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电视剧《乡村爱情故事》观众评价不一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高小立 参加讨论
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李京盛在日前由中国视协召开的电视剧《乡村爱情故事》研讨会上说,当前中国电视剧呈现出“三多”、“三少”现象。“三多”是指作品多、观众多、创收多。“三少”是指精品少、农村题材少、严肃的电视剧评论少。而《乡村爱情故事》研讨会针对的就是农村题材,中国视协召开的这个研讨会宗旨就是要开展严肃的电视剧评论。
    《乡村爱情故事》以及赵本山的“乡村”系列先后播出以来,始终表现出极端的两边倒评价,喜欢该剧的观众中不少还是社会文化名人。在该剧研讨会上,远在印度访问的于丹(发来电子邮件)、央视编导郎昆、北京电视台主持人徐滔,都对该剧大加赞赏。徐滔兴奋地在该剧的收视佳绩图表上划动着手中的电光。其实,观众喜欢该剧的原因不外乎是该剧轻松幽默的风格、细数农村家长里短的日常生活,满足了相当一部分观众认为看电视就是轻松的消遣娱乐;也弥补了一些喜欢赵本山、小沈阳的观众持续性观赏需求。观众喜欢“乡村”系列最根本的原因是紧张的工作和生活压力让老百姓不想再跟着电视大悲大喜,观众需要一个能全身心放松、能发自内心哈哈一乐的观赏氛围。从剧作本身讲,《乡村爱情故事》塑造的满身缺点的刘能、谢广坤、刘大脑袋、大国等农民形象,剧中起用的多数出生于农村的二人转演员的表演,从语言到音乐 一直保持的地域文化特色,这些都营造出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也是拉近与观众距离的因素。
    然而,《乡村爱情故事》作为一部电视剧艺术作品,仅有这些表象的“贴近”还不能称其为成功作品,其缺失的东西很多。最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没有做到生活本质的贴近。《乡村爱情故事》以“爱情”为名而回避了农村当下比如“生态农业”、“土地流转”、“留守老人、妇女、儿童”、“村民选举”等诸多热点问题和现实矛盾,主观地力求只谈“爱情”。作为现实中的人,“爱情”也一样会受到现实问题的困扰。因此,该剧远离了生活本质的真实。二是赵本山丢弃了以往以小人物表现大情怀的创作传统。赵本山早年的小品《三鞭子》《牛大伯提干》《拜年》《相亲》既揭露和讽刺了基层某些干部的腐败,也反映了底层群众的喜怒哀乐,通过小人物看上去无关社稷的生活状态,隐现出创作者的人文情怀和现实主义创作精神。但观众从《乡村爱情故事》中只看到了土地的表层和农民兄弟脸部的表情,缺乏土地深层的植根和农民心灵深处的撞击。
    参加此次研讨会的专家出于对赵本山有更高要求和更大期待,既指出了尖锐问题,也提出了中肯建议。与会者认为,该剧过多以中年层次的人物表现和戏剧冲突为中心,对年轻一代表现较弱,人物是扁平的,不饱满。有专家指出该剧人物缺乏命运感,观众发自心灵的呼声在剧中没有得到回应。还有专家指出时代氛围表现不足,缺少都市对乡村的影响,还有表演过于“小品化”等一些“度”的把握问题。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曾庆瑞尖锐地指出了创作导向问题。他认为,艺术真实是反映生活本质的真实,艺术作品是靠境界和情怀取胜,而不是靠技巧。喜剧创作呼唤喜剧精神的回归,而不是像该剧展示的肢体语言,更不是对残疾人的嘲笑。与会者认为,赵本山本身就是一个文化符号,以他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完全有能力从剧本抓起,认真研究农村题材创作,为时代留下能经得起考验的具有震撼力的精品力作。
    原载:《文艺报》2010年4月28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