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車錫倫《中國寶卷研究》自序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車錫倫 参加讨论

    一
    中国宝卷是在宗教(佛教和明清各民间教派[1])和民间信仰活动中,按照一定仪轨演唱的一种说唱文本,演唱宝卷称作“宣卷”(或做“讲经”、“念卷”)。宝卷及其演唱活动,既是古老的,也是现实的,在中国民间文化史上,已经延续发展了近800年。
    宝卷渊源于佛教的俗讲,产生于宋元时期。它是佛教僧侣用忏法的形式讲经说法、悟俗化众的宗教宣传形式,在民间佛教信徒的宗教信仰活动中演唱。明代正德以后,各新兴民间教派均以宝卷的形式编写布道书,宣卷又成为这些民间教派信徒的宗教活动。明末清初,宣卷发展为广大民众参与的民间信仰、教化、娱乐活动,在南北各地流传,至今在江浙吴方言区和甘肃河西走廊的某些农村中仍在演唱。从现存的宝卷文本看,宗教宝卷的内容主要是宣传教理,并伴随信徒的信仰活动,唱述修持仪轨,是宗教经卷,不是文学作品;民间宝卷则主要是演唱文学故事,宣扬因果,倡导劝善。在內容和说唱形式方面,早期的佛教宝卷、明清的教派宝卷和清及近现代的民间宝卷,既有继承性,也有发展变化。
    由于宝卷历史发展和内容方面的特征,一方面宝卷成为研究宋元以来的宗教(特别是各种民间教派)的重要文献;同时宣卷和宝卷又被视为一种民间演唱文艺和说唱文学体裁,纳入中国俗文学史(民间文学史)和说唱艺术史的研究范围。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现代学者便主要从这两个角度对宝卷进行了研究。
    研究角度的不同,形成了对宝卷范围认识的模糊和差异。对宗教史的研究来说,宋元以来各种形式的世俗化民间佛教经卷及民间教派(研究者或称为“民间秘密宗教”)的经卷,都是研究这一时期佛教在民间的传播及各种民间教派的教义和发展的重要文献,没有必要对它们在形式上再作严格的划分。因此,有的宗教学者便把宋元以来各种形式的民间教派经卷一律视为“宝卷”,尽管它们形式不一,有的且不以“宝卷”为名,如明代正德以前各种民间宗教的经卷和清末及近现代民间宗教家编制的各种形式的“坛训”(有的研究者称作“鸾书宝卷”),等。
    笔者是把宝卷作为一种历史的民俗文化现象和说唱形式进行研究的。一方面,在探讨宝卷的渊源、形成和发展过程及宝卷的演唱形态等问题时,必须注意它同宗教和民间信仰活动的关系,阐明其信仰文化的特征;另一方面,又视宣卷和宝卷为一种民间演唱文艺和说唱文学形式,探讨它的历史发展和演变的轨迹,它同其他民间演唱文艺的关系。研究的对象,侧重于文学宝卷;研究的内容,侧重于宝卷演唱形态和演唱形式的历史演变。因此,对于宋元以来游离于宝卷形式发展传统之外、不以宝卷名的宗教经卷,不纳入研究的范围。但清及近现代民间做会宣卷中演唱的仪式歌和“小卷”,是构成民间宣卷活动的组成部分,因此也纳入研究范围。
    二
    从1982年起,笔者开始研究中国宝卷,是从宝卷文献的整理和当代民间宝卷演唱活动的田野调查入手的。作为宝卷文献整理的成果,就是在前人整理的基础上编著的《中国宝卷总目》,已经出版(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8,初版;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修订本)。近年来各地收藏的宝卷又陆续有新的发现,该书在仍在修订补充中。
    1996年夏,笔者以“中国宝卷研究”申请列入国家“九五”社科规划(96AZW020)。研究计划分为三部分:宝卷历史发展过程的研究,当代宝卷演唱活动的田野调查和整理历年读宝卷的笔记“宝卷漫录”。本书即按该计划,系统整理20多年来的宝卷研究成果,全书分作五编:
    第一编“中国宝卷概述”,《宝卷概论》是对宝卷历史发展过程、分类等的简单介绍。由于一般研究者多是留意于清及近现代的民间宝卷,所以又着重介绍了民间宝卷的信仰特征和教化娱乐作用。《宝卷文献的几个问题》是笔者在整理和研究宝卷文献过程中不断积累的体会,供深入研究宝卷者参考。
    第二编“中国宝卷的历史发展”,是本书的主体部分。它分阶段探讨宝卷的渊源和形成、早期的佛教宝卷、明清的教派宝卷和清及近现代各地区民间宣卷(念卷)和宝卷的发展过程,它们同宗教和民间信仰活动的关系,它们的演唱形态及同各个时期民间演唱文艺的关系,以及当代遗存的民间宣卷(念卷)活动存在和发展的空间等问题。笔者所依据的材料,除了历史文献外,同时也结合多年来在各地田野调查所得的材料。据笔者考察,现在留存的清及近现代北方民间宝卷文本虽有二百余种(版本不计),但是历史文献和田野调查(包括时贤的调查)所提供的材料,尚难清楚说明这一地区民间念卷活动和宝卷的历史发展。由于缺少实证,只能作简单的介绍。80年代甘肃河西地区念卷和宝卷的发现,曾被研究者视为“敦煌变文的活化石”,笔者不同意这个推论。《明清民间教派和教派宝卷(经卷)在甘肃地区的流传》一章,目的在于论证河西地区的宝卷与内地宝卷发展同源同流的关系。
    第三编“田野调查研究报告”,是笔者20多年来调查各地民间宣卷和宝卷已经整理出来的调查研究报告。笔者在开始进行这类调查时,没有经费支援,都是在业余时间,顺便断断续续地进行。调查的地区,主要是江浙吴方言区,选点作了普查;后来得到一点研究经费,曾到河北、山西作过调查。其中对江苏靖江做会讲经的调查用力最多,自1987年起,一直作跟纵调查。笔者写这类田野调查报告,坚持一个原则:凡没有调查清楚的事项,概不写入报告。由于难以深入全面地作调查,至今有些报告没有整理出来;写出的有些“报告”,更像调查笔记和结合历史文献做的调查研究报告。
    第四编“专题研究”,《东岳泰山女神——泰山老奶奶》和《江南民间信仰的刘猛将》是关于“泰山老奶奶”和“刘猛将”两位民间信仰神的调研论文。两位神君是有些教派宝卷和民间宝卷描写的对象;他们不仅在中国北方和江南有广泛的民间信仰基础,也曾对国家的政治起过微妙的作用。笔者在田野调查中对他们发生了兴趣,因此顺便进行了调查和文献的研究,觉得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中国宝卷发展的历史。《金山宝卷和白蛇传故事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写于80年代中期,是同时贤讨论的文章,涉及宝卷和白蛇传故事历史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第五编“宝卷漫录”,是笔者读宝卷的笔记。笔者在学习宝卷之始,因为许多宝卷难得一见,便仿照前辈关德栋先生的《宝卷漫录》(载《曲艺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再版)体例,每读宝卷,均随手做笔记。这些笔记,除了记录宝卷的版本、内容(故事)、考订教派宝卷的宗教归属和编者外,也记录一些有关宝卷历史发展和可做进一步研究(如与其他民间演唱文艺的关系)的资料及个人的心得。这类笔记的体制散漫无定例,关先生把它们称之为“漫录”。笔者写的这类笔记,整理出来的近百篇,选入本书27篇。涉及的宝卷多是一般读者难得一见的孤本、珍本。有些笔记的内容已在本书有关章节中提到,它们可以作为补充说明;许多问题没有写入,意在提供研究者参考,开拓宝卷研究的空间。本书在有些专题文章后面附录了一些资料或作补充说明,也是同样目的。比如,笔者读明清教派宝卷,都将它们演唱小曲的情况记录下来,这些笔记便集合为本书《明清教派宝卷中的小曲》一章附录一、二所载60种宝卷演唱的小曲曲目。研究者结合相关文献,将它们同曲家审定的南北曲及明清时兴小曲作比较,可作专门研究的课题
    本书末附《中国宝卷研究的世纪回顾》一文,写于2001年,按时代顺序介绍前辈和时人(包括笔者)研究宝卷的成果,“结语”对宝卷研究中的问题和展望提出了建议。它介绍的主要是宝卷作为民俗文化现象的研究成果。笔者见闻有限,时贤可以作补充。另“附录”五件:
    (一)已故前辈关德栋教授为拙著《信仰教化娱乐——中国宝卷研究及其他》所作的“序言”,录此以为纪念。
    (二)“车锡伦宝卷研究论文目录”,其中许多是本书有关章节最初作为单篇论文的发表处,收入本书已经做了系统的整理和重写,如果有意考察笔者对相关问题的认识过程,可以找这些文章来对读;其他是笔者认为仍可有点参考价值的文章。
    (三)“主要参考文献”,为节省篇幅,只录本书引见的文献;引见的宝卷归入“主题索引”。
    (四)“插图目录”,分“书前版图”和“正文插图”两部分,分别编号,共162幅,除了宝卷演唱活动的照片外,大部分是各个时期、不同版本的宝卷的书影或复制件。
    (五)“主题索引”,主要是本书提及的有关各种民俗文化事象的名词术语和宝卷等,便于读者检索使用本书。
    三
    中国宝卷研究是一个涉及问题相当多的跨学科的研究课题。笔者对中国宝卷的历史发展过程诸问题的研究,遵循的方法是“实证”。所依据的资料,一是来自历史文献,二是来自田野调查。在此基础上,笔者对前辈和时贤的研究提出了许多不同见解,更多是对前人未曾涉及的问题作了探讨。笔者的系统研究,期望能为研究中国宝卷和民间文化史的学者提供参考和方便,同时也希望得到批评和指正。
    笔者的研究,也借鉴了前辈和时贤的研究成果。凡是直接引用(或使用)前人经过认真论证得出的结论性见解和田野调查所得的资料,都在相关处作了说明。个别章节在最初写作和作为单篇论文发表时曾与友人合作,也在相关处注明。
    如前辈所言,对历史文化现象的研究,首先要弄清楚它们“是什么”,然后始可进入“为什么”的探讨。总结笔者20多年来的宝卷研究成果,大致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上。深入地探讨,期待于后来者。笔者在《中国宝卷总目》初版“前言”中曾提出:“中国宝卷是至今未被充分发掘、整理、研究的一大宗民间文献”。希望年轻的学者认真投入中国宝卷的研究,在笔者所搭起的这个平台上,将宝卷研究的水平提高一步。
    另外,想顺便说明,近年来常见某些年轻学者的文章,特别是有的博硕士学位论文,使用(或引用)笔者经过论证得出的结论,而不说明出处,希望他们的导师们能教导学生遵循学术规范。另外,也常见有人以笔者所“说”云云,作为某种“结论”的根据,请以笔者正式发表的文章为准。
    2008年4月12日修订于北京
    原载:《中国宝卷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2月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