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五月再见,五月——有关电影《生于68年5月》及其他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边芹 参加讨论
关于四十年前的“68·5风暴”,旧片回顾很多,新片只一部《生于68年5月》,长三小时,史卷般的,也算是极其少见的社会思考大片。但观众领情的似乎不多,新片上映当周,我去戛纳,两周后回巴黎,发觉“大片”在影城未顶住,已落到二线影院了,这意味着大众对那场运动已背过身去,而小资们则觉得这类白描不过瘾。
    整个5月,拉丁区“尚波”影院,为小资们准备了名为“聚焦68年5月”的电影回顾展。回放运动前后的几十部故事片和纪录片,比四十年后新拍了去咀嚼,从历史学角度更有意思。我抽空补看过去未看过的,尤其是戈达尔那些后来不为人提起的“革命”电影。比如他1967年拍的《中国姑娘》,验证了我以前便有的感觉。我一直认为戈达尔是电影的一个误会,他走进影坛仿佛大象闯进瓷器店,能砸的都砸了,然后自己兀立正中。常常是才微而胆大的人干这一手特别漂亮。这部电影当年是拿了威尼斯评委特别奖的。我仔细对比各类电影奖,发觉评委特别奖是最靠不住的,多半都给了政治而不是电影。
    戈达尔这个瑞士犹太人犹如被空投进法国上层建筑的一颗“钉子”,“钉子”要起作用必须一夜之间被捧为“大师”。而有我前文说过的“杰作”流水线,搞出一两个“大师”易如反掌。小资们的特点是逢“大师”必拜,不管是为什么立的。马尔罗曾为了打破“杰作”流水线,策划了一次秘密行动。68年2月的一个早晨,法国电影资料馆的创立人亨利·朗格卢瓦发现办公室及各放映厅的门锁夜间被换掉,自己被强制扫地出门。人家以艺术之名早早布下阵,你到宫殿盖起来了再封门,不过是交把柄于人手。戈达尔带头上街,被警察打破头。几张画面就促成他此后二十多年的红透半边天,以及电影世界自取灭亡的一系列革命。
    四十年后再看这些电影,除了识透小资们卒子的命运,被幕后夺权者玩于股掌,还能有什么更聪明的解释?反正被推翻的戴高乐和马尔罗们是永远闭嘴了。
    与旧电影强烈对照的是这部《生于68年5月》,拍的人正是六十年代生人,这代人没尝到多少革命的好果子,而是艾滋病、家庭解体(个性解放)、人口剧减、经济衰退、债台高筑、大资本取代国家(自由主义)等等这些的具体承受者。影片从68·5街垒战起笔,描述了其后三十多年那批革命青年的不同归宿。片子在后一部分着重表现了嬉皮士后代们的幻灭和认命。尽管导演留了个光明的尾巴,但看得出他自己又能相信多少?
    影片的结尾是法国“68·5”四十周年纪念之尴尬心态的写照。尴尬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民间对纪念的反感,保守的民众把二十多年来吃的苦头,一股脑扔在那场运动头上;另一方面目前把持上层建筑的人多得利于“五月革命”,想庆功,又碍于萧条的现实。
    围绕那场风暴的新旧电影,让人看到了四十年前的狂热和四十年后的清醒。
    原载:《文汇报》2008-07-26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