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也谈工业题材电视剧缺失的问题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周思明 参加讨论
呼唤工业题材影视剧再现辉煌
    工业题材的电视剧阙如久矣。因此,前不久当一部题为《漂亮的事》的电视剧闯入我的眼帘,当我看到剧中人物都穿着我曾经熟悉、并为之百感交集的蓝色工装时,我的胸腔不由得涌起沸腾的热血。我曾经在车间当过工人,也曾经穿过蓝色工装,甚至曾经在炙人的炉前抡过大锤——一句话,我和剧中人物有着难解难分的情感共振与共鸣。
    工业题材文艺作品在新中国成立后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在社会各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具备了很高的艺术水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些文艺作品从公共话题、宏大叙事转向私密主题、个人叙事,因此反映工人生存状态、精神面貌的文艺作品便如黄鹤入云,杳然无踪。工业题材作品奇缺、工人形象难得一见,不能不说是当下影视剧创作的一大缺憾。人们呼唤荧屏工人形象,不仅仅为了多几部以工人为主角的影视剧,而是渴望影视艺术家及作家们以新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感受,塑造出性格鲜明、血肉丰满的工人典型形象,尤其是二十一世纪中国产业工人的形象。
    工业题材电视剧拥有雄厚收视基础
    回顾中国影视发展历程,在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中,就是工人形象担纲主角。影片讲述的是解放战争时期,东北某铁路工厂克服困难,按期完成制造桥梁的任务使得大桥顺利通车的故事。影片为国产影片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桥》的最大意义在于表现出的生活实感与火热的政治热情,该片也被誉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作为《桥》的主演之一,电影表演艺术家于洋至今对这部影片依然满怀深情。于洋塑造过不少工人形象,在电影《走向新中国》中饰演天津炼钢厂炼钢炉主任,在《火红的年代》中出演一名炼钢工人,还在《矿灯》里演过矿工,《葡萄熟了》里演过水车工人,《山里来的人》中演过挖隧道的工人。当年的工业题材作品在后来的反思中,虽然在艺术表现上存在一些问题,但真的是很红火,剧作家也能真正深入到工厂、车间。1987年8月,中央领导视察长春一汽和长影,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编剧王兴东正在长影写剧本《解放》,该剧所写正是当时第一汽车制造厂将以前的老“解放”车改成新样式,涉及到大工业转型、改造等题材。当时侦破剧以及古装武打片正在盛行,中央有关领导认为,写大工业、大产业,能够树立国家形象,提升民族素质,振奋民族精神,这是非常可贵的,应当像音乐作品中的“主旋律”一样,起到引领的作用。
    星移斗转,光阴荏苒。如今,工业题材文艺创作却分外冷清。作家、艺术家有责任去填补工业题材影视剧的空白。以辽宁为例,在4000万人口中,工业人口接近四分之一,在大变革的时代,其命运变化非常有写头。遗憾的是,却没有出现与之相称的有震撼力的工业题材优秀文艺作品。换个角度讲,工业题材作品的缺口,也昭示着工业题材电视剧拥有雄厚的收视基础和巨大的市场空间,如果把握得好,真正按艺术规律创作将能实现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的双丰收。
    文艺家要正视观众呼声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的荧屏与工业题材电视剧已经久违,代之以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都市滥情、警匪凶杀等等这些据说既能抓人眼球又能提升收视率的电视剧百播不厌。而反映新时期工人阶级在改革开放经济大潮中奋进的电视剧却是千唤万唤难出来。正因为工业题材电视剧的奇缺,所以,《漂亮的事》播出后,社会反响强烈。
    从《漂亮的事》的收视情况看,当时在央视八套黄金时段播出后在辽沈地区收视率全年排名第二;播出后的第一周,央视“索福瑞”调查在黄金时段全国平均收视率达到2.30%。有观众说:“如今电视上古装戏、爱情戏泛滥,突然能看到一部反映工人生活的电视剧真的很意外。工业题材电视剧在影视剧领域的缺席和失语,让全国观众尤其是产业工人为之黯然。”谈起工业题材电视剧,一位工人师傅禁不住激动地说:“我是一位50岁的老工人了,《漂亮的事》这部剧太真实了,剧中的沈晗、江百川、张雨彤、周子强就像是我身边的工友和领导……”
    工业题材电视剧创作有待开掘
    当今影视作品中为何工业题材如此之少、有光彩的工人形象更是难得一见呢?这是因为,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创作者的目光投向了颇具市场效应的历史、谍战、都市情感题材,其中显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起作用。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工人阶级都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是依靠工农大众得以建立的,市场经济时代,更不能无视工人的存在。中国已进入现代工业社会,现代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对于人类生存环境的诸多思考。人类的命运再也无法摆脱工业。躲开工业,就是躲开这个社会,躲开当代文艺赖以生存的现实土壤。
    工业题材文艺创作的不景气,很大程度上缘于市场的压力。现在的制片商不喜欢这种题材,一个剧作家写出工业题材作品,没人愿意出资拍摄。而表现白领、爱情、凶杀、谍战、帝王的戏,才可能有市场,甚至可能成为流行剧。所以,写工业题材的电视剧需要有关方面的鼎力倡导与支持。我认为,工业题材影视剧创作乏力有三个原因:编剧和作家能够沉下心去采访、去创作的太少;市场经济大潮中,多样化选择使得文艺家们对工业领域变得越来越陌生了;工业题材作品因其内部各种程序牵涉到工业技术等实际问题,写作起来比较复杂,拍摄起来也比较枯燥,所以许多人望而生畏,短平快心理驱使他们“绕开道走”,不愿、不敢、不屑于做“工”。
    工业题材电视剧奇缺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效益低。在电视剧竞争中,题材的竞争已经越来越明显。不仅在于制作水平和演员阵容问题,更大比重是题材问题。但是,艺术家的眼光不能只盯着市场,不能一味去迎合观众的时尚消费需求。从本质上看,观众还是希望在电视剧中寻求真、善、美的人性挖掘。这就需要文艺家能沉下心来,真诚地写一些反映产业工人大军的影视剧。作为一名普通观众,我感觉现在难得露面的工业题材电视剧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它们没有把当下中国工人的奋进与悲壮深刻地反映出来。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好的工业题材电视剧应该不仅展示历史中“个人”具体而微的心灵波折,而且应以其生动形象的塑造,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其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原载:《文艺报》2010年5月19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