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庸常生活中的尊严守护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彭程 参加讨论

    电视剧《人活一张脸》以草根视角,描绘草根生活,抒发草根情怀,讴歌了亲情和爱情,并对人的尊严这样一个具有形而上意味的话题进行了一番生动的、平民色彩浓郁的艺术阐发。
    电视剧作为一种面向大众的艺术形式,取材上的一大特点,就是喜欢也擅长于将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作为表现对象。这是其本质规定性使然。而近年来颇为兴盛的“家庭伦理剧”这个种类,更是将这一特点推向了某种极致。《人活一张脸》便是家庭伦理剧的优秀之作。它的大受欢迎,也是由于在诸多方面的成功演绎。这部电视剧的时间跨度长达十几年,上个世纪70年代末的恢复高考和知青返城,80年代中期的经商热潮,90年代初期的企业转型,都分别成为了故事的背景。从空间看,也从农村到城市,从机关到工厂,展现了丰富的社会层面。这些林林总总的内容,又都通过一个关键词“尊严”归拢和凝聚到了一起。正如剧名所言,这部电视剧表达的正是这样一个主题:如何在坎坷的人生之旅中守护尊严。片名中的“脸”,在剧中更多时候都被称为“面子”,是尊严的俗称。电视剧反复陈说的其实就是一句话:一个人活得要有尊严。不管生活如何艰难和沉重,也不能轻视它,更不可放弃它,它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具有财富、地位等不可取代的价值。尤其是作为生活得卑微而贫窘的一介平民,当身上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失去时,这种仅存的尊严的高贵便愈发凸显。围绕这一点,有不少朴实生动的表述。不论是电视剧的第一号角色、四个孩子的母亲潘风霞的“宁可身受苦,不让脸发烧,”“砸锅卖铁也要有尊严”,还是大儿子贾宝文的一番话:“我们没本事,也没钱,我们只剩下本本分分做人了,如果这人都做不好,那还有什么脸活着啊。”……每个人都把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标举到一个令人仰望的高度上。正是依凭了这样的人生态度,他们才能勇敢地面对降临的艰难困顿,苦中作乐,从泪水中绽放出笑容。母亲对二儿子宝武的“当官就要为百姓做事”等等教诲,又把尊严的内涵进一步延伸,从个体在困难中的自立自强,扩展到一个人基于正直廉洁的道德操守而对于群体和社会的奉献。
    围绕这一中心理念,这部电视剧讲述了一连串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故事。宝文与农村姑娘小芹的情感纠葛,贾家几兄弟同时结婚生发出的烦恼,贾裁缝六十寿宴的风波,宝文卖锅炉受骗全家凑钱还账等,构成了几组最主要的戏剧冲突,每一组冲突中,又剥茧抽丝般地展开和铺陈了一系列的龃龉和纠纷。故事进展节奏紧凑,环环相扣,高潮迭起,让人不由得不一口气看下去。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整部作品始终保持了一种内在的张力,结构总体上较为均衡,较好地避免了长篇电视剧后半部容易变得懈怠、松散、寡淡的弊病。
    在表现这一切时,电视剧还原了生活的真实状态,带给观众的是一种可以扪摸的质感。电视剧里的场景仿佛就在自己的身边,那些生活中的难题也是电视机前的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所有冲突的缘起和发展,也都扣紧了百姓生存的具体情境。驱动故事进展的线索和可以称之为“伏笔”的成分,也都交待得明白晓畅,没有那种需要运用智力才能破解的悬念。这些其实正是契合了作为大众艺术的电视剧的最重要的美学属性——通过不惮其细地展现真实、饱满而生动的细节,展示生活的原生态。而因为裹挟了柴米油盐的气味,传递出血肉生命的体温,它所要表达的道德训诫,也正是生活中一些最为基本的、最为重要的价值,显得朴实真切,毫无隔膜,富于说服力。在《人活一张脸》中,除了围绕“尊严”展开充分的表达和描绘,更是浓墨重彩地刻画了亲情和爱情的珍贵和动人。许多画面具有震撼心灵的强烈感染力,催人泪下。像农村姑娘小琴为了宝文的前途甘愿牺牲自己,在山路旁哭别宝文时的悲恸;像临近结尾时宝文雪夜喝醉了酒跪在爱党面前痛哭流涕,表白心中深深的歉疚,都非常感动人。
    这种真实品格,同样体现在人物形象上。《人活一张脸》成功地塑造了一连串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没有过分拔高,也没有刻意丑化,每个人的言行都受到其性格的驱动。人物的真,细节的真,情感的真,共同营造了这部剧作真实生动的效果,拉近了和观众的距离。
    考虑到对同类电视剧可能会产生某种启发,这部剧作中有一点似有进一步探究的必要,那就是戏谑幽默的成分在一部电视剧中的“配置”的方式和比重。毋庸置疑,这部连续剧吸引人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那些夸张和搞笑的成分,它们自始至终贯穿在一些具体的场景和对话中,突出表现在贾裁缝潘凤霞、赵剃头唐快嘴两对夫妻间的对话以及三儿子贾宝君的一些言行中。这些人物身上被赋予了较多的喜剧色彩,这部剧作娱乐观众的功能,不妨说主要是由他们来实现的。这里,编导的分寸感把握得较为恰当,调侃乃至搞笑的片段并未影响到情感的真挚抒发,和对人生真谛的思索。它们的设置是服从和服务于全剧所表达的理念、所发抒的情感的,因此是有所节制和收敛的,避免了可能出现的泛滥和油滑。因此,全剧给人的整体印象仍然要算是一种正剧的风格。
    当然,用更高标准来衡量的话,这部剧也有一些经不起仔细推敲的局部,主要体现为某些情节表现失当,显得过度和夸张,以及个别人物性格转变过于突兀等。
    原载:《文艺报》2010年01月01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