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负雅志于高云——读《伊普尔的罂粟花——欧洲人文漫步》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珊如 参加讨论

    在我们一群老同学的建议和鼓励下,慕汝高云教授这些原本没有想过要发表的欧洲札记的上半部分终于汇集付梓,由百花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
    这些札记是多年前他作为生日礼品从欧洲为在美国攻读医学博士的女儿所写;纯属偶然机会,这些札记也在我们美国、欧洲和国内的老同学之间传阅了起来,大家都喜欢上了这些优美、坦诚而深刻的文字。阅读后我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应该将它们出版,以飨知音者。我之所以要力劝他们父女整理出版,理由是这些文字不仅知识面广,思想含金量高,更在于其境界。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静安先生这个美学标准不仅适用于词,也适用于所有文学形式,包括随笔。
    这些欧洲札记初看像游记,其实都是精致的文化随笔,是对欧洲人文历史的回顾和再思考,有思想,有灵魂,观点鲜明,不随大流;生动流畅,妙笔生花;许多篇章堪称大散文。早在同学时代,老同窗就好古敏求,对古典文学和古典音乐入迷,且贯穿终生。虽然是科学家,但出于对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加上其丰实的文学、音乐基础,使他成为一个文理相通的学者。这些文字是一位有着高度历史使命感的学者深怀着舐犊之情送给女儿的欧罗巴随想曲,是一封封对历史拒绝遗忘,对艺术坚持经典的特殊家书。读之让人有重温历史的清新,感受经典的愉悦;读之让人怡情益智。
    《云随雁字长》可看作一篇自序,一开头就点明:古老的欧洲思想并不古老,反而是年轻的美国在许多方面更保守;这对于在美国生活了近三十年的我来说可谓醍醐灌顶。好友巴特睿智风趣,他那两段关于欧洲的“段子”妙不可言,是理解欧洲的一把钥匙。巴特的提醒也让我们看到了某些贝多芬家史中的误区,看到了翻译界在翻译非英语语种时常犯的“英语病”。最近我还发现国内把联邦储备局主席伯南奇(Ben Bernanke)的名字竟然译成了伯南克,再次证明了这种毛病的根深蒂固。
    布鲁塞尔尽人皆知,但作为历史悠久的古国弗朗德斯,知道的就不多了。作者为女儿写了五篇“玉蕴珠藏弗朗德斯”的美文,以深情和浓笔描绘出了这片土地上血染的风采。人到七旬,已经很少激动;然而读到《伊普尔的罂粟花》的结尾处,我被深深感动了:“站在这泰恩·科特墓园外看罂粟花,已经不只是一种欣赏,更是被震撼:被罂粟花的美丽所震撼,也被战争的残酷和惨烈所震撼!看那花海一片,在艳阳下如同殷红的鲜血,红得让人心醉,也红得教人洒泪!”
    这也让我回想起多年前的经历:我是在一个十一月初到达伦敦的;虽然造访了许多景点,但最难忘的却是上至女王、首相和大臣,下至老人到儿童所有民众,无一例外地都在左胸前佩戴着一朵纸质殷红的罂粟花。原来每年在十一月十一日“一战休战日”前,人们从十一月一日起就自觉地佩戴起了罂粟花,直至十一日上午十一点的全民默哀为止。当时我对这庄严场景的背景没有深究,读了《伊普尔的罂粟花》才恍然大悟,也对这种民族精神肃然起敬!
    有些段落妙语如珠,风趣幽默。下面写的也是英国(《风云当年滑铁卢》):“只要一提起滑铁卢,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反应还会是南辕北辙。这历史的荣辱和尴尬注定会阴魂不散:君不见,当盼望了多年的英吉利海峡海底通道终于遂愿开通,当兴高采烈的法国游客走下欧洲之星高速列车抵达英伦时,迎接他们的恰恰正是滑铁卢车站。……这到底是英国人的幽默,还是尖刻?”
    作为学物理的,我不禁对《普朗克墓地———哥廷根断想之一》情有独钟。这远不是一篇札记,而是物理学史的小结,是一首物理学美丽的随想曲,它让我在垂暮之年仍梦想有一天能去哥廷根遂愿。就算是不学物理的读者,读之也定会被吸引。
    《乐圣之旅日记》是全书的核心篇,也最精彩。这是一位爱乐者对莫扎特和贝多芬寻根式的怀念,也是听了几十年经典音乐的小结。文化艺术是有高低层次之分的,而当前社会的价值观被颠倒得支离破碎,人们鄙视和躲避崇高,痞子作家耻笑崇高;不能责怪他们,因为人们曾经被“旗手”们的假崇高蒙骗过多年,早已经是“假作真时真亦假”。但读了《日记》的知音者想必同意,这里所仰望的康德和贝多芬的崇高就像头顶上的星空那样永恒。我是京剧迷,古典音乐听得不多,然而每当我进入了《日记》,就不想再走出来。这是多么美丽的境界!陶潜云:“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读完《日记》,觉得人生能经历这样的境界,应该是没有遗憾了。
    《日记》里对各位音乐大师的评论都很精彩,不妨看看对施特劳斯是怎样评论的:“施特劳斯之所以能百年不衰地征服维也纳,不单是靠他的通俗,而在于他不仅通俗,更是脱俗。这脱俗,才是其百年不衰的根本。好的通俗作家或音乐家,都有‘雅’的根底;这也是施特劳斯的音乐同那些低而滥的庸俗作品的根本区别。”这评论精辟过瘾,更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当今泛滥的低俗文化之症结所在。
    慕汝高云教授的札记做到了三位一体,把人文历史的评论感想穿插进如诗似画的自然风光,读起来非但不枯燥,反而更丰富多彩,有血有肉,引人入胜,吉光片羽比比皆是:
    在夜晚霍恩萨尔茨城堡上,听下面教堂传来的钟声,竟是歌剧《魔笛》里的旋律;深秋夜晚独自坐在泰晤士河对面的椅子上,听着那西敏晚祷,天马行空,浮想联翩;剑桥的描绘引人入迷;对莎士比亚的议论不是毁大师,恰恰是追寻真正的大师;对拜伦出离英国的分析,读后让人有一吐为快之感:冬季忧郁症(SAD)分析别出心裁,但很合乎科学;《巴塞罗那随想曲》像一首诗;《德国老兵的歌声》是奇遇,作者没有给那些老兵戴上“纳粹老兵”的帽子,对他们唱的老歌,则更看作是一种怀旧情结的体现。最后,请允许我引用出版社的评语,我觉得它很中肯:“这是一位旅欧多年的科学家写下的文化随笔,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文字优美,堪称散文中的上乘之作。作者自幼受传统中国家学熏陶,又浸染于欧洲文化之中;既是学者,又是音乐和文学的执着爱好者。其独特的个人经历和文理兼通的素养融贯成一部高视角的绚丽作品,一部别样的家书。”
    总之,这是一部值得静下心来细读的“家书”。
    原载:《文汇读书周报》2011年03月04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