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创新与选择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禾 子 参加讨论

    2008年,真是一个放开记忆、收拾果实的年份。这一年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30周年,继2005年走过世界电影百年、中国电影90年之后,又迎来电视发展50周年。在这一年举办的影视大奖评选中,电影故事片《集结号》、《云水谣》,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井冈山》、《雄关漫道》、《血色湘西》、《周恩来在重庆》、《彭雪枫》、《狼毒花》等,一路显赫、各领风骚,形成了又一个革命历史影视夺奖新浪。在当代中国影视类型研究中,革命历史影视已经成为文化形式系统中最重要、最丰富、最持久的类型。这类作品创造动人的红色经典,演奏时代的“主旋律”,以崇高的精神内涵和激昂的创作热情,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光辉的历史,记载着我们民族近一个世纪走过的非凡历程,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新中国的革命历史影视已经走过改革开放前后的两个30年。改革开放前30年,是一个大起大落的阶段。从1949年第一部电影故事片《桥》,到1978年的《大河奔流》(上下集),革命历史影视经历了建国初期的单纯热诚、文化大革命的极端压制、转折过渡中的困惑寻觅。建国初17年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中华儿女》、《赵一曼》、《铁道游击队》、《柳堡的故事》、《英雄虎胆》、《小兵张嘎》、《万水千山》、《林海雪原》、《红色娘子军》、《洪湖赤卫队》、《永不消失的电波》、《英雄儿女》、《地雷战》、《地道战》等一大批英雄故事,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为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把人民培养成为具有崇高革命理想和健康审美趣味的社会主义新人,作出了重要贡献。文革10年寥若晨星的革命历史电影,只有样板戏曲片、重拍片和极少数新拍片。电视处于漫长的“童年期”,除了录制过几部“为政治服务”的现代剧《考场上的斗争》、《公社党委书记的女儿》、《神圣的职责》等。“红色大扫荡”之后,影视开始了政治化的神性写作,“三突出”制造出一批红色扁平人物。文革中、后期摄制的几部革命历史影片,特别是《闪闪的红星》,挣脱强制性模式,沿传17年文脉,成为承上启下不息的薪火。转折过渡期的影片《十月的风云》等,表现新中国的政治战争,反思文革成为重要的主题。革命历史影视没有走得太远,《大河奔流》中的李麦依然走着高大空洞的老路。不过这部影片开创一部两集的先河,推出领袖人物,传达出那一时期创新激进的集体欲望。改革开放前30年,在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三为”方向指导下,革命历史影视形成一种以政治为中心,影视服务于政治的创作定式。赞扬与讴歌成为政治的文化的时代情绪,崇高而单一的影像英雄成为壮美的历史记忆。
    改革开放30年,即新时期30年,文化生态受到“全球化”的覆盖、政策制度的调控、新文化观的导向以及市场经济的拉动等诸种因素的作用,革命历史影视出现改革创新的视觉喷发,进入一个多元选择的发展周期。这一时期,随着影视观念的转变、精品意识的提高以及主创队伍的成熟,出现了几个具有较大创新价值的动向。一是以镜像叙述历史。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的日出东方,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长征、遵义、延安,再到抗日战争中的东北沦陷、台儿庄血战、平型关大捷、八路军、新四军,最后到三年解放战争的大决战、大转折、大进军、风雨下钟山和开国大典,众多影视重现壮怀激烈的峥嵘岁月,连缀成一部影像中的中国革命历史。二是大批历史名人的返真。作品走出“个人崇拜”的误区,丰富的镜像记写领袖毛泽东,共和国将帅、国民党名人、革命烈士以及其他历史名人,他们文韬武略、历尽艰险的生命奇观,构建出一部厚重的革命史记列传。三是大有争议的英雄出位。平民精神与平民文群的出现,呼唤出影视中的平民英雄。关注人性、思考战争,从单纯的成长型英雄模式转向性格组合型英雄。镜像造史、仿像返真、英雄出位以及其他种种,在革命历史影视中凸显出一种政治民化与政治伦理化的新主流动向。
    一、镜像造史
    经历了充满激情和争议的文化转折,新时期的影视剧开始追寻。最初的电影《小花》、《归心似箭》、《燕归来》,电视剧《敌营十八年》等,在艰苦卓绝中弥散出浓浓的人情暖意,像似古希腊神话中的安泰离不开大地母亲,英雄谱系中的人物重新寻求爱与家的生命之源。镜像随着对情的织补,也展开了对史的编修。卷帙厚重的史述类影视剧,开创了我国一方新题材领地,形成一大新文化热点。
    开拓纪实故事片种。有学者说,故事片和纪录片时常站在一起。《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兄弟连》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和真正的纪录片一起,成为检索二战时苏德战线的经典文献。国内1981年上映的《南昌起义》、《西安事变》,在新中国电影中首次运用文献纪实方法。《南昌起义》强调纪录性,汤晓丹在导演阐释中说:“我们要在自己的影片中加强‘纪录性’的感觉,要以真实取胜,寓艺术于朴实无华之中。”在电影剧本的结构上,剧作家采用了编年史的方法,让剧情的发展、人物的出现与变化、矛盾的纠葛与升级,都顺着影片时间——1927年6月中旬至8月1日循序推行,由此开创革命历史纪实性故事片的新片种。
    开放民族战争语境。在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年代,中国的权威话语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众建立国家的历史构成了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现代史的全部内容。作为政党史记的革命历史影视,讲述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抵御外来侵略,推翻反动政权,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史迹。事实上作为现代史之重要段落的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同仇敌忾、一致对外的历史壮举。期间国民党军队进行上百万人的抗日会战20余次,阵亡将士数百万。新时期影视剧中,民族战争的语境已经渐次开放。《西安事变》(1981年)曾表现张学良兵谏蒋介石抗日救国。《喋血黑谷》(1984年)讲述了抗战时期共产党鼓励国民党爱国将领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顽固派斗争的故事。《血战台儿庄》(1986年)是新中国第一次还原国民党将士殊死抗日、英勇牺牲的历史大片,在海内外特别是台湾政界产生巨大震动,成功获得“金鸡奖”数项大奖,并被评为新中国“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之一。《血战台儿庄》第一次从正面塑造国民党军英雄形象,由此开启革命历史影视中的民族战争语境。在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又见国民党军抗战电影《铁血》、《七七事变》、《大捷》,以及长篇连续剧《逐日英雄》、《滇西往事》、《浴血疆场》、《中国兄弟连》等,特别是近期《大刀》、《亮剑》、《闯关东》中的国民党军将士,用他们的血肉之躯进行了民族正义之战的影像史叙。
    运用宏大叙事方式。战争电影追求宏大叙事,表现20世纪前战事的影片《斯巴达克斯》、《天与地》、《拿破仑在奥斯特里茨》、《战争与和平》、《滑铁卢战役》;前苏联的二战全景系列电影《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解放》、《莫斯科保卫战》;日本鼓吹军国主义精神的《山本五十六》、《啊,海军》、《日本海大海战》;美国近期的《珍珠港》、《琉璜岛家书》、《父辈的旗帜》等,无一不是场景阔大、残酷壮烈,无疑对中国大制作是一种有价值的参照。国内1987年提出“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并成立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90年代适逢三大庆典:1991年纪念共产党建党70周年、1995年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1997年建军及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70周年。主流意识形态规范与政治盛典,推助形成大面积的“革命历史影视热”,一批正面表现战场的战役系列型影片与时俱进。其中八一电影制片厂运用宏大叙事方法创作出解放战争历史系列巨片,即三部六集的《大决战》、一部两集的《大转折》、四部六集的《大进军》。“三大片”全长11个半小时,纵横9大战区,杀出众多军事名将,以摧枯拉朽、改天换地的恢宏气势,推出了中国影像宏大造史的开山之作。各片获得多种电影奖项,《大决战》在“中国电影世纪奖”评选活动中,荣获“中国电影90年优秀影片”奖。有观众认为,中国的解放战争“三大片”有模仿前苏联尤里·奥泽洛夫执导的二战全景系列“三大片”的浓重痕迹。这一观感,无疑是对中国革命历史影视加强文化自觉与创造的合理诉求。进入21世纪,电影趋向新开拓,如《黄河绝恋》、《张思德》、《我的长征》、《云水谣》、《集结号》等。长篇革命历史连续剧则进入大制作,在极宏阔的视野里创造战争的全景图像。20集至40集的作品,如《长征》、《日出东方》、《延安颂》、《新四军》、《八路军》、《太行山上》、《雄关漫道》、《井冈山》等,定位于重大历史时段、重要军队序列、重点军事区域,继续以宏大叙事的镜像,推出具有强大震撼力的荧屏英雄史诗。
    二、仿像返真
    解放与求实,使进入新时期的革命历史影视剧开始对“现实的影像”(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波德里亚称之为“类像”或“仿像”)进行新的诠释,这就是日后持续摄制的纪实性革命历史剧和剧中众多的实名人物。真人影像的涌现,是对文革文艺“假、大、空”的反搏,也是对建国初17年文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更新。剧中大批真人,有开国领袖、共和国名将、革命烈士以及各界别历史名人。一个个特型演员,一声声乡音土语,使革命历史影视辟出一条仿像返真的行程。
    毛泽东传记。1981年,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作出全面评价。80年代中叶,文化领域涌动的“毛泽东热”,将这位决定中国历史命运的人物由“神”还原为“人”。新中国第一部反特片《无形的战线》(1949年)打出毛主席语录,新时期影视开始出现毛泽东影像。1978年,电影《大河奔流》中展示了毛泽东在黄河大堤接见农民的场景,话剧表演艺术家于是之成为银幕上首次扮演毛泽东的特型演员,几分钟的出场拉开了“毛泽东影视剧”的序幕。此后电视剧《少年毛泽东》、《恰同学少年》、《开天辟地》、《毛泽东去安源》、《毛泽东千里寻故地》、《井冈山》、《长征》、《毛泽东在陕北》、《毛泽东与斯诺》、《开国领袖毛泽东》,电影《毛泽东在1925》、《开国大典》、《毛泽东的故事》及其他革命历史剧,以极为丰富细致的镜像组接,完成了一部从少年时期的石三伢子到开国领袖的毛泽东传记。“毛泽东剧”创造了影视数量之最,极大地弘扬了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不过在细节上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如毛泽东与贺子珍结婚时间与年谱不符,毛泽东过多的抽烟镜头,一些身段比较生硬,方言不是故事片和顺的对话方式(不妨留在纪录片中)等。
    共和国名将系列。在纪实性电影新片种中,《南昌起义》中出现周恩来、朱德、贺龙、刘伯承、叶剑英、叶挺及其他党内领导人;《西安事变》出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志丹、叶剑英及国民党要员。此后革命历史影视多次推出第一、二代革命领导人群像。据不完全统计,古月生前84次扮演毛泽东,王伍福50余次扮演朱德,刘劲30余次扮演周恩来,谷伟近50次扮演陈毅,郭连文20余次扮演刘少奇,卢奇40余次扮演邓小平等。众多特型演员,成功地编纂出革命历史名人影像列传。大放异彩的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牵头摄制的“共和国名将”系列,从2003年的第一部数字电影《曾克林出关》开始,5年间摄制的《王树声征战豫西》、《白衣将军孙仪之》、《杨得志围城打援》、《彭雪枫纵横江淮》、20集电视剧《上将许世友》、胶片电影《夜袭》等,“名将”囊括了金鸡奖、华表奖、百花奖、金星奖等大型评奖活动的多个奖项,成就了章回影视中的一个个铁血传奇。
    革命烈士系列。建国17年在政治电影观的指导下,电影展示出崇高的历史与忘我的献身精神,构建出千古不灭的英雄谱系。其中为数不多的实名人物是家喻户晓的革命烈士,如《中华儿女》中的8位抗联女战士,刘胡兰、赵一曼、董存瑞、江姐、白求恩等。近30年的影视剧持续再现出观众熟知的革命英雄,只是新再现增加了更为理性和艺术的元素。观众热评《张思德》是一部让人流泪的革命电影。没有枪林弹雨的荡气回肠,一个普通人,一些普通的事,却表达出至真至纯的人性,以及刻在几代人骨子里的“为人民服务”精神。《雪狼》中的赵一曼给观众“不一样“的感觉,美丽、成熟、坚强并且气质超凡脱俗。主人公、代号“雪狼”的地下党员刘栋梁,就是在她的人格魅力和为国家民族献身精神感召下,从一个不问政治的医生毅然投身于抗日洪流之中。赵一曼不是主角,完全消解了以往的英雄程式,革命者的个人命运在家国沦陷的大时代中得到悲壮的升华。
    其他历史名人系列。革命历史影视剧还涌现出大量历史名人,如《秋白之死》、《潘汉年》、《黄克诚》、《恽代英》、《孙中山》、《廖仲凯》、《张学良》、《宋氏三姐妹》、《血战台儿庄》中的人物,剧中国民党领袖及文臣武将,共产党的叛逆及被错杀错判的人物,大多按照历史的真实还原到位。电影《南昌起义》中的陈独秀、张国焘、谭平山、李立三当时都是共产党的重要领导,剧中比较准确地表达了他们对起义的态度。陈独秀反对武装斗争;李立三赞成起义;张国焘代表中央传达共产国际意见时,坚决反对起义,后来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组织原则,表示“同意起义,事后由我向中央和共产国际负责”。在电视剧《井冈山》中,用了较大篇幅表现王佐、袁文才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的贡献和被错杀。黄克诚是建国初期的10位大将之一,1959年与彭德怀等人被定为“反党集团”成员,1980年平反。电视剧《黄克诚》真实生动准确地留住了这位征途坎坷、起伏升沉的黄大将军。但还是有学者提出“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应当尊重历史事实”,并举出比较新锐的例证,如有的编导根据当下局势,在大战役中让林彪和毛主席对着干,陈赓又和林彪对着干;将震惊中外的平型关大捷一笔带过,有意淡化林彪的军事指挥才能等。认真的观众要求,秉承司马迁的史笔,让镜像历史更为真实深刻。
    三、英雄出位
    新时期的中国观众有了文化自觉和多元价值取向,影视创作由高台教化走向平视互动。高大全影像在艺术上软着陆,立于实地的平民精神显示出强大的亲和力。最初影视剧把镜头指向小字辈、市井田畴以及被遗忘的角落。直到《还珠格格》(1998年)的登陆,小燕子那种颠覆解构、“一点正经没有”的姿态,开启了世纪之交反智主义潮流。随之而来的草根文学与海外草根文群,显示出鲜明的底层性、通俗性和平民性。这一时期的革命历史影视剧一改过去全知全能的英雄观念,出现了英雄平民化、世俗化的“新主流影视模式”。从英雄到普通人,“革命型”英雄被加入丰满的人性化的内容,他们开始有弱点,也会犯错误。英雄的出位——这里指定位的创新,自然不是人体出格的另类艺术,也不是足球场上的犯规越位——成为广大观众的接受热点,同时也成为争议的焦点。
    生命意志。《红高粱》(1987年)诠释生命的主题,这是张艺谋在完成《一个和八个》、《黄土地》、《大阅兵》的摄影,《老井》的主演之后,执导的第一部电影。他在导演阐释中宣称,要通过人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全剧以童稚观点回叙“我爷爷”、“我奶奶”的故事,是张扬顽强繁衍的生命力量。轿夫“我爷爷”与李大头的新媳妇在高粱地里的野合,是发泄本能欲望与自然人性。酿酒作坊中的祭酒与狂歌“喝了咱的酒,一人敢走青杀口。喝了咱的酒,见了皇帝不磕头”,是燃烧自由放达的生命激情。“我爷爷”率领伙计们与日本鬼子浴血拼战,在红高粱、战火、阳光的浓烈血色中挺立定格,是呼唤民族悲壮的情绪和表达对生命自信的礼赞。《红高粱》塑造了具有强烈民族生命意志的英雄,一举夺得第38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以及国内所有的电影大奖。着力在生命意志中写英雄,至今仍是“这一个”。
    性格组合。印象中的革命将帅曾经是品行端方、骁勇善战、大我无私的正面英雄,让人敬畏和讴歌。近期荧屏上的英雄在为家国征战的政治底色上,增添了豪爽、粗砺、暴躁的“匪性”色彩。《激情燃烧的岁月》(2001年)中的石光荣是少有的“另类英雄”,坚硬、严厉甚至有些不通情理。此后《历史的天空》中的姜大牙倔犟、霸气还有点狡黠;《亮剑》中的李云龙威震敌胆、杀伐决断,却多次违抗上级命令,“他娘的、狗日的、老子”之类的粗话不断;《狼毒花》中的常发是“马背上有酒有女人”的八路军战士,敢打敢拼却也时常违反纪律。这类“个性化英雄”突破了过去从一个苦大仇深的青少年,走上革命道路,或为国牺牲或成为党的优秀干部的“成长型英雄”程式。按照优长与缺陷共存的架构,形成了一种新的“性格组合型英雄”群像,这是革命历史影视剧的创新和进步,尽管引起最激烈的争议,“另类英雄”依然活着火着,只是往后的“另类”力求出位不越位,创新不落新套。
    人性关怀。当下欧美战争片,已经逐步从宏大叙事与奇观效果,走向战争最基本的元素:人。《拯救大兵雷恩》(1998年)提出对生命价值的重新认识,《冷山》(2003年)在冰冷的战争中让女人学会生存,男人艰难回家。新时期的影视艺术家也在深入思考战争中的人,战争中人与人的关系、战争中人的心理和精神变化等,观众从电影《一个和八个》、《战争子午线》、《紫日》、《我的长征》、《集结号》以及电视剧《潘汉年》、《亮剑》等许多作品中都能够感知这些思考的存在。第五代导演的开山之作《一个和八个》(1983年),讲述了一个关于救赎的主题。蒙受冤屈成为罪犯的八路军指导员王金,在抗日突围后重新赢得党组织的信任。王金是在用行动甚至生命讨个说法。新战争大片《集结号》(2007年),将所有的时间地点浓缩为一行小字“1948年初冬,华东腹地”。战争退为背景,突出战争环境中的人。片中全连战士在阻击战中集体阵亡,幸存的谷子地在余生中苦苦寻找47具遗骸,他要为阵亡的战友是“失踪”还是“牺牲”讨个说法。冯小刚说这部影片的主题是牺牲,所有的牺牲都应该得到尊重。总之,新时期的革命历史影视关怀人性、思考战争,拓开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成像空间深度。
    原载:《创作评谭》2008年06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