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黄石的孩子》:一次生命的洗礼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解玺璋 参加讨论
影片所讲述的故事开始于1937年12月的南京。主人公是个年轻的英国战地记者,他走进故事中来,起因于百无聊赖中一次偶然的冲动。然而,在这里,战争的残酷以及人的生命和尊严被肆意地践踏,彻底改变了他对人生价值的看法。他成功地挽救了一群无助的中国儿童的生命,同时,也使他自己的精神和灵魂得到了拯救。
    乔治·霍格真有其人。他是路易·艾黎所创办的“工合”组织中的重要成员,先后担任过山丹培黎工艺学校的教务长和校长。那时他叫乔治·何克。这也许只是翻译的不同。抗战8年,他是在中国度过的。1945年夏天,他死于一次偶然的事故。影片《黄石的孩子》就是根据他的故事创作的。
    影片虚构了乔治·霍格在南京的经历。作为一个南京大屠杀的亲历者,他不仅目睹了日军对中国平民的血腥屠杀,对于日军的残忍和残酷更有切身感受。他清楚地看到,他所面对的是一支丧失了理智而兽性大发的军队。这样的军队对于生命已经没有了敬畏感,他们视生命如草芥,肆意地发泄对善良人类的仇恨。影片中有一个日本人屠杀数百名中国无辜百姓的片段,日本兵架起重型机枪,疯狂射杀聚集在广场上的手无寸铁的无辜民众,人们的尖叫声和机枪的肆虐声交织在一起。这时,乔治就躲藏在广场旁边的一座大楼内,影片反复叠现了他和大屠杀的特写镜头。他仿佛被一种庞大的力量笼罩着,对死亡的恐惧以及对侵略者的仇恨交织在一起。人的这种复杂性,通过演员的表演,真实地呈现给我们。事实上,“正是这一幕幕惨剧的刺激,使这个人生有些灰暗的战地记者,开始鼓足勇气,面对现实,并意识到自己应该去帮助这些人”。
    乔治·霍格终于逃离了让人绝望的南京城。他与丽(一个年轻的澳大利亚女护士)所带领的60多个孤儿不期而遇。他们都是大屠杀的幸存者,一群惊弓之鸟,绝不应该再受到任何的伤害。于是,他不得不肩负起照顾这些孩子的责任。当战争再次逼近的时候,他毅然决然地带领这些孩子踏上了逃避战乱的艰险历程。他们翻越雪山,跋涉千里,终于来到大后方一个叫山丹的地方。对乔治·霍格来说,与这些孩子遭遇,和他们共患难,既是人生历程中的偶然,也是影片的巧妙安排。这是影片的核心部分,战争能使人性堕落,也能使人性升华。在这里,乔治·霍格的精神成长,遇到了一次自我提升的机会。他既要操心孩子们的衣食主行,教会他们生活的技能,又要面对另一种仇恨,一种由于亲人被残杀而引起的对人的普遍憎恨。他要用爱在这些孩子的心里重新建立起对人的信任和信心。
    路易·艾黎曾经说过:“在8年抗战的漫长岁月里,对于乔治·何克来说,是度过了整整的一生。由中国革命的鲜血和激情浇灌的一棵幼小树苗,长成了坚实的大树。”影片细致地表现了这棵大树成长的过程,这也是一个人不断地自我完善,战胜自我的过程。这是另一种英雄主义,一种对人性理想价值的追求。惟有幼小的生命是可以超越于种族、民族、阶级、国家,甚至性别之上的价值,《黄石的孩子》让我看到了这群怀抱理想的人对生命的敬意和尊重,尽管有时这是许多人拿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才换来的东西。
    原载:解玺璋博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