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下午,《南京!南京!》开始在全国公映,半天时间票房已接近900万。公映首日,北京、上海、广州、南京多家影院在黄金时段场场爆满……影片除了让观众的目光重新投聚在那段沉痛的历史之外,也带来了对中国电影和文化表达的思考。 黑白影像凸显真实力量 以新视角重读历史 两个黑色的惊叹号,突兀,触目惊心。导演陆川说,这是当年日军侵入南京的联络信号。 2003年,藏北辽阔的无人区。《可可西里》拍摄间隙,陆川对摄影师曹郁说:“拍完这个,咱们拍南京大屠杀吧。” 6年后,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部黑白影片。之所以选择黑白影像,陆川说,这是希望凸显真实的力量,还原历史的质感,“在黑白的画面里,血是黑色的。” 《南京!南京!》不是第一部描写南京大屠杀的影片,但陆川希望提供一个全新视角。他将这部新作定义为:“一部以中国民众的抵抗意志和一位日本普通士兵的精神挣扎为主线的电影,提供出一个与以往的历史叙述完全不同的南京。” 陆川说,在战争、苦难、死亡、仇恨之外,他更希望观众能够体会战争背后的思索、苦难背后的救赎、死亡背后的尊严,以及仇恨背后的温暖,“我要讲述的,不是单纯的施暴者和受暴者之间的故事,而是两个民族的共同灾难,这关系到我们以何种心态重读历史。” “我们依然活着,因为我们一直在抵抗。”这是一幅《南京!南京!》海报中的一句话,也是影片的主题。刘烨饰演的士兵陆剑雄、高圆圆饰演的女教师姜淑云,一实一虚映照着这个主题。 “我们不能封闭在民族悲情里,我希望借一部电影去恢复中国人的这种存在和救赎。中华民族是一路坎坷的民族,我们最终还是要自我拯救。”陆川说。 细节意味着历史的穿透力 对史实严格考究 为了保证真实性,拍摄现场所有的道具都是根据当时的文物仿制的,甚至就连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救助过中国人的德国人约翰·拉贝撕碎的一张报纸,也是按照1937年12月13日的一张德文报纸复制下来的。这一切,得益于国内最大的民间博物馆创建人樊建川。 他向剧组送来一批抗日战争文物,包括军服、军刀、手摇式警报器、望远镜,甚至当年士兵携带的餐具。他告诉陆川:“拍细节的时候,你就用这些真家伙拍。”他还将一些当年参加侵华战争的日本老兵带到了剧组。这些老兵不仅带来了珍贵的历史文物,还给剧组详细讲解了当年的日军战斗队形,甚至手把手地教演员打绑腿、穿军服。对于他们来说,这或许是一种忏悔的方式;而对于影片来说,细节意味着历史的穿透力,“也许这些细节在银幕上只是一闪而过,但只要它们在那里,就会给电影加分。”陆川说。 “所有的出场人物和细节,都一定有史实相对应。”陆川说。如电影中日本兵规定一个妇女只可带走一个男人,为了多救人,姜淑云冒着生命危险来回穿梭,最终被打死的情节,就能从南京一个老师的日记里找到原型。他在日记中记下:有中国妇女,换了6件衣服,带走了6个人。 最大程度还原历史的背后,是对史实的考究和尊重。陆川的房间里,几乎每个角落都堆着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研究资料、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参与了前期策划的一位剧组成员说,当初那个薄薄的剧情梗概,她读了几个小时,其间不时走到户外:“太沉重了,就是想出来透口气。” 市场与艺术相融合 新生代探索新路向 2008年,中国电影收获了43亿票房,其中过亿的国产大片多达8部。《南京!南京!》的票房表现,让人们再度体会到中国电影的号召力。 不同于以贾樟柯为代表的中国第六代导演,以张杨、陆川、宁浩为代表的新生代导演,立足本土,凭借中国传统的文化张力获得了世界声誉,同时通过市场与艺术相融合的道路,为中国电影工业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向。 陆川很为自己生活在一个更加宽容、多元的时代氛围中而庆幸,“这是《南京!南京!》问世的前提。” “那柔和的光柱,会缓慢而坚定地走过你的身旁,如同两个世界的朋友,我们无法交谈,却可以相互融化。”拍摄的间隙,陆川在博客中写道,“文化如水,可以滋润心田,也可以融解坚冰。” 作为一个电影人,陆川有着更大的理想,他说,“我希望能将中华文化的脉络表达出来,希望有一天中国的文化产品可以真正走出国门,抵达世界,中国的电影人可以在一种平等的状态下,与世界同行讨论制作,讨论票房,讨论表演”。 原载:《人民日报》(2009年4月24日11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