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诗文鉴赏 >

诗文名句释例三则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肖旭 参加讨论

    

     名句,即杜甫所说的“佳句”、“秀句”、“清词丽句”。它们多为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之句。在这些名句之中,有的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有的哲理深邃、博大精深;有的高度概括、内涵丰富;有的写景状物、声情并茂;有的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它们在诗、词、文中,往往成为“诗眼”、“词眼”、“文眼”;它们在小说、戏曲中,往往成为“核心”;更有甚者,往往一、二两句就能概括出全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足见其价值、地位之重要。像这样的光辉名句,不仅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还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还能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能力。这些名句前人或今人虽多有定评,但由于欣赏角度、鉴赏方法、分析理论的改变,仍然会给你以新意和灵感的。故选例三则,以飨读者。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在这十个字里,作者高度概括并揭示出现实社会中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实质、社会矛盾,同情劳动人民疾苦,痛恨统治阶级罪恶。“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两句,互文见义,上句以吃概括穿,下句以穿概括吃。人类生存首先需要的温饱就全部包括在内了。可以说这是高度概括。在这些权贵的红漆大门之内,吃不完的酒肉都腐烂了,那绫罗绸缎自然堆积如山了。可在大门之外,穷的没有衣穿以致冻死,那饭必然也吃不饱了。作者忧国忧民精神已见。这“朱门”,应包括天下的朱门,“路”也概括着普天下的路,具有普遍的概括意义。“朱门”是指代权贵、富人。我们说朱红色代表着高贵深沉,象征着权要富贵;那身无衣、肚无食的穷苦百姓,是没有可能把自己的家门漆成朱红色的。况且冻死在路边之人,恐怕连家也没有;或者是离家去找生路,或者是逃债躲出家门。他为何冻死在路边,家中还有什么人等他、盼他归去?这一切作者都没有交待,只用了一个“路”字,我们能体会出许多内涵的。在当时社会中,朱门是有权有势的家族的标志,让人感到他们声势煊赫;与此相对,诗人又用路旁的白骨来代表受尽苦难而死于道旁的贫民百姓。一边是象征富豪权势的朱红色大门,里面是荒淫无耻、挥霍无度的享乐生活;另一边则是饥寒交迫,冻死在路旁的嶙嶙白骨。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这是多么尖锐的贫富对立。诗人就是这样通过高度的艺术概括,把极其重大的社会主题,集中在这十个字里。
     同时,这又是通过个别反映一般,又具有典型性。在这里的“朱门”,首先是“骊山”、“华清宫”的朱门;这“路”,也首先是作者经过华清宫脚下的路。宫墙、朱门之内,“君臣留欢娱”、“赐浴皆长缨”、“驼蹄羹”、“貂鼠裘”,山珍海味,冬暖夏凉,真是应有尽有。而宫墙、朱门之外,寒女织布不得衣,作者脚下便有冻死的白骨。百姓饥寒交迫,在死亡线上挣扎。朱门内外“荣枯咫尺”相异,一荣一枯就在咫尺之间。“荣”指“朱门”豪华,“枯”指“冻死骨”的困苦。同在一个相距不远的社会里,一个是那么的兴旺、荣华富贵;一个是那么的枯萎、贫寒饥饿。一墙之隔,豪华富贵和饥寒困苦差异如此之大,这是多么不同的两个世界,又是具有多么矛盾对立的一个社会。
     这说明杜甫不仅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还善于通过对典型事件的概括描写去揭示生活本质,揭示阶级对立社会的本质,同时表现了作者对权贵的憎恶,对人民的同情。这重大主题就高度概括在这十个字当中。另外,杜甫下笔力求准确有力,使每个字都含有很重的分量和很深的涵义。如“酒肉臭”的“臭”字,“冻死骨”的“冻”字,都表明作者观察、描写的细致入微,从而达到表现艺术境界和重大主题的目的。
     金蟾啮锁烧香人,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唐)李商隐;《无题四首》其二
    

    这两联诗由于意象密度较大,再加上以象征手法来写,故在很单纯的形象中凝聚了多层次、很复杂的意义,这就增加了理解的困难。“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两句,就形象的表层看,前句指熏香炉里在烧香,古人常在书房、大庭烧香,发出香味。后句“玉虎”指雕着虎形的玉石辘轳。“牵丝”指牵动着的井绳。“汲井”,是从井中打水,“回”是转动,前、后两句烧香与辘轳连不起来。看来表面意思解决不了问题,“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个方面的融合程度。”(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实际意象寓意是很复杂的,细细剖解,每句各有三层意思:
    (1)“金蟾”句中的熏炉,在古代多用于夜间。所以文中写熏炉烧香时,夜晚环境大大多于白天。六朝以后的诗词,又多用烧香表女性闺房、宫苑。这句写“烧香”含有时间意义,象征事情发生在夜晚;
    (2)南朝·齐乐府中有一首民歌叫《杨叛儿》,诗中有“欢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一个女孩在唱:我就做那香,你就是那烧香的炉。以后“烧香”就成了一种男女欢会的比喻。这在李白、李贺诗中也可见到。所以“金蟾”句除了象征夜晚以外,还寓有男女欢爱的一种联想;
    (3)“金蟾”咬住那锁纽,“啮锁”在形状在心理上能给人造成封闭、严密之感。另外李商隐还常用“锁”、“香”之词表达女性被深闭幽宅之中。所以,“金蟾”句会让人联想到秘密、隐闭、深邃、艰难等多重相关、相近的意思,进而会联想到欢会的隐密。综上三层之意,“金蟾”句可视为情人在夜间幽会之事。
    “玉虎牵丝汲井回”也有三层意思:
    (1)人们习惯在清晨打水摇辘轳,故辘轳声可用于报晓,象征黎明到来。
    (2)因由辘轳联想到天亮,所以在情诗恋歌当中,又常常成为一种惊春梦、促离别,唤起一对恋人愁怨的事物,跟上句“金蟾”相接应。
    (3)写井索引绳、辘轳牵动回转,仍会造成人的心理反应,产生千丝缠绕之感,进而会生出情意缠绵、愁肠九转的联想。
    综上诸意,该句铸成一个象征:情人在破晓之前归去。
    综合起来看,这一联的大意是,在燃起熏香的时刻,情人秘密潜入来欢会,在辘轳报晓时分情人恋恋不舍地离去。这一联写女主人公对往日欢会的一种回忆,但构思很独特,每句只表现强调个别物象(东西的形象),不见背景,空无依傍,形象单纯而突兀。一个写香炉,一个写辘轳,景象非常单纯,诗中显得突兀。但这简单意象却包含幽隐复杂的多层义,足见诗人匠心所在。诗人强调表现熏炉烧香、辘轳打水的意义,在于表回忆与想象,因这两件事物都与女主人公的爱情生活有密切关系,足以唤起她对爱情的联想、回忆。她的联想不是出自机械的比喻,而是沿着真实的生活而展开的。入夜就烧香,情人偷偷潜入相会,到黎明打水时刻,辘轳一响,情人就回去了。所以香炉、辘轳就成了他们往日相会中常与耳目相接的物象。当他们处于热恋之时,对这些物象不大注意;而当事情过后、处于回味之时,这些东西又同往日的聚会、分离、欢乐、忧愁连接在一起,而以鲜明的印象突出在眼前。昔日的爱情生活也就更加清晰地于主人公头脑中重演。这香炉、辘轳两种物象就成了女主人公回想往日生活的一种媒介。就反映女主人公心理而言,它是在生活真实中而产生的一种感性直观的联想活动。香炉烧香、辘轳汲水是这种联想借以自由展开的空间一隅和时间的一瞬。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这是用了两个典故。前句用晋朝贾充的女儿和贾充的下属韩寿偷情、私通的故事。后句用传说中曹植与宓妃间的一段爱情故事。“魏王”指曹植。宓妃死后他的魂魄还追找到曹植,把自己生前用过的一个枕头赠给了曹植。从字面义讲,贾充的女儿曾帘后偷觑韩寿的少年美貌,而宓妃死后爱情不断,又把自己曾用的枕头留给了魏王。这历史与文学的两个故事,实际仍是写女主人公对自己爱情生活的回忆。但这回忆与“金蟾”两句不同,前两句是回忆过去一夜之间的幽会,从夜晚到黎明。这两句是回顾这场爱情的离合始末,整个爱情的过程和结果。所以在回忆这个过程当中,表达了女主人公对这场爱情濒临破灭的一种感念。第一句用贾充女儿与韩寿私通,是写自己由于热恋对方而私通的。“宓妃留枕”是宓妃死后才做的,说明这场爱情终归破灭了。虽然自己心愿未遂,可痴情仍未断。从贾氏窥帘的热烈追求,到宓妃留枕情深绵绵,始终贯注着那种不可遏制、执着的、“九死而不悔”的精神。借历史和文学上这两桩爱情故事表现这样的内容,既完满概括了日月相积的爱情历程,又以故事自身所固有的感情色彩写出了女主人公回顾此事的心情。
     还应看到,在这两联之间,意境是逐步推进的,前联写一夜幽会,后联写整个爱情过程。从一夜幽会到最终被伤离惜别所替代,这全部爱情的终点就是一种痛苦的破灭。所以,一夜之间的幽会就是她整个爱情的瞬间,而这全部爱情过程,就是她一夜感情的延伸、扩大。两者相映、相连,回环婉转地造成一种渺茫感伤的氛围。令人感到女主人公所回忆的是平日充满了艰难苦痛,到头来又以不幸而告终的爱情。
     我们将女主人公那充满了艰难苦痛的回忆弄明白了,再加上尾、首两联所提示的“主意”,就不难理解该诗是写女主人公在爱情上遭受挫折,追怀往日爱情所表现的对幻灭的愤懑和无可奈何的悲哀,但自己又无力抑止住对情人的思念,阻止与花争发的爱情之火。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元)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
    

     这首小令以高度的艺术技巧,获得了脍炙人口的影响,成为“秋思之祖”(王国维语)。“秋思”就是写飘流异地的游子在秋日旅途中的思绪,抒发了游子远离家乡的愁思。铺染景物与直抒胸臆结合,以景写情,情以物兴,情景交融是这支小令的突出特征。
     触景生情,物我合一的手法,在诗歌称之为“抒情点染法”。“断肠人在天涯”是直抒愁思,这叫“点”,是点明了作者本意——思乡主题,直接抒发了游子的愁思。前面十种景物:“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和夕阳”,不着愁字,而是借这些秋景来渲染、扩散、深化这一愁情,这叫“染”。上染下点,点染结合,情景交融,物我合一,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秋日傍晚游子思乡图,表达了感情蕴藉、意味深长的艺术境界。这四句诗中选了“西风”、“枯树”、“归鸟”三种动态景物,非常典型,不仅是悲秋中最有代表性的景物,而且景物的动态中还含着比拟意思,与游子思归的心境十分吻合。秋风起,古道旁,天气寒冷,行在路上,寒气凉意逼人,这使游子盼归的心情更加悲凉起来。秋风扫落叶,藤树成了枯的、光的,草木萎缩,又好比游子的心境沉沉下落。乌鸦感时知归,它那聒噪声不仅为这暗淡萧瑟的深秋残景频添了几分悲凉凄厉的色调,更勾起了游子的思乡之情,乌鸦在夕阳西下时尚有枯藤缠绕的老树作栖身之处,而自己却无家可归,形成鲜明对比,怎不使人愁思万端,感慨万千!这就叫景寓情泄,虽然写景中没半个“情”字,但处处都叫人觉得愁情横溢。这正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写的都是客观景物,前三句每一句把三样景物合在一起,三组九个并列的词共写了九样景物,并各具特色,“藤”是枯的,“树”是老的,“鸦”是黑的,这“枯、老、昏”在情调和色彩上,给人一种萧瑟、暗淡的感觉;而第三组,“道”是古的,“马”是瘦的,这“古、瘦”和“西风”又给人一种凄凉、低沉的感觉。惟有这“小桥”的“小”字与前后两组在词性上搭配不协调,这正是出自作者的巧思,从词性上的不协调来突出情调上的不一致。
    “小桥流水人家”给人一种幽静、闲适、温暖、明丽宜人的感觉。从景境来看,好像变得明丽了,但这只不过是天涯游子的思乡之情罢了,前后两句则是游子所见,是一种悲、乐、悲的转换。正是这悲景与喜景,处境与思念的相反相成,更强化了“断肠人”当时的心境,收到了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的表达效果。另外,这三个整齐的排比句,形成了一个和谐韵律美。尤其这九个词全部用的是名词、名词性词组,并以色调相同的形容词加以修饰,没用一个动词、关联词语,仿佛是古代建筑——北京天坛斋宫的无梁殿。殿内无梁却巍然屹立,精巧无比。用词精炼,达到了再无增减的程度,增一字则多,减一字则少,一字不可易,恰到好处。
     这九个词虽是并列结构,但并不是毫无相关的平分秋色。三句中每句都有其侧重点,第一句是“昏鸦”,只有乌鸦飞落下来时,才更显其败落、凄凉。第二句是“人家”,只有与人家连在一起,才更显出其生气、活力。第三句是“瘦马”,只有出现了瘦马之后,才更添其凄苦、孤寂。而这三句中,头两句一悲一喜是陪衬,第三句“瘦马”上的天涯游子——断肠人才是重点。当这三种景物合成画面后,“夕阳西下”四个字,则为这幅延伸的画面加上了底色和背景。它进一步点明了时间,也给前三句的秋景加深了情调,加深了气氛。夕阳已西下,本是当归之时,都该回家了,而今这马上游子却是羁旅孤行,前路茫茫,何处是归宿?最后一句以直抒胸臆的形式,用“天涯”、“断肠”这两个词点明了作者的本意。这样,前四句的具体描写,铺染景物也就有了着落,我们也好理解了。
     前三句省略了一切关联成分,看来好像是孤立的,互不相关的一些景物,实际它却具有“语不接而意接”的诗意特征。它能极大地增强作品的意象密度,也能增强作品的劲健力度,给读者以理解和想象更为广阔、自由的空间。我们从情感基调、情势气氛的整体来看,第一句三个意象,描写出的是一幅衰败的景象,感情基调是“凄”字;第二句三个意象构成的是一幅离群孤居的画面,感情基调是“寂”字;第三句三个意象构成浪迹天涯游子形象,感情基调是“漂”字;第四句“夕阳”一个意象,是美景陨落,感情基调是“伤”字。最后由物及人,表明人的远离,“断肠人”远在天涯,对自己亲人产生深深怀念,感情基调是“怀”字。我们将衰败、离群孤居、浪迹天涯、美景陨落的冷寂画面与“凄、寂、漂、伤、怀”的感情基调结合在一起,就会构成统一的审美境界,让人感到仿佛走进了冷寂世界,感到悲剧性情绪。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我们也会清楚领会到一个行旅人离乡背井、长途跋涉所产生的“道路辛苦,羁旅愁思”的心灵境界。心灵境界在诗句中虽并没具体写出来,但却是由十种具体景物所象征和暗示出来的。客观物象是独立存在的,物象之外都是由作者看出来的,读者体会到的。物象是感伤的,“断肠人”也是感伤的,这就叫“情景交融”。在这里不仅写出了“物境”,同时也写出了这个境中的“我”的心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