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探讨国家形象在我国电影中的建构与传播问题,积极推进中国电影的艺术创作实践,11月14日,第八期中国电影学博士论坛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电影电视系如期举办。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南京大学、四川大学、上海大学等院校的40余名电影学博士后、博士生,先后围绕着“国家形象”:电影的商业美学与影像诗学、域外电影对我国“国家形象”的表述、我国国家形象的影像表述及其流变等三个问题进行了深入广泛的学术探讨,大家各抒己见,发言交流热烈而紧凑。 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的云海辉认为,在商业美学逻辑中,赚钱是电影生产的要旨,娱乐是电影的表达方式,如何在尊重这些原则的基础上塑造好中国形象,这才是真正需要思考的问题。北京师范大学阮青认为,重建当代电影文化经典中的国家形象,应树立以现代市场理性为基础,以科学民主为内涵的人文精神。现代中国文化的重建,在肯定物质欲求的合理性与个体选择的多样性时,不应放弃整个社会共同追求的理想。 针对域外电影对我国“国家形象”塑造的不足,北京师范大学赵玉琦就以《功夫熊猫》为案例,从儒家缺席、侠的定位、龟的形象等诸多方面作出分析,认为该片远没有触摸到中国文化的核心,不过是一座美丽的空壳罢了。他认为塑造自己的国家形象,导演是关键,他们应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和积累,如若仍过度猎奇就难免本末倒置。中国艺术研究院吴匀对此深表赞同,认为国家形象的塑造与创作者的思想状态、人生境界密不可分。惟有创作者自身提高素质,保持客观、自尊的视角,才会使当代的中国电影在传播民族文化方面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 上海大学褚亚男提出的观点耐人寻味。她认为国家形象的构建应该在主旋律电影、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三个层面共同完成。传统意义的国家形象构建是以主旋律电影为主要载体,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中的国家形象构建往往被忽略。她经过对新世纪以来的主旋律电影、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中对国家形象构建的分析,提取出了国家形象构建的大众文化逻辑。 原载:《文艺报》2008-12-04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