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血色黑金》:隔着污浊的小窗看大千世界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谭易 参加讨论
H·W长到10岁,他早早地成了养父的工作伙伴,他不再是一个小孩,而是一个男人,梳着整齐的头发,站在普莱维尔的身边,安静又忠诚。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的新片《血色黑金》完全是一部石油大亨的家族史诗,交织着炼狱般的痛苦和诅咒。故事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西海岸的油田工业蓬勃发展的时期,贪婪、腐败以及对美国梦的追求如浮世绘般展开。影片灵感源于厄普顿·辛克莱尔1927年创作的小说《油!》,讲述钻探者丹尼尔·普莱维尔发现一个大油田,从此成为巨富。像很多同题材的小说一样,作者终极抨击的是资本和财富的垄断。
    让人着魔的电影或一场可怕的预言
    普莱维尔是一名美国原住民。相对于1899年弗兰克·诺里斯创作的小说《麦克提格》,以及埃里克·冯·斯特劳亨由此改编的巨作《贪婪》中那个粗鲁野蛮的主角,普莱维尔可能显得文化层次略高。但这两个角色依然有很多的共性,同样猥亵而存有兽性,也同样在爱情方面显得脆弱,而对财富则表现出疯狂的贪欲。导演安德森将他的电影场景设置在了1898年,这其实更贴近于弗兰克·诺里斯的小说,而不是辛克莱尔的原著——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前几年。电影的开场独具一格——阴影覆盖,寂寂无语,在一个又深又黑的暗洞中,一个男人正在用镐锄着坚实的泥土,如同一只小虫拼命要钻入尘土之中。他就是主角——一个土地搬运工,丹尼尔·普莱维尔。
    这部长达两个半小时的电影会让人着魔,影片中,普莱维尔终于挖到石油,然而,石油让他富有的同时,也让这白手起家的过程变为了一场可怕预言。时针指向全新的20世纪,他一头栽入开掘石油的计划中,这个过程虽然由他1902年收养的儿子H·W陪伴,但是也充满了艰辛。普莱维尔第一次和H·W碰面的片断显得十分温情,也略带尴尬,不过这些简单的场景却始终贯穿着影片。在这喧闹的电影中,有如此安静的片断——他们两人十分孤单地坐在火车上时,普莱维尔默默凝视着瘦小苍白、正在蹒跚学步的H·W,脸上浮起一丝微笑。
    这一长一幼,一老一少,也许是父子,也许是兄弟,两人的关系飘忽又莫可名状。正是这份强烈的、不可或缺的纠缠撑起了整部电影的框架,同时两人的关联也让影片在狂怒的情绪、石油的喷发以及不可避免的流血等场面中展现了巨大的情感张力。H·W长到10岁,他早早地成了养父的工作伙伴,他不再是一个小孩,而是一个男人,身穿夹克、梳着整齐的头发,安静又忠诚地站在普莱维尔的身边。
    岁月流转,已是1911年,转折到来。彼时普莱维尔已经成为了一名成功的石油商人,他的公司也在急速膨胀之中。在H·W的帮助下,他在加利福尼亚大量收购土地,不断劝说当地百姓把土地租给他用以开采石油。一天,一个身形瘦长、不苟言笑的年轻人,保罗·桑德告诉普莱维尔在他的农场中挖出了石油。他们迅速赶到了那里,在加利福尼亚的沙漠中,石油正从仙人掌、灌木丛中冒出来。
    在那片贫困,孤立无援,缺水的恶土上,居民如同嗷嗷待哺的幼鸟,紧紧盯着普莱维尔口袋中的金钱。普莱维尔为当地修建了学校、道路,并且为居民们提供了水。不过这一切很快就遇到了麻烦,保罗·桑德的弟弟——神父埃利·桑德觉得丹尼尔收地的行动背后有着巨大的阴谋,于是这个一心想在自己领域中做出一番大作为的年轻神父利用宗教信仰号召他的信徒与丹尼尔作对……
    取代乌托邦式电影的电影
    在一个越来越沉迷于制造谎言的电影世界里,导演安德森的影响力的减退大概是种必然,这多少和他尊崇的两位前辈马丁·斯科赛斯以及罗伯特·奥特曼有些类似(是宿命或者是巧合,安德森曾帮助身体欠佳的奥特曼完成了他的最后一部电影《牧场之家好作伴》)。然而在本片中,安德森前所未有地做到了将他对电影的挚爱与电影本体融为一体,就像年轻时代的斯科赛斯。每一位电影人都肩负着电影发展的重任,也正是这样的责任指引他们完成每一个场景、每一个镜头,安德森也不例外,因此可以说《血色黑金》是他的呕心沥血之作。影片也直接受到了若干影史经典之作的影响,特别是那些打破美国式成功神话的电影,如《贪婪》、《唐人街》以及《公民凯恩》等等,这些电影正在不断取代原本那些乌托邦式的电影,也许这才是电影的本源。
    这是安德森拍摄的第五部故事片,虽然影片与辛克莱尔的原著之间差别多于相同点,但不可否认的是,原著给了安德森过去一直缺乏的东西——一个伟大的主题。在他的第一部故事片《赌城纵横》中,安德森向人们展示了他作为电影制作人天生的才华,他随后执导的《不羁夜》、《木兰花》和《拳击情缘》,也显露出了一个年轻导演的美学雄心。精炼的表达、强烈的自我意识,以及不时出现的多样性,让人们在他的电影中领略到清晰的叙事脉络和卓越的电影技巧,不过当他的这一风格日渐浓烈的时候,观众们却渐渐地发现他在艺术鉴别力、原创性以及独立性方面受到束缚。
    《血色黑金》在很多方面也秉承了安德森电影的特点——每一个镜头看上去都完美无缺,尽管电影在表述方式可能显得过于循规蹈矩。影片进程沿着情节脉络平和展开,慢慢营造出那些让人难以忍受的紧张氛围。刘易斯的精彩演出也让影片增色不少。刘易斯早在3年前就打算出演普莱维尔,他用了2年时间研究当年的钻油设备,同时学习那时代的方言,听大量的录音资料。在正式演这部戏的时候,他就将自己完全隐藏在普莱维尔这个角色之中。这也是刘易斯的习惯,在当今好莱坞中,没有一个演员能像他那样入戏。他可以在拍戏期间真正做到生活就是戏,在戏没完成之前,他甚至会像故事中的角色那样憎恨在戏中饰演自己敌人的演员。
    隔着斑驳的窗户看斑驳的人心
    现实主义和人性罪恶之间的紧张关系,如一道鸿沟贯穿着整部影片,同时也让观众感受着一种巨大的不安。观众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会被普莱维尔身上的超凡魅力吸引,他对于石油的追求是一个对于美国地貌不断探索并征服的篇章。安德森的本意是要将观众推向血脉喷张的顶点,点燃观众心中深处的激情。此后,导演的镜头开始跟着普莱维尔和他的养子释放出来的情感而行进,主角双方开始显露出人性中恶的一面,这恶念如同冲破牢笼的猛兽,已经无法收回了。滚滚黑烟注入天空,没人可以抹去。
    作为一部真实反映或者警示我们这个时代的影片,《血色黑金》可以被视作一扇洞察大千世界的、带着污浊痕迹的小窗。它可以被划分为任何一种类型的电影。影片开场的那些荒山和电子弦乐所发出的“嗡嗡”声让人联想库布里克的杰作《2001:星际漫游》,这是一个被达尔文主义主宰的世纪,依稀带着类人猿凶残兽性的丹尼尔·普莱维尔是这样一个世界里的主人和上宾。无论如何,这电影是一件几乎完美无缺的作品。它揭露现实,刺激着观众的感官,让他们兴奋、心乱、愤怒,但是归根结底,这部影片给人类开启了一扇窗户,让我们能够真正审视自己。
    原载:《文汇报》2008-01-19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