒介就有待商榷,那个时代电视还不是十分普及,电视技术也远不如现在先进。在今天看来,电视就未必可以说是冷媒介。最可惜的可能是,麦氏这本书未能论述到电脑和互联网,他所处的时代电脑和互联网都还未出现。现在看来,电脑和互联网作为媒介,对当代人类生活的改变可能显然是前所未有的,这需要新时代的麦克卢汉加以阐释。麦氏在1980年圣诞除夕去世,作为一个神谕式的人物,他选择告别人世的时间也很特别。 麦氏的论述敏锐而富有想象力,到处都是别开生面的论断,自信而富有哲理。他在论述到现代城市时写道:“城市的功能是重新塑造人,把人改变成为比他的游牧祖先更适合的形态。如果是这样,那么难道不可以说:当前整个生活转换成信息的精神状态时,全球和人类大家庭都要被转换成一个统一的意识吗?”这就是麦氏的风格。论断与反诘的语气,充满怀疑,又不容置疑。令人惊奇的是,他在书中多次引用中国的成语典故,这似乎有益于加强他的喜爱的东方智者式的沉思和神秘主义意味。他对数、对时间和空间的特殊关注,以及他在书中多处提到斯宾格勒,使人有理由相信,他的这种神谕式的言说,在风格上与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如出一辙。不同的是,麦氏通篇都表达了对电子媒介时代极为乐观的憧憬,似乎任何一个媒介,都开启了人类生活的新途径。 原载:《中国图书商报》2001/08/02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