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解人”的精彩解读 ——读陆士清新著《曾敏之评传》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曹惠民 参加讨论

    陆士清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版
    图片作者:
    图片作者:
    图片作者:
    图片作者:              

    曹惠民
    在当下的中国,像香港曾敏之这样的文化界耆宿,已是硕果仅存、屈指可数的人物了。
    曾敏之从19岁(1936年)在邹韬奋主编的《生活日报》发表文章开始,虽历经坎坷,却始终以一介书生之姿,或以笔为枪,或以笔为旗,从文报国超过75年,写下无数雄文美文,作出了很多人所无法企及的贡献。
    曾敏之堪称一部“大书”。他投身历史大浪,剑及履及,允为大半部中国现代史的一位证人;他能文能诗,精通文史,学殖博厚,又可称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一位“通人”,如此之证人兼通人,在两岸四地已罕见其匹。
    曾敏之在中国现当代文化史上的价值,是不可复制的。
    对于这样一位文化界前辈,实在需要有一本研究著作来阐扬他的道德文章,为今日学界树一为人为学的标杆,也为后人留一足资成为榜样的典范。
    并不是谁都明白这部“大书”之可贵,更并不是人人都能读懂这部“大书”。读懂一部大书,需要大的境界。读懂一位“通人”,更非“解人”不可。知音难觅,“解人”难得。
    复旦大学资深教授陆士清以一部40多万字的《曾敏之评传》,让人叹服:此著正是一位难得的“解人”的精彩解读。
    陆士清早在1970年代末就发起、组织编写国内第一部正式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一称“22院校本”),亦是国内最早提倡台港文学研究的先行者之一,1980年代初即率先在复旦大学开设台港文学课程,并发表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又从曾老游数十年之久,对其经历特别是人格、个性与内心世界,多有直接感性的了解。在学术界,他向以真实为人、踏实为文被同道所敬重,数十年研治当代文学、台港文学,不趋时附势,不哗众取宠,不管风雨晦明,他都一往无前,尤见定力,而提携后学更是热忱无私,蔼蔼然有长者之风。他以年过古稀之高龄,竟三年之功,潜心于此,终于完成了这本厚实的《曾敏之评传》。
    全书九编34章,精心结撰,架构煌然。读此书,只觉时代风云重现眼前,历史烟雨袭来心头,厚重的历史感布满全书。也只有以如此宏阔的气势,才能与经历过那般跌宕人生的传主相称,也才能与那个可歌可泣的大时代相配。
    《评传》最具匠心之处,是从多方面形塑了一个立体的曾敏之,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固有详实展示,更注重其内心的挖掘,读者看到的是一尊立体的传主雕塑,而非平面的人物素描。在写到40年代传主采访周恩来一事时,就不仅交代了其初衷,尤用力追索作为青年记者的曾敏之的敏锐,从而成为第一个直接采访周恩来的中国记者;《十年谈判老了周恩来》那篇报导,又何以成为新闻史上不可多得的成功范本。在述及“文革”期间,曾敏之为规避当时“组织”交派改编样板戏任务时的应对之策,则显示了传主在历史风浪中表现出的非同寻常的睿智与气节。
    对于这位坚毅刚正的斗士式传主,作者甚至也写到了他的感情生活(包括那无疾而终的“初恋”),此类“轶事”可能是传主的一些朋友都未必知晓的,这些儿女情长的笔墨倒并不显得不协调,反更显出了传主性情中人的特点,使阳刚之气的书写在底色上有了人情之常的适宜调配。
    《评传》既写出了人物与时代的关系,更重在写出人物自身的修养、学养与博通,可谓“内外兼修”;前四编依时空转换,叙述传主的经历,再集中笔力,对其多方面贡献,进行全面解读,可谓“纵横交迭”。接下来的“报国素志”上下两编,充分展示这位“国之良臣”在新中国成立后,为国为民竭尽全力的多方面成就。华文(汉语)写作早已是一个跨国界的、全球性的重要存在。《评传》写曾敏之早在1979年初就敏锐抓住“时代的启示”,以高瞻远瞩的眼光和非同凡响的大气魄,呼吁学界关注台港澳和东南亚“汉语文学”,登高一呼,而应者云集。国内的华文文学研究方由此起步,终成今日之规模。若论华文文学研究事业的开山,确非曾敏之莫属。
    曾敏之不但是华文文学这幢“已经十分壮观”的“大厦”的“真正设计师”(陈思和语),也是亲手搭建大陆与境外、海外华文文学交流这座“大桥”的名副其实的建筑师。现在的华文文学研究队伍之所以能数十年如一日,精诚合作,从相当大的程度上来讲,就是曾老的凝聚力、亲和力使然,若要总结撰写华文文学学术研究史,他无疑是一个首先应被提起的人。作者的相关评说,其实并不只是对他个人的褒扬,更是对一种当下中国越来越稀缺的学术风范的呼唤,《评传》亦将作为香港文学研究与学者个案研究的标志性成果载入华文文学学术史的史册。
    作者还以独到的感悟能力和圆熟的解析技巧,凸显了曾敏之创作的审美趣味和创作个性,深入掘发,条分缕析,多有真知灼见。《评传》撰写的精心还表现在题目的拟定与表述上。此书的副题(敢遣春温上笔端)本是鲁迅的一句诗,用在曾敏之这里,可说是得其所哉,实在是十分传神十二分贴切,准确概括了传主的内心世界与精神境界,堪称全书的文眼,凸显曾敏之实是鲁迅精神、鲁迅风骨的当代传人。每编的题名皆为四字(如:山城岁月、风雨羊城等),工整中见沉稳,凝练中显主脉。很多章节的标题则是七字句,或取自传主的诗作(如:云水征帆系远情、曾记青阴手自栽等),或是《评传》作者的自撰(如:一片孤帆出柳江、文林幽兰自芬芳等),文词雅丽,颇具意境固不待言,且与传主的学养、专攻相得益彰,适切妥贴,常令书中所论由此聚焦或提升。《评传》的语言极富概括力,典雅生动,清畅可读,或激扬,或温文,皆与所述人事情景相应。字里行间既流露出对传主的钦敬之情,也不失理性的客观剖析,足见作者用心之专、用情之深与为文之诚。
    天下文名曾子固,庾信文章老更成。中国文化界需要更多曾敏之式的“通人”,也需要更多陆士清式的“解人”。
    

    原载:《文汇报》2011-09-03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