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影视创作与塑造国民精神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李鸿雁 参加讨论
在当下的影视创作中,作家选择以不同的题材、从不同的视角去阐释多元化的生活,去反映时代的变迁,从而提供了一个可资重视的文化视点,这无疑是令人欣喜的。但是,对多元化的认同,不等于放弃对社会的责任与道义。
    鲁迅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影视作品必须承担道义与责任,承担塑造国民精神的重任。影视作品的成功在于它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它的内容而不是形式。能够打动观众的是感动人们心灵的故事,而不是被金钱装扮的美丽外衣和被欲望包装的伪善面纱;不是强烈的视觉冲击下的华美盛宴,而是它的人文关怀和它对社会核心文化价值的阐释。当然,文艺作品是由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组成的,形式是文艺作品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从历史上来看,注重表现形式和艺术技巧成为许多作家和艺术家的普遍追求。早在先秦时代,孔子就有论述。《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载孔子言“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采能使言辞得以充分地表达,没有文采,言辞就不能传之久远,孔子认为文学作品的形式对内容有着重要的意义。孔子还说“情欲信,辞欲巧。”(《文心雕龙·微圣》)也是强调要用精巧的艺术形式来表达内容。文艺发展史上的唯美主义、形式主义思潮也从来没有间断过对形式的追求。应该说,文艺创作注重形式和技巧并没有错。但对形式和技巧的关注、对情色的宣泄、对金钱利益的追求不应该成为文艺创作的惟一目的,文艺创作更重要的是要表现出一种人文关怀,表现出对人生、人情、人性、人的生存状态的密切关怀。《论语·八佾》载“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作品必须先有好的内容,然后才有可能进行修饰和加工。“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言辞等形式的根本目的是尽可能的完美地表现内容。文质彬彬,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一直是儒家的追求。从当前的情况看,中国影视作品存在着过分追求形式和技巧,追求情色的刺激,而缺少人文关怀的倾向。虽触动了观众的感官,却打动不了他们的心灵。内容上的苍白无力,故事情节的胡编乱造,欲望的大量渲染,都无法留在观众的记忆中,看后,观众的心里是空荡荡的,缺少一种心灵上的感动。在某些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读者和观众已很少能再读到感动,已很少能再体会到人类精神世界的浪漫情怀;人的情感领域中那些最需要向往的部分,已被逐出了表现范畴之外,一切都为现实的利益和欲望所驱动。
    中国影视创作有着悠久的历史,人文关怀始终是中国影视作品成功的关键和支柱,道义与责任始终是影视工作者毕生的追求。无论如何,影视作品不能背弃这个传统。影视创作一定要体现出一种人文情怀,从单纯追求形式技巧转向那让人内心感动的、具有人文关怀的作品,从人出发,表现人,表现人的生活与情感,表现真善美是影视创作必然的选择。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影视创作必须去传承它。
    法国的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写道:“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影视创作就是要承担起塑造思想与灵魂的责任。因为一个国家的强大并不仅仅在于它的科技与物质 ,更多地在于它的精神与文化。当我们失去了人类对终极意义的关怀之后,我们才发现它的意义弥足珍贵。影视创作并不只在于揭破虚幻、粗劣和溃烂的事物,它有着不可或缺的价值意向性,它不应放弃对国家、民族以及人类命运的关怀。反对俗文化的泛滥,对于激发当代人的思想活力,发现活生生的、创造性的文化因素,激发全社会对真正优秀文化的强烈渴望,激活我们巨大的精神和文化的创造力,鼓舞人们去努力创造优秀的文化都是有益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绝不是一句空话,它更深的意义在于构筑一个民族的精神。影视创作,必须肩负起它应该肩负的历史使命,必须表现道义与良知,把我们带到那种对人类终极意义关怀的层面,帮我们重拾我们灵魂中对真善美的向往,使我们拥有形而上的追求,拥有对人类的深切关怀,让我们都以一种高尚的道德感、使命感去诗意地生存。
    原载:《文艺报》2008-4-3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