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重塑桂林的文化品格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单昕 参加讨论

    桂林素以其“甲天下”之山水享誉海内外,相比之下,作为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建城历史和丰富文化积淀、在民国特别是抗战时期曾显赫一时的名城,桂林的文化历史、文化性格及内涵在当下尚未得到足够的挖掘与建设。
    近年来,国内对城市文化的研究已逐步成为显学,上海、北京、西安等城市的学者纷纷以多重视阈切入,对城市文化进行关照,在多元坐标之下描绘城市的前世今生。此类研究对确立城市文化性格、维护文化生态,乃至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在此情形下,桂林又该如何对自己的文化身份进行思考、定位、确立与建构呢?针对桂林的文化发展战略,学者黄伟林提出“文化立市”的观点,主张大规模地、积极地进行文化调研和抢救,以此来维护桂林的文化生态。《桂林文化城作家研究》一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即是他在文学领域的一次有效实践。
    曾经作为抗战文化城是桂林历史上极富华彩却又充满悲壮的一段记忆。自1938年10月广州、武汉沦陷起,到1944年9月湘桂大撤退止,其间文化名人云集桂林,文化活动空前繁荣,桂林也因此成为了国统区抗战文化最主要、最活跃的中心阵地。六年间,先后在桂林从事过文化活动的知名文化界人士有上千人之多,他们在民族危难之时来到桂林,通过开办书店、创立刊物、出书、演剧、画展等多种形式,将抗战文化运动全方位地推向高潮,为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造就了一段传奇,也给桂林这座山水名城增添了异彩。郭沫若、茅盾、巴金、夏衍、柳亚子、徐悲鸿、田汉、艾青、胡风、秦牧、欧阳予倩等大批文艺家、学者汇聚桂林;当时国统区80%的书刊都是在桂林出版;而1944年2月至5月举办的西南五省第一届戏剧展览会更是吸引了近千名文化工作者参加,上演了126个剧目,是为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空前壮举,影响极大。对于文人们来说,这是他们生命中难忘的一段经历,“桂林春秋”日后在很多人的回忆录中都被浓墨重彩地提及。而今,我们该如何重拾碎片,还原那段热烈而悲怆的往事,去探寻这个城市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呢?在这个意义上,《桂林文化城作家研究》一书值得重视。
    该书选取了艾芜、王鲁彦、欧阳予倩、巴金、茅盾、艾青、胡风、陈寅恪八位作家、戏剧家、学者,围绕其当年在桂林的社会生活状况、精神情感状况和文学创作状况三条主线进行个案研究,将城市记忆与文人活动有效地结合起来,力求还原历史和历史中的真实个体。该书的核心理念是在历史与文学交汇处求真,力图公正地展现真实的历史,而非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被言说的、被伪饰的、被断章取义的历史。相较于以往的作家论写作模式,《桂林文化城作家研究》一书以“文人心态”为切入点,以此辐射文化人在桂林期间的社会生活与文化活动,使他们的经历、心态、创作呈现出交相辉映的面貌,客观而又立体地构筑起桂林文化城时期的作家风貌。在充斥着西方理论话语的当下文学研究中,这种知人论世式的研究方式显得尤为真诚、可贵。文学是灵魂的行走,是内心的精神游历,用灵魂叙事的作品值得珍视,而从内心出发的研究则不失为进入作品的一条捷径。
    除了在故纸堆中挖掘已经逝去的历史记忆外,该书的作者们屡次求教于魏华龄、朱袭文等桂林文化城亲历者和苏关鑫、黄绍清、黄继树、李建平等相关桂林文化城研究专家,获得了翔实而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这是该书的又一大特色。这些史料在作家心灵体验与文化城的外部景观之间的张力中建立了某种平衡,使借由文本重现桂林抗战文化城彼时面貌成为可能。
    一座城市文化身份的确立、文化性格的塑造实非一朝一夕之功,也非某领域学者振臂一呼即能成之事,它尚需在社会、历史、政治、文化、文学等领域的多重视阈中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桂林文化城作家研究》一书若能在呈现历史之余,对桂林抗战文化城的形成、发展及对当下桂林文化建设等若干问题进行关注,则会加重此书的学术分量,也会对桂林及广西文化建设的推进大有助益。
    原载:《文艺报》2010年03月05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