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农村的闲居生活,包括描写农村景色和农村生活习俗。辛弃疾在淳熙八年(1181)冬天被弹劾罢官,退居江西上饶农村。这次罢官对他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胸怀大志,有经世济民的才干,最后却被排挤,落得投闲置散、归隐乡间的结局。这使他的心情极为悲愤,对南宋朝廷深为不满。他曾说:“人间走遍却归耕。”又说,“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从这些词句里,可以想见他那种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光阴虚度、壮志难酬的愤懑和牢骚。因此,他虽然闲居农村,心情却是不平静的。每当他想到沦陷敌兵的中原故土,想到国家的命运前途和自己的身世遭遇,总是不能压抑内心的激动。退休八年之后写的【贺新郎·送杜叔高】词说:“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可见他仍然时刻不忘国事。这种心情在题为《独宿博山王氏庵》的【清平乐】词中表现得比较突出。这首词的原文是这样的:“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博山在江西广丰县境内,辛弃疾闲居上饶时,经常往来于博山道中。词的上片生动逼真地写出王氏小草屋破败荒凉的环境。开头两句“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写室内,是眼中所见。一盏油灯,光线昏暗,饥鼠绕床寻食,可见这草屋人迹罕至,蝙蝠飞入室内,在油灯前闪来闪去地飞舞,可见这草屋破败不堪。词人正是在这样的草屋中“独宿”,只有饥鼠、蝙蝠做伴,其孤独亦可以想见的。下面“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两句写室外,是耳中所闻。听屋上急雨吹打,破碎的窗纸在风中沙沙作响,好像在自言自语。“松风”二字,写出小草屋是在山野松林之中,可见环境的萧森岑寂,窗纸自语更反衬出“独宿”的冷落。上片紧扣着“独宿”二字,渲染秋夜山野草屋的凄凉惨淡。当年金戈铁马驰骋沙场的英雄,如今竟独宿在这样的草屋之中,词人愤慨心情,已从这样的环境描写中流露出来了。词的下片就具体写他此时的心理活动。“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二句,写词人在这荒凉阴森的环境之中,回想自己的生平经历。他年青时起义于北方敌占区,并率众南归,一生足迹踏遍塞北江南,为国事奔走,最后却被罢官闲居,眼看头发已白而壮志未酬,不禁悲愤难平。这两句词很精炼地概括了他的生平经历,也写出了此时的复杂心情。最后两句“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词意一转,表现词人处境悲凉,但还是雄心不减,壮志犹存。草屋之中的景象虽然阴森惨淡,但词人梦寐之中仍然为着祖国的统一而斗争,醒来以后眼前还展现出祖国的万里江山。词的结尾气势雄浑,景象壮阔,与上片的阴森凄凉的环境描写形成鲜明对照,表现词人的阔大胸襟和时刻不忘统一祖国的豪情壮志。辛弃疾没有因为退居农村而忘怀国事,同时又因壮志难酬而心情凄苦,悲愤难抑,种种复杂感情,以渲染环境气氛的方式表达出来,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他闲居农村时写的许多词,都寄寓着这种复杂的思想感情。 另一方面,农村的闲居生活,毕竟是比较平静恬淡的,优美的山川田园风光和质朴的民风,又使词人受到陶冶,感到快慰。他写了许多歌咏农村生活和自然景物的作品,反映了他对农村的喜爱,也从另一侧面表现了他的爱国感情。他在【丑奴儿近·效李易安体】词中,运用浅显而流利的口语,描绘出一幅农村的暮雨初晴图:“千蜂云起,骤雨一霎儿价。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群山之上,忽然云起,下了一阵急雨。忽然又云过日出,远处的树林衬着一抹斜阳,山那边酒旗在望,正有一处卖酒的人家。风景美好,就是图画也难以画出。置身在这样的美景当中,词人的心情自然是十分愉悦的。他在题作“代人赋”的【鹧鸪天】词中,还把农村生活与城市的仕宦生活作对比,表现出对争名逐利、相互倾轧的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对南宋统治集团的不满。这首词说:“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词的题目是“代人赋”,就是替别人或拟别人口吻作词,但表观的却是词人闲居农村时的思想感情。词的上片以清丽的笔触,描绘出农村初春时节的蓬勃生机。“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两句写春天已到田野、小路边的桑树枝条柔软,冒出了嫩芽,蚕种生出了幼蚕,勤劳的农家又开始了他们的辛勤劳作。这两句是写近看之景,下面“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两句则是远望。远远望去,平坦的山坡上长满了嫩草,一群黄牛犊在吃草欢叫,远方的树木还带有一点春寒,斜日之下,小如墨点的归鸦点缀在树木之上。上片所写景物是触目所见,信手拈来,却经过了精心的组织安排。前三句中的桑芽、幼蚕、细草、黄犊,都是充满春天的生机活力的新生事物。桑与蚕,草与牛,又互相关联,富有农家特征,勾画出一幅生动的“春日田园图”。而在这些事物的背后,我们又可以想见农村男耕女织的辛勤的劳动生活,可以看出词人对农事的关切。上片的第四句则为这幅“春日田园图”点染一片背景,斜日、寒林、暮鸦作为初春田园的衬托,在这里并不显得衰飒暗淡,相反更显出景色的清新明丽。上片写景纯用白描手法,但选词用字经过了精心的锤炼。如“陌上柔桑破嫩芽”一句中,“柔”字、“嫩”字突出了新春景象,“破”字显示了春天里不可遏止的蓬勃生机。“平冈细草鸣黄犊”一句中,“细”字写出草的细密茸嫩,“鸣”字写出牛犊经过一冬之后初到春天草地上的欢快活泼,并传达出词人听到这欢快的叫声之后的愉悦心情,而嫩绿的细草与黄色的牛犊,色彩的配合又十分鲜明醒目,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斜日寒林点暮鸦”一句的“点”字,既是形容遥望之中的归鸦小如墨点,又借用绘画中的“点”的笔法,在远处的树木上,归鸦仿佛用笔点上的墨点,描绘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水墨图。暮鸦投宿的处所是“寒林”,“寒林”表示初春树木刚刚发芽,因而远远望去色彩疏淡,上面聚集的暮鸦就显得十分突出,有如用笔点墨。这个“点”字真是用得十分妥贴而生动。总之,词的上片所写的景物,表现了清新可喜的一派生机。词的下片开头“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三句,写出词人在田野山间信步游赏,悠然自得,兴致上来,正好有卖酒的人家,可以沽酒助兴,一切都很称心如意。以上,词人着意描绘了景物的清新可喜和心情的轻松愉快,写这些的目的是什么呢?最后两句便借景物点出词的主题:“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原来,在词人看来,真正的春天是在农村,农村的一切让人赏心悦目,心情舒畅。城中的桃李虽美,却要担忧风雨的吹打,只有乡间小溪边的荠菜花,才真正具有欣欣向荣的春意。城中桃李的风雨飘零和乡间荠菜花的迎春开放形成鲜明对照,表现出词人对农村的喜受,也流露出对城中腐朽统治集团的鄙弃和厌恶。可见词人在流连于农村美好风景的同时,并没有忘怀国事,景物的清新可喜声,心情的轻松愉快,都没有遮掩住为国事忧虑感伤的情怀。 辛弃疾热爱农村风景和农村生活,同时对农业生产也十分关心。他虽然没有亲身参加农业劳动,但从儒家“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的传统观念出发,他把农业生产看作与国家命运密切相关的大事。他曾向朝廷提出过减轻赋税、扶助农业,以充实国力的建议和措施,并在担任一些地方官时积极救助农村灾荒,发展当地农业生产。在被罢官闲居之后,他又取“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的意思,自号“稼轩”。为自己的儿子取名,也都带有“禾”字旁。这些都说明他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因此,他在闲居农村时,对农业劳动抱着关切、赞美的态度,写出了一些歌颂农民劳动生活的作品。如题为“村居”的【清平乐】词,描绘了农家生活的一个侧面,是一首田园劳动的赞歌。上片开头“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两句,先描写住处和环境。低小的茅屋,可见这是一个普通的农家,茅屋边是一条小溪,溪上长着茂盛的青草,可见环境的清静优美。“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两句,写和睦相亲的农家老人。吴音,即吴地的语音,这里指江西上饶一带的口音,春秋时这里属对吴国。相媚好,指相互亲切地交谈。这两句是未见其人而先闻其声,先听见屋中带醉意的谈话声。吴音本来就婉转动听,何况带有醉意,更令人感到亲切。可是一看见屋中说话的人,又出乎意料,原来这样婉转亲切地交谈的人,竟是一对白发的老夫妻。这不但写出了农村民风之美,也传达出了词人心情的喜悦。上片四句语言朴素而构思巧妙。环境之美,民风之淳,田园生活的美好气氛,已经充盈于字里行间。下片依然以欢快流畅的笔调,依次描写农家三个儿子的活动,“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大儿和二儿在辛勤地劳动,只有小三最调皮淘气,躺在溪边剥莲蓬吃。这四句以大儿锄豆,二儿织鸡笼概括农家种种农事劳动,又以小三儿的淘气衬托出劳动气氛的愉快,而田中茂盛的豆苗,屋外成群的鸡鸭、布满溪头的荷叶荷花,已从三个儿子各自的活动中连带写出,勾画了一幅优美生动的田园劳动生活图画。尤其是“卧剥莲蓬”一笔,十分传神地写出了调皮淘气而惹人怜爱的小儿情态。这首词从屋里写到屋外,从溪头写到田间,从老人写到小儿,并从劳动的环境写到劳动的心情,下片四句写农家三个儿子的活动还运用了民歌的排列句法,表现出欢快亲切的乡村生活情调,散发出浓厚的乡土气息,可以看出词人体验观察之细和热爱农村生活的感情之真。当然,辛弃疾在生活和思想感情上毕竟与农民还有较大的距离,他只能看到农村恬静欢快的这一侧面,而不像陆游、范成大那样深入体察农民生活的艰辛。他的《浣溪沙》词说:“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殷勤谢却甑中尘。”大意是说乡村父老都争着诉说今年风调雨颇,不像去年为饥荒而皱紧了眉头,大家都高高兴兴扫掉了多时不用的甑子上的尘土。这可以看出辛弃疾能为风调雨顺解除饥荒而感到欣慰,喜农民之所喜,但他对农民的关切也只能表示到这种程度。在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中,缺少揭露剥削,反映农民痛苦生活的作品,更多的还是表现个人闲居生活的感受。如闲居上饶带湖农村时所作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写他夏夜在乡间独行的所见所闻,表现了对丰收年景的喜悦心情,笔调轻快、灵活,风格清新、自然。开头“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二句点出季节、时间,是夏天的夜晚。别枝就是另一枝的意思。明月的一缕清光,照在树枝上,惊起栖息在枝上的乌鹊,不住地飞啼,夏夜的清风送来断断续续的一两声蝉鸡。农村夏夜的安静,都从鹊惊、蝉鸣之中反衬出来,静中有动,由动见静。这两句似乎是客观地描写景物,其实是从夜行乡村的词人的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写来,从中可以体会到词人悄然独行而留心观察、聆听周围动静的情态,还可以体会到词人此时此刻轻松快意的心情。“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两句紧承上句的“清风”二字,把人带入新的意境。清风徐来,稻花飘香,路边、溪边、田边,到处响起一片蛙声。由稻花飘香而知丰年在望,然而词人对丰收的喜悦,却通过青蛙的欢鸣来表现,一片蛙声,似乎都在诉说着丰年,与人分享喜悦。这两句从嗅觉、听觉来写,都是身处其境的感受,又通过蛙声来写心情的喜悦,渲染出一片和美欢快的气氛,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词的下片继续写夏夜独行的感受。“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两句写夏夜气候多变。天上还能看见几颗星星,转眼间已落下稀疏的雨点。这里化用了前人的诗句。五代卢延让的《松门寺》诗说,“两三条电欲为雨,七八个星犹在天。”唐代李山甫的《寒禽》诗说:“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辛弃疾化用这些诗句,表现的却完全是自己夜行所见的情景,词如己出,丝毫不觉生硬。接下去两句“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社,即土地庙,社林,指土地庙周围的树林,古代立社要种树作为标记。这两句写词人此时的内心活动。夜雨既来,自然要找一个地方暂时歇脚避雨,想起以前曾经到过的茅店就在附近,于是信步找去,可是却没有见到。这茅店到底有没有呢?词人心中正在疑惑,路已转过溪桥,来到社树林边,那家熟悉的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一种欣慰喜悦之情便油然而生。这两句又用了倒装句法,正常的句法应是:“路转溪桥社林边,忽见旧时茅店”。但这样写去总嫌意思平常。词人把“旧时茅店”放到句首,便突出了此刻急于找到它的心情,而把“忽见”放到句尾,突然看见茅店惊喜之情便跃然纸上,真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妙。句法倒装,本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这里却运用得浑如天成,出神入化,极为传神地表现出词人此时的内心活动,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足见作者艺术功力之深,造诣之高。这首词的题目是《夜行黄沙道中》,作者在乡间夏夜行走,沿途所见景物当然很多,选取什么景物才能写出农村夏夜景色的优美清静,又通过怎样的组织安排,才能表现出夜行人心情的喜悦快慰,这都是大有讲究的。这首词所写的景物,看似随手拈来,却都紧扣着“夜行”的词题。明月之下的鹊惊、风清之中的蝉鸣,稻花香里的蛙声、以及看星听雨,无不是夜行人的眼中所见,耳中所闻,而且又都具有清静优美的农村夏夜特征的事物。明月、清风描绘出农村自然景色之优美宜人,鹊惊、蝉鸣衬托出农村夏夜的静寂,稻花香预示着丰年,令人陶醉,响成一片的蛙声渲染出农村夏夜的和美气氛;“七八个星”、“两三点雨”又正是夏夜气候多变特有景象。这些都可见出词人选材之精。同时,词中的景物又不是平板罗列,而是以词人的感情变化贯穿其中,前六句都是写景,最后两句点明有人夜行,于是所写之景看似客观描写,却无不是夜行人身临其中的感受了。“明月”两句写出夜行人置身于优美景色之中的快意;“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又把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写活了。下片四句先写气候突然变化时的内心活动,最后以夜行人的无限喜悦结尾,又给这幅农村夜行图渲染上一层融和欢快的感情色彩。从这些又可看出词人的组织安排之妙。这首【西江月】词,描写农村的美好景色,表现了词人热爱农村的心情以及闲居生活的感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是辛弃疾农村题材词的代表作。 在文学史上,辛弃疾以前,除苏轼作有描绘农村风光和生活的【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之作五首】之外,以农村为题材入词是很少见的。辛弃疾以大量词作表现农村生活情趣,描绘农村自然风光,给历来题材范围较为狭窄的词增添了新的内容。虽然他没有像陆游、范成大的诗那样更深入地反映农村的残酷削剥,反映农民的生活困苦,但他在词的题材的扩展开拓上的贡献以及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都是应该肯定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