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人文魅性的坚守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newdu 参加讨论
读四卷本的《杜卫东自选集》,我感受到一种意外的惊喜。杜卫东文学实践三十余年,集小说、诗歌、杂文、报告文学及评论等多种文学体裁的创作于一身。他的题材广泛,视野宏阔;文字灵动而内敛,素朴而脱俗。
    检索杜卫东的创作历程,不难发现,几乎从创作伊始,他始终以不俗的艺术探索和充满体恤与真诚的爱心,书写着当下现实生活的世相与情态。在那些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充满着艰辛与无奈的各种日常生活状态中,他更多地以一种宽厚的人道主义情怀和冷峻的现实主义理性批判精神,关注着人性中的美质或弱点及社会精神的沉沦与升华,兀自思考着生命与存在的种种变数,叩问着生的悲壮与死的苍凉。
    杜卫东对“人文魅性”的坚守与续写,让我感受到了作家的真诚与爱心。诚如作者所言:“在探求人类精神迷茫和道德困境的同时来展现道德的诗意、人生的诗意。人生有一种共通的、永恒的情感,它超越了地域、阶级、宗教和意识形态。那就是:同情、悲悯、慈爱、善良、真实、美好和宽容等等,而这些终极价值的传递与彰显,恰恰是文学与生俱来的责任与使命,同时也是一个有道义感的作家的理想和追求。”我始终固执地以为,这种“人文魅性”是对天地人的魅性的追究和呈现,关乎心碎,关乎命运,关乎情境,关乎情感,关乎肉体,关乎伦常与破戒,关乎民族自在的想象资源和人类基本价值……孔范今先生在考察人文文化和文学的内在关系时,曾极为精辟地指出:“人文文化应该是一种魅性的文化,文学应该是生命魅性的产物。这种文化关注人性、生命和历史的健全发展,为其维护的追求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和互动发展。”或者确切地说,人文魅性更关注这种关系中的更富有生命内在张力的、更富有灵通性和情感意蕴的内容,人文文化始终面对的是一个未知的世界,是对于生命、对于自然宇宙、历史等种种未可知对象的敬畏与看重。正因为“魅性”因素的存在,文学才能生生不息。从这个意义上讲,杜卫东以改造社会人心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作为文学理想与写作初衷,通过一种温情叙事,将沉重不堪的生存过程轻盈而又迅速地呈现出来,无论是对社会世相和人心的认识考量,还是对现代都市生态的倾情描绘中,不仅融进了自己的主观情感和审美理想,而且尊重着生存的原味和生命的温度。更让人油生敬意的是面对人文精神的匮乏与各种利益的诱惑,面对社会心理的失衡和心灵家园的迷失,他以作家的良知心接地气、折身当代,直面生活,着力探究人的精神空间的无限可能性,彰显着个体生命在社会情境中的尊严与良知。
    原载:《文学报》2011年05月19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