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中国电影,拄好叙事的拐杖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陈吉德 参加讨论
1979年,白景晟在《电影艺术参考资料》第1期上发表《丢掉戏剧的拐杖》一文,对“长期以来,人们总是习惯于从戏剧角度、沿用戏剧的概念,来谈论电影;电影剧作家也常常是运用戏剧构思来编写电影剧本”的现象提出了批评,号召人们“丢掉戏剧的拐杖”,“放开脚步,在电影创造的道路上大踏步地行走。”这篇短文虽然稚嫩,但却标志着新时期电影意识最初的觉醒。作为呼应,张暖忻等在《电影艺术》(1979年第3期)上发表《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一文,认为“在我们的一些电影工作者当中,一想到电影,一谈到电影,就离不开‘戏’、‘戏剧矛盾’、‘戏剧冲突’、‘戏剧情节’这些东西。似乎一旦没有了戏剧这根拐杖,电影就寸步难行”,因此遵循所谓戏剧式电影这一固定模式就成为中国电影的症结。此文被称为“探索片的纲领”和“第四代导演的艺术宣言”。与此同时,钟惦棐发表了《戏剧与电影离婚》,主张电影要摆脱戏剧的束缚。上述几篇文章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使人们认识到了电影造型语言的重要性,于是,巴赞长镜头理论、写意化色彩、呆照、分割银幕、不规则构图等各种电影造型语言纷纷出现,这使得中国电影大大接近了电影艺术本体。但是,就在人们对造型语言顶礼膜拜的同时,却开始不同程度地冷落了“叙事”这一尊神。究其质,是因为有些人误把“戏剧”等同于“叙事”,于是,丢掉戏剧的拐杖就意味着可以视“叙事”如敝屣,电影与戏剧“离婚”就意味着可以把“叙事”打入冷宫。
    时至今日,叙事的弱化正严重影响着中国电影的健康发展。主要有四种表现:
    一是情节不合理,幼稚可笑。电影是一门编造的艺术,需要“精编”和“巧造”,但如果是“胡编”和“乱造”,那就另当别论了。在周晓文导演的《秦颂》中,栎阳公主不幸瘫痪,后来她与高渐离之间产生情感,并发生了性关系,从此,她不再瘫痪,变得健步如飞。性交果真能治愈瘫痪么?据说目的就是要气死历史学家。我想,该片在气死历史学家的同时,毫无疑问也气死了观众。《无极》亦如此。其荒唐幼稚的情节令观众不禁哈哈大笑,比如影片开头时小倾城为了给母亲找食,从一个死尸手中掰下一块点心。看到这里我简直懵了:一个战死疆场的战士手里怎么可能拿着点心?难道他在临死前正在吃东西?另外,像《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赤壁》等商业大片在情节上都很难经得起仔细的推敲,而经不起推敲恰恰是当下中国电影的通病。
    二是线索过多,内容庞杂。电影一般只有100分钟,但有的导演却强行塞进了很多内容,致使影片急速膨胀,混乱无序,结果观众除了记得一些精美的影像碎片外根本一无所获。同样是顾长卫的作品,《孔雀》人物简单,线索清晰,而《立春》则成了一盘散沙。王彩玲与黄四宝,王彩玲与周瑜,王彩玲与胡金泉,王彩玲与高贝贝等多条线索一股脑儿地冒了出来,弄得观众头晕脑胀,疲惫不堪。类似的还有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整部作品一改《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清晰化叙事而成了碎片化的智力拼盘。在上海举办的新闻发布会竟然变成了姜文的剧情答疑会。
    三是情节拖沓,不连贯。贾樟柯的电影向来喜欢表现小人物生活的本真之美,但是,《世界》在表现小人物生活本真之美时却显得拖拖沓沓,很不顺畅。据2005年4月17日的《新京报》报道,影片票房极为惨淡,在北京上映4天的总收入还不到7万,只好提前下线。我多次有意问过影视专业的研究生对该片的感受,也问过准备参加艺术类高考的高中生,他们都说很难看得懂。
    四是时空转换频率过快,幅度过大。时空转换可以使作品呈现出立体感和层面感,是电影艺术常见的表现手法,这在法国著名影片《广岛之恋》表现得特别明显。同样是时空转换,青年导演娄烨孕育10年之久的《紫蝴蝶》却显得晦涩难懂。影片将1928年的东北和1931年的上海两个叙事时空频繁地转换,让观众有些找不着北。说实话,我看了两遍才勉强理清基本线索。因此,这样的“紫蝴蝶”当年折翅戛纳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从中外电影史上看,电影刚诞生时纯粹是一种杂耍式的“小商品”,根本不懂得叙事,后来,由于叙事要素的介入,电影才真正步入艺术的殿堂。但是这种殿堂一定是大众的殿堂而非“小众”的殿堂,也就是说,电影的属性应该定位于大众的叙事艺术。作为一种大众叙事艺术,电影就应该考虑到叙事的清晰性、通俗性,决不能故作高深,让叙事模糊不清,从而伤害了观众的情感。
    做到叙事的清晰性、通俗性是我们对中国电影最基本也是最简单的要求。看看中国影片《神女》《一江春水向东流》《牧马人》《卧虎藏龙》,看看美国影片《乱世佳人》《毕业生》《与狼共舞》《泰坦尼克号》《金刚》,看看日本影片《罗生门》《望乡》《花火》《情书》,看看韩国影片《春香传》《悲歌一曲》《我的野蛮女友》等成功影片,哪一部不是把故事讲得清清楚楚?所以,叙事的清晰性对电影来说太重要了。一部电影做不到叙事的清晰性,就恰似一个孩子在外面受了欺侮,回家之后无法向父母表述一样着急。
    我们强调叙事清晰的重要性,有三点需要说明:第一,从叙事风格上说,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把戏剧的冲突性奉为一尊,也可以是散文化风格的,如《城南旧事》;也可以是诗化风格的,如《小城之春》。从叙事结构上说,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是常见的线性结构,也可以是块状结构的,如《孔雀》。从叙事视点上说,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是常见的单个视点,也可以是多视点的,如《天云山传奇》。但无论何种风格、何种结构、何种视点,都一定要把故事讲清楚。
    第二,我们并不完全反对某些电影的弱化叙事或者非叙事。但是,这些弱化叙事或者非叙事的电影只能是“小众化”的实验艺术,而“小众化”的实验电影绝非是电影的常态。
    最后一点,也是要特别指出的一点,强调叙事清晰性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就厚此薄彼,贬低影像造型的地位。电影的本质,一言以蔽之,就是用影像造型进行叙事,这恰似戏剧的本质是用舞台语言进行叙事、小说的本质是文字语言进行叙事一样,是毋庸置疑的。就电影艺术而言,影像造型是珍珠,叙事是红线,二者缺一不可:一部影片纵然叙事清晰,但造型画面不讲究,无疑会在艺术性上大打折扣;反之,一部影片纵然影像造型非常精美,但如果叙事不清,那也会变成绚烂的影像泡沫。可以肯定地说,一部成功的影片应该是精美的影像造型和清晰叙事的完美结合。
    电影要做到叙事的清晰性本是一个不值得一提的问题,没想到如今的中国电影恰恰在这个不值得提的问题上出了些问题。中国电影,请拄好叙事的拐杖吧!
    原载:《文艺报》2009年2月26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