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声子
柳永 晚天萧索,断蓬踪迹,乘兴兰棹东游。三吴风景,姑苏台榭,牢落暮霭初收。夫差旧国,香径没、徒有荒丘。繁华处,悄无睹,惟闻麋鹿呦呦。 想当年、空运筹决战,图王取霸无休。江山如画,云涛烟浪,翻输范蠡扁舟。验前经旧史,嗟漫哉、当日风流。斜阳暮草茫茫,尽成万古遗愁。 明人有语云:“三变之词,才情俊茂,风流倜傥,至于触目伤怀,于言外见真情。”纵观柳永词,能够完整或者形象地表达明人这一评价的莫过于其《双声子》词了。至于“郁怀”,则与柳永的人生经历相见拘。他是宋代一位十分特殊的词人,他屡试不第,常以“奉指填词柳三变”自嘲,将对作词漫唱的戏谑与低吟作为其情非得以的人生习趣,再加之他终生潦倒,颠沛流离于羁旅行役,也使得他每每闲时偶居,一朝一夕,见山水花木亦能勾起其失意不济之怀(尤其在其人生后期),因此说其词“郁怀”便当而可之了。 柳永初寓汴京,约在真宗天禧元年(1017)至仁宗天圣五年(1027)。⑴这十年间,他因屡试不第,曾作《鹤冲天》词:“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借以渲泄胸中的郁闷、不满。不料,此词触怒了“深斥浮艳虚美之文”的仁宗皇帝,于是,“及临轩放榜时,特落之,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⑵入仕路绝,柳永便只好戏称“奉旨填词”,离别汴京,浪迹江南。 “苦从困生,迹怀愁感”,故而可认为,这《双声子》乃是柳永离别汴京不久所作。其间,柳永久寓汴京,寻求入仕之路。只因出语不慎,得罪皇帝而仕途遭挫。精神之苦闷,可想而知。于是,一个“萧索”的清秋,当“断蓬”般漂泊的词人“兰棹东游”姑苏河,登临城外姑苏台,看到风云一时的吴王夫差游宴作乐的场所,而今不过“徒有荒丘”;极目吴越“图王取霸”的古战场,也已物是人非,“尽成万古遗愁”罢了;联想到当朝仁宗的障目浅视以及自己的悲凉境况,一种深沉悠远的人生感慨油然而生,一种怀古伤今之情随景而出。这一年,柳永已届不惑之年,苍凉落寞之情可想而之。下面,我们来具体看一看: 这首词抒发的是思古谏今的幽离之情。上阙开头写“晚天萧索”、“断篷”无觅,点出了时令——肃秋,奠定了悲凉慷慨的基调,接着乘兴登舟,傍水而东,途经苍凉之三吴故里、姑苏台榭,然后睹物涉思:夫差旧国,徒有荒丘,繁华尽头,惟有鹿鸣呦呦伴着灰蒙之暮霭罢了。下阙回首吴越争霸,想及前史之无休,结果空寻烦索,倒不如范蠡携西施泛舟太湖之闲适。最后,感慨万分,历史之种种,胜者王侯败者寇,却又千始归宗——只不过是于茫茫荒草之中徒留万古遗愁而已。整首词,词人于复杂矛盾的情形中,虽然一方面总结了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之历史经验,为宋朝当权者指出“成由节俭败由奢”的道理,表达了他在《煮酒歌》中已述的“甲兵净洗征输辍”的政治理想,但另一方面又经“无休”、“ 翻输”、“ 嗟漫”三词将笔锋迂转,跳出词外抒发情怀,进而使得词之意境顿时突兀高清,飞落三山,再及词尾暮草绵延,遗愁万分之感叹,又叫人在两难相顾之时,于刹那间获得一种无休无名无境之感,同时情韵与意味俱增。另外说到“郁怀”,柳永多年浪迹生活,频繁于羁旅,尝尽人生啼笑皆非之苦涩,此时已及中年,昔日 “秦楼楚馆”的风姿与少年时意气冲天的豪情已相行相远,这时他的归宿仿佛又回到了其人生理想之起点——纵使如愿登科为官,也是沉沦下僚,再也没有那种少壮时所幻想的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踏尽长安花”的喜悦了。故而,当他于落日傍晚乘舟漫游三吴萧条荒景之后,才会悟出即使王霸既成,百年之后又有何存之于世的道理。这样看来,由其个人经历再到眼前之景,“郁怀”便油然而生,顺理成章了。试想一下,放眼于此情此景,即使通达之先贤都不能够超然物外,何况多情之柳郎乎? 再及我们大致了解到柳永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并且又受到过儒家正统思想的教育, 有着强烈的仕进欲望。但当他的这种热衷于功名仕进的理想实现无望后,由此产生出的对社会现实极度灰心的无奈之情便在这首《双声子》词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试想之,在整个封建社会, 哪怕是所谓“圣明”的历史时期, 都存在营私舞弊, 遗落贤才的通病。他曾有语云:“忍把浮名, 换了浅斟低唱。”话语中所表现出的那种蔑视功名, 鄙薄卿相的倾向是十分明显的。“何须论得丧” ⑶, “才子词人, 自是布衣卿相”等这些话, 都充分表明了作者的生活态度和超越功名仕进的情怀, 抒发了作者强烈而又真实的思想感情, 表现出另一种傲视公卿、轻蔑名利的思想。因此,从这一个层面上讲,《双声子》——这篇在其不惑之年的创作,对于作者深处内心的体现是多么的郁怀和幽离忧怨啊!一篇古代布衣词人的作品, 其流传程度如此广泛, 在历史上也是少见的。“封建统治阶级把他长期摈斥于官场之外, 甚至毁灭了他的政治前途, 但另外一方面, 这又恰恰成全了他。”⑷正由于他长期风尘仆仆、四处奔波漂泊独特的身世遭遇, 才使他成为北宋独具特色的词人, 成为中国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和深远影响的大词家。从传说中的“吊柳七”等俗祭中可以看出, 他的确获得了“白衣卿相” ⑸这样重要的历史地位。 此外,此词在蕴含着兴衰成败,古今比较与万千归一的超然之外,艺术特色也甚多。首先,在音律上全词一韵到底,顺畅清新,气势由平缓渐趋轻扬,再及高昂,之后又若平沙落雁,转为温和,低沉。这样气流由下而上再到迂回归始的节奏,符合人的情感变化及“外物—内心”的行动反应定律,再配之以借古论今与至理忽成之情境,使得通篇气理畅达无碍。其次,虚实相托,错落有致。词的上片实写秋景之苍黄,冷萧,三吴之景的落寞以及夫差旧国的衰败与荒凉;下篇触景伤怀,思及吴越争霸,运筹帷幄之无休,乃为虚托,进而达到虚实之交融。大好江山,烟浪微茫,却不及范蠡之一叶遁世孤舟,再而回到实景,暮草莽莽,茫茫尽成。诗人的主观感情在这虚实交替,竟至于交融及再返回至现实中,达到了物与我的融合与升华,这也有助于词人在词终时“顿悟”与“至理”的得出。⑹再者,词中意象的选取也是非常准确的。上篇,开始设立场景时,诗人便找到了“晚天”“断蓬”等,叙述时令。然后又摘取了没落“香径”、“荒丘”、“ 麋鹿呦呦”等作为对荒芜古迹的描写。下篇再现往事阶段时则撷了“云涛烟浪”,“范蠡扁舟”等,表达了个人的思想倾向,尔后感慨古今又用了黄草茫茫作比,寄托了作者无限的思绪。概括而言,种种典型意象的选取、组合,使得词的意境在这个层面上达到了和谐统一的极至。最后,便是情景交融的适当运用,这也是全词的闪光点。在特定的时令和词人自己特殊的情况之下,通过眼前之景,念及古今,再经过内理的涵蕴,在情与景的交融中,词人进入了一种全新的境界——平淡如故,超然物外。当然,在其“解脱”的过程中,也承受了“郁怀”的痛苦折磨与纠缠。另外,词中的用典也运用自如,恰到好处,使全词意蕴倍添。 柳永博学多才,被称为“才子词人”,是北宋前期第一位专力写词的作家。⑺他艺术修养很深,精通音律,文笔纯熟,眼光独具。就本篇而言,对后世词家的影响也很大。主要表现在,其一,柳永擅长于白描的表现手法,后来秦少游的《望海潮》,《浣溪沙》等词白描也用的巧妙自如。其二,柳永对慢词(长调)的发展有较大的贡献,至于后来谢逸的《水龙吟》,李易安的《声声慢》则是在此基础之上,将慢词发挥到了鼎盛。其三,柳永天才的文笔与慧眼独特,也为后人在题材选择,内容表达,及意境的开阔上提供了前鉴。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便是秉承了《双声子词》的风格与意境,进而加以升华而成的。与此同时,他的“郁怀”情结也为后人所感染,无论从苏东坡的几经贬谪的失意与悲苦,还是陆游的郁郁不得志,还是辛弃疾的生不逢时与壮志难酬,我们都可以找到“郁怀”的影子。 这首《双声子》词,它所表现的主题内容,它所流露出的繁杂心绪、自我解脱的思想以及“郁怀”的情结,都是一个真实的柳永的体现。今天有些词论家说这《双声子》词是一颗被埋没的珍珠,其实从上文看来,这是不无道理的。依我个人的观点,如果喻其为一颗珍珠或金石,无论是被湮没,还是未被发现,它都在发光,都对词的沿革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当然,它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柳永词的思想艺术特色和创作成就。 参考资料与文献: ⑴ 谢桃坊《柳永词赏析集》附录《柳永事迹考述》.巴蜀书社1987年7月版。 ⑵《能改斋漫录》卷16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⑶《胡寅〈酒边词序〉》.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⑷张海鸥《浪子词人柳永与正统君臣审美意识的冲突》. 学术研究 , 1997, (03) 。 ⑸吕卓红.《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柳永及其词的异质性考察》(硕士论文). 首都师范大学 , 2000。 ⑹杨胜宽 《柳永词情论》.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 1996, (03)。 ⑺谭桂林《中国文学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 . 1996年 第01期。 作者工作单位:盐城师范学院 文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