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中国电影的主旋律问题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周星 参加讨论

     主旋律电影是近年中国电影的重要话题,积极倡导的结果是出现了不少有价值创作。而一些动人的成功之作巩固了这一命题的地位。比如《法官妈妈》的人性处理、《高原如梦》的平凡生活英雄塑造、《明亮的心》的个性英雄表现、《紫日》的战争与人性角逐、《首席执行官》的大气、《天上草原》的优美、《冲出亚马逊》的视觉冲击力、《生活秀》的细腻生活描述、《邓小平》的宏阔表现、《万隆会议》的历史氛围等,构成主旋律格调的不同艺术处理,一些作品感人而不死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首席执行官》对现实生活英雄的表现大气扎实,《生活秀》描摹市井人生的深入细致,《高原如梦》对顽皮战士个性与情感的艺术表现真切而生动等,从许多方面深入了对主旋律的理解。人们赞誉《首席执行官》、《高原如梦》、《生活秀》说明,良好的艺术品会更好地实现艺术教育价值。主旋律的倡导对创作起了一定作用,有艺术感染力的主旋律作品增多。几年来成功的动人之作巩固了这一命题的地位,这些创作主旋律格调明确无误,它们的艺术表现从许多方面深入了对主旋律的理解。于是,活生生的人性面貌和高昂的精神品格和谐统一在一起。
     主旋律实现普遍叫好是极其难得的事,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主旋律优秀之作青史留名,但应当有积极的措施和正确思路,应当在提出多样化的前提下来倡导主旋律。中国电影的多样化严重不足,因而托举出的主旋律没有更丰厚的根基。艺术类型的多样化还有很大的余地。人们惟恐主旋律不够而倡导,其实主旋律的数量很多但实绩不足、感染力不够、艺术价值不高。正因为要倡导,因而需要提高。这样说,决不意味着对主旋律有什么成见,恰恰相反,主旋律的艺术片是时代的需要而实在不足,是中国电影没有真正成熟的某种标志。
     在谈论弘扬主旋律问题时下述方面需要注意:
     首先是非艺术的主旋律泛化。这不是简单的指对主旋律的界定泛化,而是指对电影主题的过度要求,导致无视差异性和艺术的非多样性。主旋律不是简单的主题主旋律判断,对任何作品都要求主题主旋律是泛化的一种,反而伤害和贬低主旋律。主旋律是精神气质上的高昂动人,像《横空出世》、《首席执行官》等。但不是任何作品都具备主旋律的资格,主旋律是思想内涵的高标准要求的艺术精品。对主旋律的泛泛理解,反而没有动人的主旋律,消亡了主旋律高标一格的价值。还要关注对主旋律的艺术品性的看低问题。对于电影艺术的轻视其实是贬低了主旋律。如果把艺术和教化比之于皮与毛的关系,艺术之“皮”不存,教化的“毛”之焉附?所以,艺术主旋律的要求应当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否则,泛泛的主旋律成为首当其冲的无形标尺,反而未必有好的主旋律。强调艺术感染力应当是谈论主旋律精品的首要标准是必要的。现在许多电影冲着模糊的道德观念去,不坏就是标准,低劣产品充斥,艺术创造品稀罕,主旋律的神圣性受到玷污,我们依然需要明确主旋律与艺术的相互依存关系,使之成为高标准的思想艺术精品。
     其次是警惕主旋律的商业化。主旋律在有些时候成为商业的噱头,这主要指一些明显庸俗的创作冲着主旋律主题或名称去拍片拿奖,甚至期求靠要红头文件强制推销,前所提及,主旋律是艺术思想标高的艺术精品,高尚的思想内涵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表现是其最主要的标志,因此,任何污损这一名称的创作,哪怕借助了不恰当的外力,也不可能蒙骗现代智慧警觉的观众,反而会严重消解对主旋律品牌的正确含义,导致对主旋律精神的消极认识。
     再有是倡导主旋律的人情化。主旋律的艺术化之路势在必行。包括艺术类型的多样化和主旋律的人情化。主旋律精神的历史大片一望而知是主旋律影片,如果不是在细部艺术化的话,当今背景下观众的自由选择难免失落;而主旋律人情片则更容易实现感染作用和被观众接受。梳理主旋律人格英雄的人物传记片大致经历了创作的几个阶段:1990年代以前是模范人物舍己为公,集体英雄的价值最为重要,《焦裕禄》可谓代表;1990年代后是道德人物克己奉公,人伦情感的价值抬高,《孔繁森》可谓代表;21世纪之交是平民人物英雄气质,个性情感价值更为明显。《相伴永远》大幅度的超越领袖电影的政治模式,不仅突出革命英雄的壮丽色彩,更重要的是情感人生的美丽光泽,在强化相濡以沫的人生路途的坎坷时,情感依恋的动人力量远远超过了英雄赞美的俗套。动人的华彩片段是在危难年代双方一板隔绝的最后关头的银幕表现,夫妻挚情透过玻璃纸笔交流的段落无声却交响轰鸣,人性的光彩震撼惊心。艺术事实再次证明:哪怕是政治人物的感人之处也最终依然落脚在人的光彩上,事业和壮举的真正依存是人和情感,它们依附于人性丰盛而益发超于常人,而不是情感人性被依附点缀。
     近年的主旋律电影已经很注意情感表现,但依然有一些误区,这并不意味着否定中国电影的长处,恰恰相反,是要强化和正确认识新世纪中国电影的情感表现的必要性,中国电影到了正视艺术表现人性情感深度的关口了。必须强调中国电影的艺术情感表现对于21世纪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这是艺术表现人生的必然,是适应中国社会开放的必需,是呼应现代生活成熟表现的必要,也是证明体制运行时机成熟的必备。如果说,过去中国电影的体制还多少忌讳超出传统意义的情感表现,那么,改革开放的必然趋势和丰硕成果已经为不断深入的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伴随的观念改变和入世的现实认识,都为中国电影打开视野,张扬民族艺术情感世界铺排了通路。加强艺术的情感世界也是提升和证明电影体制成效的标志。这自是实现艺术本质要求的必为,当中国电影真正在自由的艺术境界中放开手脚,博大、深邃、细腻的人性情感表现愈来愈丰富多样时,中国民族电影的感召力才可能更好实现。呼唤中国电影具有世人同享的人性情感世界应该成为创造发展的首要之义!
    原载:《学习时报》2006年第301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