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国产大片:要正视作家缺位与文本遗失问题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皇甫晓涛 参加讨论
电影大片的小文化制作失去了什么?
    国产大片《无极》《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陆续推出,就如都市娱乐的华宴,带着豪华装饰仪式与导演、演员、大腕聚会的气派,热闹非凡,眼花缭乱。然而就娱乐来说,看的时候,已觉空洞难耐,热闹过后,更是空空如也。上亿元的大片制作,大腕导演与明星的合作,竟是如此的效果,我们不止觉得大片糟蹋了文化,也糟蹋了艺术与大腕,只能给名导、明星的品牌符号带来负面的文化效应。看过之后,我们不免心存疑问,这就是曾经导出、演出过《红高粱》《秋菊打官司》《霸王别姬》《渴望》的张艺谋、巩俐、冯小刚、陈凯歌吗?
    人文大国之大片无文化,给我们带来的震惊之余,也让我们思考很多问题。这几个大片,几乎都是中外名著的一个翻版,较为典型的是《夜宴》与《满城尽带黄金甲》,前者是对莎翁《哈姆雷特》的模仿,《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对曹禺《雷雨》的模仿。我们说“模仿”,就艺术发展来说,这些影片其实连“模仿”也不够,更不用说“继承”与“借鉴”了。《夜宴》用《哈姆雷特》复仇情结,演绎中国六朝的宫廷阴谋与篡位杀戮,《满城尽带黄金甲》则用《雷雨》情结,演绎六朝的宫廷乱伦。说“继承”与“借鉴”,都是不伦不类。只是“模仿”照搬了其故事情节与文化情结。不知为什么,二者都用了“六朝”离乱背景,可能是觉得这一时期的王朝更迭很乱,难究其历史之真,可以胡乱编写吧。但其不知的是,六朝文化是我国盛唐之音的前奏,四六骈文对仗音律与意象结构综合思维是中国文化诗学及中华母语文化形成期,正是魏晋人文自觉之后,中华文化进入了自然美、艺术美、女性美发现的浪漫时代。但《夜宴》与《满城尽带黄金甲》,只是导演缺乏中国历史、文化、艺术知识的一个想当然,以导演历年、历代积累的性饥渴主题,来自娱、娱乐大众,也蒙昧、愚弄大众,大有野人献曝的裸露癖之嫌,而缺乏真正的文化借鉴、继承、创新与审美娱乐之旨。
    首先是我们看莎翁的《哈姆雷特》,其所体现的复仇情绪,是有着哈姆雷特的典型人物,表现出时代、历史与文化丰富的精神特征的,所以人们说,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他的勇敢,他的彷徨,他的敏锐,他的犹疑与挑战自我,都是那个时代文化精神与人文气息的体现。二是有着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倾向与反封建文化意蕴,有着充分的个性解放基础与反叛、叛逆文化性格,又有着那个时代的古典浪漫气息这些丰富的文化内容与艺术底蕴。如果抽去这些,就剩下一个乱伦、情杀与复仇、篡位的宫廷故事,就不会有任何意义了。我们再看美国大片对于以往故事的承载与艺术制作,也是建立在对于其题材内容的挖掘上,来展现美国梦的英雄性格与人文主义倾向的。比如《泰坦尼克号》对于《冰海沉船》的借鉴与超越,就是如此。它把一个普通的海难故事,演绎为如许动人的千古绝唱,其中充满了美国梦的英雄色彩、自由渴望与博爱精神,是这一文化精神赋予了美国大片以全球文化扩张的艺术底蕴与文化内容。《第一滴血》也是在对越战历史文化反思的基础上,表现出美国梦的批判精神、民主特色与民族精神。《满城尽带黄金甲》对于《雷雨》的翻版,更是荒谬而空洞,只余下乱伦、性爱、情杀、颠覆与阴谋,而没有任何的时代意蕴与文化内容。《雷雨》的乱伦与迷惘,繁漪的压抑与“雷雨”性格,周朴园的专制与伪善、圆通,周冲的浪漫与清新,四凤的善良与纯情,周萍的放荡与出轨,不仅都有典型人物的典型意蕴及内涵,而且也都有“五四”新文化的个性反叛与婚恋自由的向往,人文主义的倾向与戏剧诗学的文化底蕴,戏剧艺术的文化精神、内容与功力。而《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模仿,只是文学游戏说的一个娱乐翻版与印证。人物典型,也没有时代、历史的文化精神,不只是对《雷雨》戏剧艺术的糟蹋,也是对六朝文化的糟蹋,对中国文化历史精神与内容的糟蹋。其中只有乱伦情仇文化情结模仿的仪式性,只有大腕导演、演员在仪式中的夸饰性,与对文学名著模仿的游戏性,不仅没有时代性、历史性文化内容,更没有典型性、艺术性的审美创造,也就没有丝毫的本土性、人民性与艺术内涵。
    我们在这里谈娱乐大片的本土性、人民性与艺术性,似乎有过时或跟不上时代的“落伍”之嫌。然而我们看无论是美国的娱乐大片,还是日韩剧的文化产业制作,都没有离开本土性与艺术性,美国梦的英雄性格与文化情节艺术底蕴前面已经谈过。韩剧对于本土性、民族性文化的审美拓展,已成为其审美创造与文化创新的艺术前提,如《大长今》对于韩国民族文化诸元素的制作与展现,都有人类学的“国学”内容基础与知识元素依据,在此基础上通过影视艺术进行文化产业的扩张。而我们的娱乐大片呢?文化基础、艺术基础与创作方向、市场导向都出了问题,就很难构成真正的文化资本,形成内容生产的版权贸易基础。
    造成这样情况的一个不争的明显事实,就是影视传播、国产大片生产中的作家书写身份的缺失,文学创作文本内容生产基础的遗失。“文化为王”的产业导向固然不错,如无“文化为圣”的经典文本审美创造基础,恐怕也会在影视仪式中产生空心化的根本问题。几部国产大片的根本问题即在于此。
    我们的网络媒介、影视技术、大片资本与市场,还无法与美国大片、日韩影视剧抗衡时,作为文化大国、文本古国的大片制造,就已失去、遗失文本的经典文化资源与艺术精髓,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方向性问题,不仅是电影的悲哀,也是民族的悲哀。从中我们看到的,是民族原创力的枯竭与影视原创力的衰竭。
    我们并不反对文学的继承与艺术借鉴、文化承传,问题是即便是“文化产业”的商业制作,也要有科学依据和文化精神、时代气息与本土文化内涵。人们常说画鬼容易画人难,即使《哈利·波特》这样的文化产业链的商业大制作,即使它是神话传奇与科技文化的合谋,也有文本创作的基础,有作家的科学精神、文化精神与艺术精神,有融科学、宗教、神话、艺术于一体的人类学学术基础与内容元素。即使是古代的文化传承与借鉴,也都是一个有依据的创造与严谨的创新,无论是“六经皆史”的文本技术出现后对于夏、商、周三代口传文化的经学重构,还是就一个题材、一部文学作品的再创造,如三国故事从民间说唱艺术的话本到小说,唐李杨爱情题材从诗学文本《长恨歌》(唐白居易)到戏剧艺术《长生殿》(清初洪昇)的再创造,都是文学艺术内容的借鉴与审美形式的创新,都有本土性、民族性、艺术性、人民性的文化内容与艺术意蕴的承传与拓展。
    十年贺岁片文化创新的难题与误区
    冯小刚10年贺岁片最近成为媒体关注的另一个焦点,但评论界似乎一直在缄默。这缄默是无视、轻视,还是未找到医治贺岁片出路的药方,尚不得知,抑或都有。我愿就文学、影视与文化产业的研究视角,说一点自己的看法。
    冯小刚10年贺岁片,能够占住票房,与西方大片抗衡,争夺观众,分庭抗礼,实属不易。且使在走下坡路的中国电影,有一席生存之地,亦为功不可没之事。
    冯小刚贺岁片能占住票房,是因其多了些电影的商业性、娱乐性与时尚性,却以少了些(或就是失去)艺术性、民族性、人民性为代价,而后者这三性,恰是主流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大众共有精神家园的根本特性。
     这是中国电影的悲哀:要么是“主旋律”文化,缺少市场与观众;要么是大众娱乐,缺少艺术性、原创性、民族性与人民性。
    好莱坞电影首先是商业的、市场化的,其次是娱乐性的、时尚的,再次又是输出美国梦的,艺术的、原创的、民族的,因而也是有美国式的人民性。二者的融合自然而又不隔。我们的电影最大的问题是商业性、时尚性、娱乐性隔了艺术性、原创性与民族性、人民性。
    商业性、市场性、时尚性、娱乐性好理解。艺术性、原创性也不难理解,关键在于什么是人民性与民族性,能否或怎样将人民性与民族性融入原创性、艺术性中去,继而再融入到商业性与市场性中去。
    说到民族性与人民性,似乎已是文艺评论中的一个古老化石般的逻辑语汇,已被时下遗忘多时。
    一个国家、民族、时代的文化艺术作品或产品,如果没有了民族性元素、内涵与基础,就没有了与世界文化交流的根基,没有了民族文化的根基。它存在于典型形象与典型环境的塑造中,存在于典型人物与作品情节、结构,以至于细节语言中,没有一个标签,又无处不在。古今成功作品大家创作中都有,比如鲁迅的幽默、犀利,老舍的诙谐、悲诉,曹禺的激越、跌宕,巴金的激情、自然,都有中国式的民族风格与民族精神,也都有中国元素与中国情结的民族性。所以他们走向了世界,走入了民心与人心,这又涉及到了人民性。现代文艺与文化人民性的理论发端,肇始于“五四”新文化的“劳工神圣”与大众精神,其中有本土性、民族性的基础,又有大众性、正义性的集体精神与人文理念。在从“五四”到抗战的东西文化大论战中,最终以“以人民为本位的新文化方向与途径”(胡绳)奠定了新文化的纲领,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之纲。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则奠定了文学艺术人民性的理论纲领,人民的主体要素被确立为工农兵。正是在人民性与艺术性、民族性与原创性的融合中,新文化与新中国文艺走出自主创新的中国之路,形成了一系列大家与经典的文学、音乐巅峰之作。真可谓推陈出新,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山高海阔。后来有些走向“极左”的“文革”文艺与公式化的“主旋律”死胡同,又当别论。对于人民性、民族性的重构,对于原创性、艺术性的追索,对于商业性、娱乐性的融通与深化,我认为不仅是冯小刚贺岁片的出路,是其能够步入主流文化获取国家与国际奖项的进取与攻坚之路,而且也是张艺谋、陈凯歌等大片空心化的医治良方与提升、进取及开拓、创新之路。
    少了人民性、民族性与原创性、艺术性,电影与影视艺术就会缺钙,就难形成主流文化与经典作品;少了商业性、娱乐性与市场性、时尚性,电影与影视艺术又会缺血。我们的贺岁片要有大片制作,就是要补钙;要不贫血,又要不缺钙,才会有大繁荣与大发展的文艺复兴与文化创新新局面。
    原载:《文艺报》2008-3-20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