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客家山歌的演唱特点与方法之我见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陈菊芬 参加讨论

    客家山歌是我国著名的民歌之一,是祖国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艺术风格,世代相传,具有鲜明的主题和地方特色,富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其艺术风格独特,语言通俗易懂,且含义隽永耐人寻味。
    客家山歌用客家话唱,基本是四句七字体,第一、二、四句押韵;歌唱时往往触景生情,即席歌唱,随口而出,情深意切;唱腔丰富多彩,节奏自由又富于变化。同是客家山歌而同中有异,如梅城山歌、松口山歌、石马山歌,腔调不同,仅梅州就有100多种腔调,颤音、滑音、倚音等装饰音的运用十分丰富,山歌的旋律高亢、嘹亮、抒情、悠扬,回环曲折,委婉动听。客家山歌的歌词继承《诗经》中“十五国风”的风格,主要以“赋、比、兴”的传统手法,又常用直叙、比喻、双关、歇后、夸张、叠字等修辞手法。从体裁结构上看,客家山歌大致有山歌号子、正板山歌、四句八节山歌、快板山歌、叠字山歌、五句板山歌等。从歌词内容上看,客家山歌有爱情山歌、抒情山歌、尾驳尾、虚玄歌、逞歌、猜调等;唱的形式有独唱、对唱、表演唱等。
    要唱好客家山歌除了对上述情况有所了解外,笔者以为还要抓住以下五个特点:
    一、使用准确的客家方言,以字带音,字正腔圆
    客家方言沿袭了祖居地黄河流域一带的中州韵。历代的战乱、灾荒,客家人经历了几次大迁移,才逐渐来到粤东地区,并与当地原住民的瑶、畲、苗等民族相互交往和融化,渐渐形成一种带有中原语音特点的客家语,演化成一种新的地方语言。
    语言是形成民歌风格的重要因素。客家语言与普通话相比,发音部位比较靠前,位置较浅。发音时主要在舌、齿、唇处着力多。例如吃饭的“吃”字,普通话是chi,用上下牙齿齐呼往外而着力,而客家话则用舌和下唇轻轻往外把嘴张开,显得气比声先出似的,听起来声音较浅。字的发音不一样,发出来的音量和韵味就不一样,音量大小不一样。但民族唱法恰恰就要发挥唇、齿、舌、牙、颚等上共鸣腔的作用,只是不同地方的民歌在语言上是不同而已。
    在客属地区,梅县语是客家语言的代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客语节目也以梅县语为规范。但我们在学习各地山歌时就应该以当地的语言为主,如兴宁山歌,则以兴宁语为主;五华山歌则以五华语为主。这样才有地方特色,既有客家山歌的共性,又有个性。有个性的山歌才能显示独特风格。所以要唱好客家山歌,首先要熟悉客家的社会背景、文化传统、民族性格、生活习惯、语言规律和音乐色彩及风格,而掌握好客家各地语言规律,发音特点,是唱好山歌的前提。
    同是客家人,在不同地域生活的客家话,很多语言韵律和风格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客家话发出的韵腔和衬词、衬字就不同。如梅县地区的“哎”、“啊”、“喏”、“哦”、“个”、“时”、“依溜阿哀”;兴宁的“唉唉哉”、“溜啄”;五华的“唔呀”;大埔的“哀堆”;“多”;龙川的“嘿嘿”、“哈哈”;深圳沙头角地区九龙山歌的“架都”、“涯都”、“架时”、“荷”、“妹”、“吆”、“咯”、“干”等等这些衬词、衬句在客家山歌中起到了美化风格、润色唱腔、加强旋律的作用,与对语言和感情的表达息息相关,是唱腔和韵味表现的重要环节,也是不同地方山歌的重要特点之一。
    二、以字带音,字里传情,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在掌握了客家语言的基础上,就要把唱词与唱腔紧密结合。老歌手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唱腔表现语言感情上有很深的功底。特别是“腔”与“字”、“字”与“情”,“字正腔圆”上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他们能在几千人甚至上万人的山歌擂台演唱中,不用幻灯字幕,一连唱上几个钟头,句句都听得清清楚楚,反应强烈,吸引力强。究竟是什么道理?正是歌手做到唱腔与语言紧密结合,充分表现了语言(歌词)的感情。同样一首松口山歌,有十种不同的微妙的唱腔变化。这种奥妙的变化就体现了歌手对歌词的理解、体会,以字行腔的高超艺术。在字里行间的不同变化,不管是平韵歌词,还是仄韵歌词,都唱得清楚动听。咬字“咬而不死”、“咬字无痕”、掌握“子音在前,母音在后、母音归韵”的润腔方法。而这些方法的核心就是感情。能达到了“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之境地。
    以梅县松口山歌为例,它有四个乐句,歌词的语言音节是每句七言。音节长短结合,每句又有四顿。如《八月十五光华华》:
    八月———十五———光华———华
    郎端———糕饼———妹———端茶
    食郎———糕饼———甜到———肚
    饮妹———细茶———开———心花
    松口山歌的音节是和当地的语言紧密相连的。语言的节奏就是音乐节的基础,因而松口山歌的曲式结构正是以它音节基础组成的。
    
    
    这首著名的松口山歌在梅县地区广泛流传,优美动听,它的语言(歌词)与曲调的紧密结合使客家人听起来感到很亲切,且每个字也都听得很清楚,正符合字正腔圆的要求了。就以松口山歌的第一句歌词为例,不同的歌词就会有不同的微妙变化。如《松口行上八角亭》第一句,就应该唱:
    
    这一句几乎每一小节都有变化。词变腔则变,作为一个客家山歌演唱者所以要掌握客家语言,道理就在于此。为了表现语言的准确和感情,必须在演唱中以字行腔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但千变万变落音不能变,原板山歌的基音或基本格式变了就走样了。
    要唱好客家山歌,一要懂语言,二要以字行腔。语言与唱腔紧密结合,才能做到充分表达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统一。这是各地民歌、戏曲、歌剧都要强调的。我们的老歌手,在几十年的演唱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尽管有些歌词比较拗口(如客家的仄韵山歌),经过他们精心设计,都能准确和富有韵味地演唱出来,充分地显示出我们老歌手在运用腔与词紧密结合方面的娴熟艺术技巧。
    三、先学语言后学歌,学歌先学装饰音
    客家山歌有很多装饰音(包括前倚音和后倚音)。这些装饰音对体现一首山歌的风格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唱不好,就会损伤它的风格,失去韵味。有一些装饰音往往在谱里面是找不到的。因此,学唱时就要特别仔细注意老歌手处理谱以外微妙的装饰音,精心地捉摸,心里记住它的特性音调,唱起来就有山歌味了。学习山歌除了要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地理环境、历史的变迁(祖地的概况源流等)以外,还要了解不同的语言差异。虽同是客家话,言词相通,可语音不尽相同,唱出的山歌风格也各异。笔者的体会是:
    1.先学语言后学唱歌。
    2.抓住一首山歌最有特色的地方。
    语言的音节规律特点是什么?什么地方有装饰音?装饰音是前还是后,是重还是轻?这些都必须掌握。特别是在唱装饰音时,气息要控制好,宜轻不宜冲,因为多半客家山歌都是轻轻带过装饰音的,显得细腻、婉转又灵巧的。气息越冲就越显得僵硬,反而弄巧成拙,影响民歌的风格。
    3.要研究和了解山歌装饰的产生和作用。装饰音一是咬词起的过渡作用;二是为了感情的需要;三是与演唱者的演唱习惯及其语言风格有关。每个民歌演唱者都有自己的演唱习惯和独特风格,其重要的区别就在装饰音的掌握上。各有各人的创造,所以说我们在学习时既要注意到它的共性,又要掌握好它的个性。
    4.把以上的基本方法掌握了,在原有的装饰音的基础上,用科学的发声唱好每一个装饰音,惟妙惟肖的唱出谱中之无,口中有之的韵味。除此之外还要分辨是前倚音,还是后倚音。以长潭山歌第一句为例:
    
    上例使用的都是前倚音,在演唱时要从轻唱起,要有不稳定的感觉。长潭山歌的第四句:
    
    这一例前倚音、后倚音、上下滑音、波音都有了,唱起来韵味十足,是梅县地区特具风格的蕉岭长潭山歌。
    四、唱好客家山歌的诀窍在于唱好衬字、衬词
    衬字、衬词也就是常说的“虚词”,如“哎”、“啊”、“喏”“哦”、“个”、“咿溜啊”、“唉唉哉”等。
    这些衬字或衬词是客家语音中的口头语,用来加强说话的语气、语调、语势,与风土人情、语言习惯有关。山歌中加了不少衬字、衬词,就增加了不少特色。有的加重语气,扩展了曲调和美化旋律。
    如《新绣荷包》兴宁石马山歌:
    
    歌词中的“哇”、“刁嫂子”,“呃”,“老妹你过来哦”,“溜啄,唉唉哉”,“阿哥”等就属于衬词和衬字。而这些衬词的出现,就构成了石马山歌的独特风格。
    各地的山歌都有不同的衬词、衬字,各地的山歌都有不同的润腔。山歌的韵味和装饰音往往在曲谱上无法体现出来,学唱者必须要一字一腔、一腔一韵地细学,在演唱中做到贴字走、气推字行、以字行腔、以情带声、字正腔圆,掌握好吐字和韵味的关系,做到腔纯板正,唱出山歌“腔韵的理趣”;在唱腔中要“简径找绝”,对字的四声、收声归韵及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都要运用有佳,声腔韵味都要发自内心,把真情实感唱出来。有许多山歌的装饰音往往要唱得既像是降了半音但又不够半音,又像是滑音的感觉。掌握了装饰音的特点,唱出的装饰音让人觉得韵味十足,回味无穷,更具有表现力。
    五、掌握客家山歌节拍中特殊的强弱规律
    客家山歌中所运用的节拍是多种多样的,用得最多的节拍是2/4拍和3/4拍子,其次是4/4、3/8、4/8、5/8、6/8、1/4等拍子,此外,还大量地运用了各种变换拍子,常常在引子或尾声还会有散板和自由拍子。
    上述各种节拍,除了有它中外相同的共性外,又有自己的地方特性。比如:二拍子是一强一弱,互相交替,周期性的反复。但在山歌中,有些却不完全,或不按照这一规律而出现。如:《乌乌赤赤还较甜》(大埔山歌)
    
    这首歌虽然是2/4拍子,但它的强弱关系就和一般的2/4拍子(一强一弱)有所不同,这主要是由于连续运用切分节奏,使节拍的强弱规律改变了,这也是山歌在节拍上的特点之一。
    客家山歌的3/4拍和4/4拍子,也和一般歌曲中的3/4拍和4/4拍子的强弱规律有所不同。三拍子的强弱节奏普遍规律是:强、弱、弱,而客家山歌中的三拍子,除了强、弱、弱的节奏外,还有强、弱、强和强、强、弱的节奏。如:《客家名产歌》(兴宁浮南山歌);
    
    四拍子的强弱规律一般是:强、弱、次强、弱,但在客家山歌中也有出现强、弱、弱、强的节奏,如《今日翻身见青天》(平远山歌)
    这首客家山歌又名“绝气山歌”,在小节的结尾处,几乎都要停顿,并且出现重音,这种山歌比较特殊而少见。
    
    除上述常见的几种节拍外,也有其他的节拍形式,如“叠字山歌”和“山歌快板”等。“叠字山歌”节拍自由,类似说话,属于散板;“快板山歌”主要是吸收了戏曲中的流水板,它将悠长的山歌节奏,进行压缩,并且去掉一些装饰音,使它变得简朴、明快,并富于表现欢乐、愉快和激动的情绪。
    六、端正发声概念,正确运用歌唱气息和发声方法
    不少学唱者认为,山歌只能用浅、白的声音唱,唱起来才有风格,以为这就是民族唱法。这是一个认识上的错误。
    1.民歌要求有明亮,靠前集中的声音。但是这种明亮绝不是“白、浅、喊、叫”的声音,而是在气息和共鸣腔恰当的高位置的声音,声音集中。气息运用得好是唱好客家山歌的关键。善歌者必先调其气,使气息运用得当。各方面配合自如的正确发声法来唱延长音,能使山歌更富有色彩——“唱的比说的还轻松自然”。客家山歌的延长音一唱出口就像发出的箭一样直线往前,很有穿透力,没有什么大的波动,这是客家山歌延长音的演唱特点。一般用中管或小管声音演唱,声音就可达到靠前、明亮。
    2.演唱山歌的呼吸方法和西洋唱法基本是一致的,与民族唱法也基本一致。民族唱法提出:“气沉丹田,头顶虚空,全凭腰转,两肩轻松”,这与西洋提出胸腹联合呼吸法是一致的,只是说法不同。演唱山歌要学习和掌握“补气”、“偷气”、“声断气不断”、“气要省着用”的用气方法,这是许多老前辈积累的宝贵经验,也形成了演唱客家山歌的技巧。
    3.掌握山歌的直音和音波。客家山歌的延长音大都是发直音,就象一条线似的,没有弯曲之感,音的波动很小,这也是客家山歌的特点和风格。但是要发好直音是靠气息来支持的,不能误认为这是不科学的发声方法。根据多年的实践和探索,人们认为有些地方在保持原有直音的基础上,适当加些小波音来美化唱腔是好的,使山歌色彩更丰富,更受群众欢迎。
    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间音乐、民间文学的瑰宝。它对于文学艺术、社会学、历史学、语言学、民俗学、宗教学、客家学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宝贵的参考价值。客家山歌历来由民间口头传承。客家山歌只有在强化民族风格的基础上去普及,提炼出它的精华,保持演唱中原有的特色和风格,山歌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
    参考文献
    [1]张振坤.广东客家山歌[J].岭南音乐, 1992(1).
    [2]何穗生.浅谈客家山歌的科学演唱[J].广东艺术, 2006(1).
    [3]温萍.客家山歌探胜[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