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亮剑》与《暗算》之比较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亮剑》与《暗算》之比较
    《亮剑》热播,好评如潮,但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与最近播出的《暗算》相比,其差距不小.古人云:“两刃相割,利钝乃见;两论相订,是非乃知”。没有比较怎么能鉴别出事物的优劣呢?“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只要我们把这两部电视剧拿来作一个简单粗略的比较,就能鉴别出其中的优劣来了。
    首先,从编剧来比较。这两部电视剧都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两部小说都非常优秀。但不同的是,《亮》剧基本上是照搬原著小说。最要命的是,编剧把原著最精彩的后半部分抛弃了,使观众无从知晓文革时期李云龙怎么饮弹自尽,田雨如何自杀殉夫,楚云飞怎样在海峡对岸痛悼李云龙等最为震撼人心的情节。剧本这样处理,显然漠视了新中国革命史的悲壮和沉重,这样改编简直是对原著的糟蹋!一部《亮》剧看下来,像喝了一杯温吞水。没有了悲壮凄绝的故事,没有了催人泪下的情节,没有了发人深思的问题,如此来塑造人物结果必然导致《亮》剧缺乏时代的沧桑感和厚重感。而《暗》剧则与之不同,编剧在原著的基础上又新增了安在天这个人物来衔接剧情,让《听风》、《看风》、《捕风》三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浑然一体,使《暗》剧既有其独立性又有其联系性,与其说是在看一部电视剧,不如说是在赏阅一篇散文;一篇形散神凝的美文!徜徉在《暗》剧那凄美动人的故事之间,主人公的命运让我们唏嘘感叹,声泪俱下,尤其是剧中人物所传达出的那份用铁血浇铸的忠诚,那种真正的共产党人的价值观,更令我们肃然起敬,刻骨铭心!当我们的目光还在钱之江等人消逝的背影中找寻时,共和国旗帜上那片血染的风采在我们的心中却分外的清晰。 其次,从演员来比较。柳云龙饰演的钱之江内敛,李幼斌饰演的李云龙张扬,其中的区别有如长江与小溪。壮阔的长江,平缓的水面下是凶涌的暗流在翻腾。柳云龙演绎的钱之江就是这样,面沉如水的表情下,内心却有惊涛骇浪在澎湃。而那随波逐流的小溪却没有长江的这种平静中蕴藏的力量,流于表面的喧闹和浮躁却怎么也无法掩盖它的浅薄。李幼斌饰演的李云龙就是如此。出格的举动,扯破喉咙的粗口话,这种流于表面的张扬,浅显直白,一览无余,实在是没有耐人寻味之处.过多的语言表白反而使这个人物缺少一种内在的张力。电影是表演的艺术,有时肢体语言更能向观众传达“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妙境。我们来看看《捕风》中的钱之江吧。他以轻盈的步履行走在刀尖,一曲探戈,既展现了他举重若轻镇定从容的胸襟和胆识,又表达了他乐观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柳云龙用这种肢体语言将钱之江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刻划的栩栩如生,令人拍案叫绝!“腹有诗书气自华”,如果演员没有多方面的学识和修养,那么,他又哪里能对钱之江这个人物有如此深刻的理解呢?在现今这个浮躁的演艺圈中,与那些动辄就靠炒作来吸引眼球的"绣花枕头"们相比,像柳云龙这样集编导演于一身的全才型艺人实属另类!
    最后,从导演来比较。《亮》剧的叙事功能简单,缺乏丰富的电影语言。以李云龙围攻县城营救秀芹为例,主人公最后下令“开炮”的那个镜头竟然重复播放了几次。导演这样处理,其用意是为了通过反复强调来渲染剧情和雕琢人物。但我认为,将“重复”蒙太奇的手法用在这里显得非常的落伍,不但没有达到烘托其艺术效果的目的,反因雕琢太盛而留下了很重的刀斧痕。而《暗》剧的电影语言却很丰富。仅以《暗算.捕风》为例。导演首先采用“颠倒式”蒙太奇来开场,借革命前辈安在天老人讲述的故事,把观众带进了那个白色恐怖的时代。然后,导演又巧妙地运用了希区柯克大师的悬疑手法,将主人公钱之江置身在一个险象环生孤立无援的绝境中,使剧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解决了一个矛盾,又出现了新的矛盾,观众的心情也随着剧情的回旋推进而迭荡起伏,试问,如果柳云龙导演不是一个长于制造矛盾又善于统一矛盾的高手,那么《暗》剧又怎会如此的曲折生动扣人心弦呢?值得一提的是,导演还运用了现代电影之父格里菲斯的“平行式”蒙太奇结构,将两个以上同时进行平行发展的故事分解成不同的片断,交替出现在屏幕。使《捕风》的节奏越来越快,气氛越来越紧张,最后,在令人窒息的肃杀中,剧中主人公钱之江以“死里伏生”的方式来谢幕,终于把那份事关宁、沪、杭地下党生死存亡的重要情报传递出去,完成了“最后一分钟营救”!其高尚的革命情怀犹如磅礴的怒潮,裂岸的惊涛,猛烈地冲击着观众的心灵!由此将观者激动起伏的情绪推向高潮!剧终,悲壮的国际歌在耳边回旋,人们的情感也随着这铿锵激昂的音律绵延开来,心中的那份感动久久难以释怀……
    行文至此,我忽然想起了《汉书》佐酒的典故。相传北宋文人苏舜钦住在岳父杜衍家中时,每读班固的《汉书》都要大盅的饮酒,杜衍见了笑着说:“有《汉书》这样的下酒物,喝一斗酒真不算多啊!”同样,像《暗算》这样的电视剧就是一顿丰盛的精神大餐。观众从中得到的感动又岂在《汉书》佐酒之下?尽管《暗》剧在细节的处理上还有些疏漏,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一部优秀的影视艺术作品。《暗》剧宛如是国画的大写意,虽然它缺乏工笔画那样面面俱到的笔触,但他却有触及观者心灵的那种“笔所未到气已吞”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一位十来岁的小女孩看完《暗算》后在网上这样留言:“我知道了什么叫先烈,我终于明白了每年的清明节到烈士陵园扫墓的意义!”一部《暗算》竟然能让一个小学生得到这样的认识和感受,夫复何求!

    原载:《中国图书评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