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掷地有声地为文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郑伯农 参加讨论
《欧阳山评传》既有高屋建瓴的客观评论,也有细致绵密的艺术分析;既能站在庐山之外看山,也能站在庐山之中看山。这是一本激情与理性相结合的书。
    欧阳山的身世充满着谜。活到将近50岁,他才知道自己的故乡不是广东,而是湖北荆州。活了一辈子,他始终搞不清楚亲生父母是谁。还在襁褓之中,他就被衣食无着的父母卖掉。养父虽然略通文墨,却也很贫寒,靠帮人抄抄写写赚点小钱。七岁之前,欧阳山随养父在武昌、郑州、西安、北京、镇江、上海等地漂泊。后来在养父的家乡广州定居,住在贫民区,长期和挑夫、车夫、轿夫、卖艺者为邻。底层的生活,使他很容易接受革命主张,也给他后来的创作打下难能可贵的生活基础。走上革命文学道路后,给他影响最大的有两个人,一个是鲁迅,一个是毛泽东。从1933年至1936年,欧阳山在上海参加“左联”工作,和鲁迅有频繁的接触。他视鲁迅为导师,鲁迅把他引为挚友。《评传》写道:
    “在鲁迅先生逝世以前,欧阳山基本上还是一个上海亭子间里靠稿费谋生的职业作家。而在鲁迅先生逝世以后,特别是在经历了‘左联’的风风雨雨的严峻考验之后,在同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的长期斗争中,欧阳山整个就像是脱胎换骨地变了个人一样,终于砺炼成长为一名坚定的成熟的革命文学战士。”
    《评传》还说:
    “欧阳山晚年时期所写的《广语丝》,更让读者们感觉到有一种鲁迅先生的韧性遗风和铮铮骨气。……欧阳山一辈子向他的老师学习,可算是做到活到老学到老了。”
    这些判断我以为都是很准确的。
    1941年,在周恩来同志的亲自安排下,欧阳山从重庆转移到延安,任中央研究院文艺研究室主任,和毛泽东有不少直接接触。1942年,延安召开文艺座谈会,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篇文献划开了革命文艺工作的新时代,也给欧阳山以巨大启迪。他是最早实践《讲话》精神,并在创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作家之一。此后,不论出现什么样的风风雨雨,欧阳山都毫不动摇地坚持《讲话》精神。他坚定不移地深入工农兵的斗争生活,并以《高干大》《三家巷》等力作证明了《讲话》的正确性和强大生命力。“文化大革命”之后,社会上出现了一股怀疑、否定毛主席和毛泽东思想的思潮。文艺界有人把批“左”的矛头指向毛泽东文艺思想和《讲话》,诬其为文艺战线“左”的总根源。欧阳山旗帜鲜明地与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评传》写道:
    “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欧阳山的震撼无疑是巨大的。它不但完全改变了欧阳山后半生的人生道路,更是深刻地影响到了欧阳山的世界观和文艺创作观,从而使他由此而真正成长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革命文学家。”
    我以为,上述判断也是客观公允的。
    鲁迅逝世的时候,巴金在悼念文章中称,鲁迅不但是杰出的文学家,首先是一名战士。作为鲁迅的学生,欧阳山也是作家与战士的统一。近来有一种舆论把文艺和政治对立起来。仿佛文艺家不能沾政治的边,政治只能妨碍文艺。在这种舆论的影响下,一些人羞于谈政治,羞于谈文艺的战斗性,甚至对自己的革命经历表示忏悔。《评传》的优点在于,她不受这般时髦思潮的影响,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叙述欧阳山战斗的一生。欧阳山从来没有为艺术而艺术,从来是为广大人民群众和民族解放、民族振兴而艺术。作为共产党人,他始终把实现党的奋斗目标作为自己工作包括文学工作的出发点。也正因为如此,他的创作和时代、和人民才能有如此密切的血肉联系,才能有如此灿烂的理想光芒。有人以为战士就是听指挥听号令,没有自己的独立思想。这完全是误解。欧阳山是党的忠诚战士,也是富有独立思考精神的作家。延安开展“抢救运动”的时候,欧阳山被视为“堡垒户”,他反对乱整人、乱交代。他是王实味的直接上级,不同意王实味文章中的观点,但对过火的批斗以至擅自处决王实味很反感。“文化大革命”中,欧阳山身陷“牛鬼蛇神队”,却在开会发言时照样直抒胸臆。有一次讨论样板戏,欧阳山居然说:
    “……我们的文艺工作还是在摸索当中。这几个样板戏当作一种艺术的先行……是可以的,但是还有些问题没有解决。”引起全场惊愕。后果可想而知,招来“革命大批判”。他的耿直是朋友皆知的。观察欧阳山的命运,可以看到一种很富有戏剧性的现象。当“左”风盛行的时候,他往往被当作右的代表来批判。当社会上盛行批“左”,把革命的东西也当作“左”来批判的时候,他又被一些人说成“左”的代表。《一代风流》在“文革”前就受到猛烈批判,被说成宣扬“资产阶级情调”的坏作品。刚刚打倒“四人帮”,“两个凡是”还很盛行的时候,他曾严肃指出:
    “现在粉碎‘四人帮’已经一年了,但我们还未能撕掉他们贴上的封条,怕这怕那。当然,这不是广东一个省的问题。但我们广东对此也没有什么行动,也没有什么议论……行动慢、步子小。”
    为此,他被人说成思想解放过了头,又一次被指为右的代表。后来,社会上出现了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他勇敢地站出来与之斗争,写了《广语丝》等重要论著,有人又把他说成“左”的代表。这些恰恰说明了,他不随风倒,不被流行的社会思潮和社会风气所左右,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与见解。刘白羽说他“为人铮铮铁骨,为文掷地有声”,是非常贴切的。
    作为鲁迅的学生,他既学习鲁迅的韧性战斗精神,也牢牢记住鲁迅的告诫,决不做“空头文学家”。欧阳山一辈子都在执著地追求艺术,把追求艺术和服务于人民大众和谐地统一起来。关于欧阳山的艺术创造,《评传》中有着分量很重的论述,对于《高干大》和《三家巷》,更有专章论述。我很同意《评传》所强调的两点,即人民性和典型性,这是欧阳山在创作中始终不渝的追求。他“为人民而创作,为人民所用”。作为重量级的小说家,他特别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表现人物的独特个性,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把生活典型化。像高生亮、周炳、区桃、胡杏、胡柳等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都给读者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如果要用简捷的话语来概括欧阳山的美学追求,那么正如《评传》所指出的,典型化是欧阳山的重要美学追求。
    欧阳山是我国“五·四”以来新文学和新中国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是华南文学的领军人物,是鲁迅的优秀学生,是毛泽东旗帜下一名成绩卓著的文化战将。在开创革命文学的时候,他是一名“肯做苦工的人”,一名勇敢而能干的开拓者。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革命文艺受到攻击的时候,他是一名捍卫者,一名引领人们向着既定目标继续前进的擎旗者。海蓝同志的著作是欧阳山研究的新收获,也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的可喜收获。这本书很干净、很紧凑,既不同于那些借题发挥的书,也不同于那些以贩卖个人恩怨和个人隐私取悦于人的书。写评传当然有多种路子。这本《欧阳山评传》的写作方式,不失为一种可资借鉴的写作路子。
    原载:《文艺报》2008-12-09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