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大势·大义·大智——评电视剧《北平战与和》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张德祥 参加讨论

    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制作的长篇电视剧《北平战与和》,场面宏大,人物众多,情节跌宕,扣人心弦。这部极具纪实特色的作品无疑是对历史的一种唤醒,也是对和平的一种纪念。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北平和平解放60周年之际,回望昨天,再现历史,一时间,当年的风流人物会聚荧屏,演绎历史的抉择,历史犹如画卷一样展现,令人感慨万端。 
    《北平战与和》为我们展示了北平迎来和平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又恰恰是一个充满激烈斗争乃至局部如新保安、天津等地残酷战斗的过程,是力量、道义、心理、智慧、胆略的较量过程,是战争与和平较量、黑暗与黎明对峙的过程。因此,也可以说,这和平是因“战”而得,故剧名为“战与和”,且战且和,以战促和,深得历史之义。
    与另一部电视剧《战北平》不同的是,该剧首先重“势”。如果说《战北平》选取局部和个人作为描写对象,以小见大,那么《北平战与和》则是从大局着眼,大处落墨,首先给人以大轮廓、大趋势,然后,把北平的“战与和”放在这个大趋势中审度。我们可以从剧中看到国共两党最高司令部的谋划与决策,看到全国战局的态势,看到民心向背,看到两支军队的不同状态:一边是派系林立、貌合神离、相互掣肘;一边是团结一心、协同作战、士气高昂。这就是“势”,各方面的因素聚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势”,解放军势如破竹、无坚不摧,而国民党军队兵败如山倒,大势所趋。该剧从多个角度表现出了这个大势,真正抓住了北平战与和的一个核心要素。善谋者谋势,不善谋者谋一隅。北平作为全国战局中之一隅,必然为全局大势所趋。所以,重“势”使该剧具有高屋建瓴的宏观视野和宏大气势,给观众以俯瞰历史的整体感和厚重感。
    该剧的核心人物是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其何去何从,决定战与和。该剧的成功,也在于写出了这个人物的个性,写出了他的性格是如何与历史趋势达成一致,作出了一个顺应民心的选择,谱写了这段历史。他是名将,在抗战时期立有赫赫战功。他又恰恰是一名儒将,有操守,有信念,这就是他的名字所昭示的“义”。他早年投笔从戎,也是抱着救国救民的理想。戎马半生、叱咤疆场,今天却面临如此时局,也可以说是困局,战不能胜,和不能降,进退两难,骑虎难下。该剧真正写出了他的这种无奈。兵临城下,是战是和?是走是留?正是源自良心的发问与思考,使他作出了合乎自己良心本意的选择。真正的大义就是顺应历史的趋势,站在人民一边,站在和平一边。他的性格、品质、修养使他能够站在大义一边,与古都一同迎接和平,迎接新生。人物性格与历史趋势互为表里,达成一致。实际上,这个戏的核心就是要找到傅作义如此选择的个人性格与心理依据。如果是另一个什么人物处在这个位置,历史也许就会是另一种结果。
    另一方面,还必须看到促成这个重大历史事件的智慧。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形成,除了大势所趋,除了个人性格因素之外,还有如何促成个人性格与历史趋势达成一致的智慧,处理不当,历史可能就拐了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该剧确实表达出了一种智慧,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中共领袖人物的智慧,战与和双管齐下,兵临城下,围而不攻,既坚持原则,又要促动和平进程;逼与拉双向用力,促动傅作义的内因朝着历史要求的最好结果发展,比如公布战犯名单的再三斟酌,就表现出对傅作义既是压力又是保护的用意,大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总之,不战而屈人之兵,无论古今,都是一种大智慧。该剧用了很多篇幅展现中共领袖人物把握势态、运筹帷幄的智慧,不仅是揭示这一历史事件形成的内在逻辑的必要,也是艺术地叙述这一历史事件的精彩笔墨.
    原载:《人民日报》(2009年9月22日15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