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唐宋时代的社会风俗——关于《唐诗宋词中的风雅与时尚》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仲富兰 参加讨论
   《唐诗宋词中的风雅与时尚》蒋建平著文汇出版社出版

 
    ■仲富兰
    “风雅”一词,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含义,一是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大雅”、“小雅”,大家耳熟能详;二是指文章教化,唐代《李太白诗》卷十五《别韦少府》云:“交乃意气合,道因风雅存。”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三是特指风流儒雅,李白《赠常侍御》诗云:“大贤有卷舒,季叶轻风雅”,又宋代刘克庄《后村集》卷一七四《诗话》前集说:“又云近时苏梅二穷士尔,主张风雅人士归之。”还有第四种意思,是我个人的理解,即“风”指代着社会的风俗,而“雅”则是指代着社会的精英文化,就如同当代人所谓“通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组合,这个譬喻不甚确切,但大致具有这样的内涵。
    实际上,这本《唐宋风雅》所涉及到唐宋时代的风雅,既有皇帝老儿、文人雅士的风流韵事,又有贩夫走卒酒足饭饱之余的吟唱,将它们编于一炉,就构成了唐宋社会生活的许多内容,这本书可以说是琳琅满目,妙趣横生,既有唐诗中的红叶题诗的雅事,又有唐宋文人雅士餐桌上的酒令;既有外国婆娘搔首弄姿、放荡形骸的“胡姬酒肆”,又有中外文化交流中浪漫的男女传奇故事,风流皇帝唐玄宗与“梨园弟子”的往事;青楼丽人与文人雅士的调侃,陆羽撰《茶经》的千古绝唱,至于民间社会生活的种种图景,男子的簪花,蹴鞠的演变,多彩的夜市,饮茶的风习,如玉的美瓷……林林总总的题目,有一个基本的线索,这就是与唐宋时代的社会风俗有关。因其与社会风俗有关,在下对此有一些一鳞半爪的知晓,为了让读者读这本书有一些背景的了解,我想借此机会概略地说说唐宋时代的几个特点:
    第一,前辈学者留给我们一句耳熟能详的话,“唐代多胡气”。这个“胡气”,当然指的是“异域”或者“异邦”的风气,如果没有强大的国力和开放的胸襟,闭关锁国,就不会出现“胡姬酒肆”,也不会那么多的胡人呆在长安。唐代的长安街车水马龙,游人如织,那个时候没有汽车,只有马车,马车经过留下马粪,考古学家发掘长安街道遗址时发现,地面上的马粪就有一尺多厚,足见城市的繁荣。开放性是唐代习俗和唐代社会生活昌盛繁荣的关键点。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道是“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正是这种开放的胆魄与胸襟,使长安成为一个世界性城市,华夷和汉蕃的习俗风尚在此交融,彼此同化,出现“胡着汉帽,汉着胡帽”的相互模仿的情况。
    第二,传统节日发展到唐代,基本上都趋于定型。各种绚丽多彩的节令习俗,到了唐代,几乎都经历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一个强大的王朝,不仅继承、发扬了前代节日风俗的传统,而且随着各民族文化和中外文化交流的空前繁盛,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节令风俗的营养,从而使唐代节令风俗文化更加绚丽多彩。从当今社会生活中的传统岁时节令来看,可以说,中国绝大多数的传统节日,到唐代都基本上趋于稳定。
    第三,从风俗传承上看,唐代又是一个承先启后的朝代,可以说,中国节日民俗发展到唐代,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是,自汉魏以来以禁忌、迷信、祓禊、禳除为主要特征的节令风俗,开始转变为娱乐型和礼仪型,成为名副其实的“佳节良辰”。一改以往“娱神”的特性,而将节日变成“娱人”的特色,随着这一特性的重大转变,节令风俗的许多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在元旦,爆竹的驱鬼之意渐趋淡漠,而成为人们除旧岁庆新年的娱乐喜庆活动。元宵节祭神灯火变成了人们游观的花灯。上巳节的祓禊已为踏青游春所替代。中秋节的拜月礼仪变成了文人墨客玩月、赏月的消遣。这一时期,不仅节令风俗中原有的内容向娱乐型转变,而且产生出许多新的风俗,极大地丰富了古代节令风俗的内容。
    当然,有宋一代,整个朝代处于守势。反映在社会风俗也有其特点,最明显的莫过于城市习俗的兴旺发达和多民族习俗的交流与融合。宋代的都市民俗已经发展到相当发达的程度,该书中所描写的“多姿多彩的夜市”,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倘若没有宋人发达的商业与手工业,就不可能出现“通晓不绝的宋代夜市”,“夜市”的繁荣是城市商业繁荣的刻度器,灿烂的夜色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感受和遐想。
    原载:《文汇读书周报》2010年12月3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