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作家何建明的长篇报告文学《部长与国家》改编的央视开年大戏《奠基者》,是一部响遏行云的新中国石油成长的壮丽史诗,是献给2010年我国电视观众的一份厚礼。 旧中国一百多年依赖“洋油”进口,外国人一卡脖子,中国工业与军事就没有了血液。为改变因石油受制于人的国运,毛主席点将,独臂将军余秋里临危受命,由总后勤部政委转任共和国石油部长。在上世纪60年代,余秋里和他的战友们以非凡的魄力组织实施了大庆石油会战,三年一举摘掉了共和国贫油的帽子。正如剧中1963年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所自豪宣布的:“中国人用了100多年洋油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为国家建设和国防安全立下殊勋的中国石油的奠基者,理应在我国文学艺术的画廊中找到它的位置。而《奠基者》的主创终于开掘出这一极具价值的题材并把它搬上了荧屏。这是主旋律题材创作的又一重要收获。 作为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奠基者》在尊重历史和站在今天的精神高度艺术地还原历史两方面都是可圈可点的。它具有大庆石油会战完整的史诗框架。上至毛主席、周总理、邓小平等党的最高领导,中至余秋里、康世恩等石油部领导,下至王进喜等钻井工人都有波澜老成的叙述。它把故事置于足够宏大的历史背景中。在整个大庆石油会战中,先后遭遇了大跃进“左”的干扰,苏联专家撤退带来的技术上的困难,特别是三年自然灾害造成的严重困难,因为宏大,格外厚重。电视剧尤以余秋里形象的塑造最为出色。这也是余秋里的形象第一次出现在我国荧屏上。“独臂将军”那只空荡荡的袖子本身就令人肃然起敬,但在《奠基者》中,余秋里却更是以高超的领导艺术与高尚的人格魅力走进观众视野。电视剧完成的是从打天下的开国元戎到建天下的石油战略家的人物塑造。是他,果断地下了要进行大庆石油会战的决心;誓言一定要揭开松辽油田这个“王八盖子”; 会战遭遇自然灾害,工人们吃不上饭、住不上房,许多人打退堂鼓,余秋里坚持“一步也不能退!”是他,以极大的魅力从部队要来了33000名官兵铸剑为犁,加入大庆石油会战的大军,对会战胜利起了关键作用;是他,殚精竭虑化解会战中出现的各种矛盾。是他,身体力行“调查研究、群众路线、典型引路”三件宝;是他,尊重爱护知识分子,使他们在石油会战中大显身手。在茫茫松辽平原,他和工人一样睡牛棚,顶漏雨;他亲自去食堂为工人打饭,训示打饭人员应当公平。他爱发火,但都是嫉恶如仇。在大连怒斥炼油厂长不炼大庆油;去安达派出所替被拘工人“说理”,粮店卖掺沙子的粮食给石油工人,他立马撤了粮食局长的职。他把吉普车上的座垫拆下来给技术人员坐,他亲自把沈总的爱人莉莉从成都调来大庆……余秋里的形象既高大丰满又个性迥异。除余秋里外,电视剧还成功地塑造了坚持在会战一线的康世恩等石油部领导,这些领导者无愧人民公仆、国家功臣,虽斯人已去但风范长存。 《奠基者》还错彩镂金地刻画了以王进喜为代表的一批石油工人。石油会战的大军大多是军人出身,他们身上那种执行命令、雷厉风行、敢打敢拼、一往无前的精神品格十分显著。剧中,王进喜带领队友去火车站扛钻井和跳进油池中用身体搅拌水泥阻止井喷的经典画面极富视觉和情感冲击力。他的“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些经典语言,不仅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至今仍是那么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王进喜带领他的钻井队打出的大庆会战第一口井“萨55#”,至今在不加压的条件下仍能出油,正可以理解铁人精神不灭。剧中将王进喜的1205队、马候喜的1202队、武刹把子的1528队三队“叫板”的剧情十分感人。那个时代的石油工人人人热血报国,个个拼命三郎,这就是奠基时代的石油工人群像。 《奠基者》堪称一部没有硝烟战火的“战争”风格片——30000多转业军人战尘未洗就到东北荒原报到。北方边陲火车站上,2000多名济南军区赶来会战的转业官兵在风雪中齐唱军歌等候接站;一声令下,石油部机关搬到了大庆一线办公;五天内要解决5000多人的吃住……主画面上,茫茫荒原中钻架林立,白雪皑皑中红旗猎猎,各队的红旗与歌声,老式卡车上,意气风发赶赴会战的石油人,让人向往那个激情火热的年代。这些都可以视为将激情性历史向视画的成功转换。今天,人们在大庆看到的这座花园城市,不能忘怀的是这座让中国人腰杆硬了起来的石油城和共和国石油的奠基者,不能忘记当年莉莉对新来油田的大学生小王说的:“这里现在没有,将来会有的”。将来,在奠基者脚下延伸、清晰,奠基者也因此而永生。 原载:《文艺报》2010年01月20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