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兰之猗猗 扬扬其香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吕益都 参加讨论

    《孔子》是一部将商业元素与人文内涵结合得较好的影片。
    影片截取了孔子一生中最具传奇性与代表性的一段时期:在鲁国被立为大司寇开始从政经历,至官拜代国相,后被赶出鲁国在颠沛流离中周游列国游说,最终又得以回归故国。这是孔子人生中辉煌与暗淡相交的时期,大起大落中,折射着人生的戏剧性与命运感。影片不是在塑造一个传统视角下被顶礼膜拜的圣人孔子,也不是被“后现代”视角解构与戏谑的庸俗化的孔子。影片中的孔子是一个“性情孔子”,是一个“悲情孔子”。对于历史人物君子风骨与精神境界高度的尊重,对于受众审美心理的考量,以及人物自身所蕴涵的潜在文化力量,使得电影《孔子》以一种“周正”的叙述,在发掘其人生轨迹中的戏剧性转折与亮点的同时,承载其“仁、义、礼、智、信”的社会理想、人生哲学,将当代“主流大片”的商业元素与人文内涵得以融合。
    从影片文本自身的叙事处理技巧而言,孔子“夹谷会盟”、“武子台平叛”、“堕三都”的从政阶段,叙述紧凑、矛盾集中。围绕着与外部齐国的抗争与内部三桓的斗争,孔子在“夹谷会盟”中据礼而论,使齐王降台迎迓,维护了鲁国国君的尊严;又据理力争,不费一兵一卒要回了被齐国占领的汶上三城。而当公孙狃拒不发兵,使鲁国国君陷入危境时,孔子用计,以500驾牛车代500乘战车,远远腾起的烟雾疑惑了敌人,关键时刻使敌退兵——充分显示了他的“智”。“武子台平叛”,孔子措施得力,将叛军引至武子台,在季孙氏按兵不动时,他亲自出马擂鼓助战,用火攻击退叛军——充分显示了他的“勇”。在“堕三都”中,他依“周礼”消除割据势力,却将理想仅寄托于鲁国国君,惟“信”惟“仁”,导致政治上的失败。这些“故事情节”构成了孔子人生轨迹的“典型事件”,它们有史可依、有据可查。抓住主人公人生本身的戏剧性,使之绽放光彩与魅力,从而使“故事好看”,这无疑是成熟商业片的重要叙事策略。影片在这些段落的叙事密度明显大于后半段,不断掀起的情节“小高潮”,使得吸引力依靠“桥段”设计,顺滑地向前推进。同时,作为商业元素的又一体现,视觉冲击力无疑是“大片”的必备元素。影片运用数字技术,将战争场景制作得场面浩大、惊心动魄,古代战场上的攻守手段,以艺术“陌生化”效果展示出来。
    “典型事件”的再现,还包括“子见南子”。具体无可考的历史情节,无形中构成一种对受众、特别是对普通大众从另一个视角观看“圣人”的“审美期待”。商业元素除了为人所熟知、可预见与可想象的“默契”,再就是“谜团”的破解与展示。特别是这一谜团还涉及一个妖冶的国君夫人与高尚的圣人。这是天然的“情节悬念”。“南子”也就成为了商业片中必然的“女主角”。令人欣喜的是,“子见南子”处理得巧妙别致。聪明的南子向孔子问“诗”,二人对答中有深意焉。南子对孔子是怀有崇敬之心的,最后一语令人动容:“世人可以容易理解你的痛苦,却不知你痛苦中达到的境界”。在直白与含蓄的互渗中,艺术的想象力将大众的“窥视欲望”转化为对高洁的人格魅力的信服。
    从人文内涵的角度看,影片十分注重在对孔子人生轨迹的“记述”中抒写与刻画他的精神境界,将其文化理念如珍珠般点缀并贯穿其间,使儒家文化思想在悲情孔子的命运中闪现出来。像“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不同,不相为谋”、“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朝闻道夕死可矣”等等,其中的微言大义被情节有机贯穿。就连孔子提倡并实践的“礼、乐、射、御”等“六艺”内容,在影片中也有恰当融合剧情的展现。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影片的后半段描述的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而不得志,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使孔子高贵的品格愈加彰显。影片在这一部分的叙述相对是“散点透视”,开始有笔墨离开紧张的情节,转而描绘人物的内心,描写孔子与弟子们的情谊,抒情意蕴也明显加强。有两个“经典情境”被穿插其中:子路问两个耕植以食的隐者渡口何在,二人嘲笑说,那孔夫子连渡口都不知道,如何知道治国之道;孔子为避战乱狼狈不堪,被当地人形容为“如丧家之犬”。不能被人理解,人生的失意与落魄,理想与现实的反差,都并未消磨掉孔子的心性与对大同理想的追求。周游列国寄人篱下的时候,甚至挨饿等待救援的时候,孔子的内心都充满定力与执著。他沉静地抚琴,清音以传神;他忍住饥饿,将仅有的马肉汤与众徒分食,依然不失君子礼数。显然在后半段的情节设计与人物安排上,传奇性色彩在减弱,影片的笔墨更注重烘托“幽兰情操”。影片没有交代,当年历史上,孔子弟子子贡乃“亿万富翁”,老师及其同门游说到哪国,他就把大生意做到哪国,不然他们根本无法立足。而最令孔子钟爱的颜回也是孔子回到鲁国后才夭折,并非如影片表现落入冰河之中为抢出书简而亡。对“实存历史”的显隐取舍之中,影片显然要突出一种在悲情人生之中的人格与情操;在曲折与磨难中对人生的彻悟与澄明的心境;在逆境与患难之中方能凸显的真情。将孔子塑造成一个有血有肉的性情中人,同时展现他高贵的精神品行、君子的风度风骨,并在圆融自然的剧情中把握与蕴涵儒家思想的基本观点,这种艺术追求使影片撇除了“戏说”、“杜撰”造成的情节泡沫与肤浅质地,而获得了一定的艺术韵味与人文内涵。
    作为对中国传统文化最重量级人物的表现,影片《孔子》也有缺憾之处。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缺少“直击人心”的情节设计。由于商业因素的影响,影片历史与文化的厚重感还嫌不足。孔子从历史的纵深处走来,在天地浩渺中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苍茫与大气之感,有所欠缺。丰满的文化背景与人物更为坚实的个性也笔墨未足。
    原载:《文艺报》2010年01月27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