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闽西客家山歌与客家民间“文化血缘”关系初探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吴越 参加讨论

    客家文化五彩缤纷。闽西客家山歌作为闽西客家文化的媒介,从音乐的角度揭示并传播了闽西客家文化的特点,并以艺术的形式记录、保存、传承了闽西客家文化的精髓。客家先民原居中原的黄河流域,客家山歌中的中原文化印记正是客家山歌形成的基础,是中原文化在客家山歌中长期积淀的结果,充分表现了客家山歌文化的渊源。
    一
    客家人是汉族的一支卓越民系。据史学家考证,客家先民本是古代中原一带的汉族居民。客家先民因为中原战乱而南迁,先後迁徙到了赣江、泞江、梅江流域以及南方各省的山区。他们在那里披荆斩棘,开山造田,落地生根。相对当地原居民,他们被称为客家,后来也自称客家。
    客家人在长达千余年的磨练中形成了在语言、民情、风俗、精神特质等方面有显著特点的博大精深的客家文化。在长期的辗转迁徙中形成了吃苦耐劳、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勤奋好学、奋发向上的客家精神。这些就构成了客家文化的基本特点。客家文化也是在这个历史时期中不断渗入、融合到文学、音乐、舞蹈、雕刻、绘画等艺术之中,其中包括闽西客家山歌。
    山歌是客家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文艺形式之一,从各个侧面反映了客家人的生活。其内容贴近生活,语言生动,情真意切,神韵自然,有人称它是中国民歌最华彩的乐章。客家山歌是客家人民祖祖辈辈在长期劳动生活中集体创作的民间歌谣。客家人把勤劳、坚韧、热情,融入自己喜爱的山歌之中。客家文化精神哺育的客家山歌是中国民歌中最为深情、最为放达,也最为卓越的歌种。客家地区的地形地貌的基本特征是多山,而山歌之所以能产生并流行,最为重要的客观环境就是因为有“山”。
    闽西,地处武夷山脉南段,因其山峦起伏的地势、闭塞的交通环境以及特有的民俗文化,闽西山歌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特点,并形成了具有传统民俗风情的客家山歌体系。闽西山歌按音调特点可分三类:客家山歌、龙岩山歌、连城山歌。闽西客家山歌是指流传于旧属汀州府治的长汀、上杭、武平、永定、宁化、清流、归化(今明溪)等县和连城部分地区客家人聚居地的山歌[1]。
    二
    从大的方面说,民间音乐的种种类型,都综合体现出与具有共生性质的相关文化之间的“文化血缘”关系。正是这种与相关文化的同源构成,使得民间音乐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也可以说,文化构成了民间音乐的生态系统,成为将民间音乐包容于其中的不可分割的外部框架[2]。
    同理,客家山歌作为民间音乐的类型之一,也与客家文化密不可分。那么,闽西客家人的民俗文化又是怎样与当地的山歌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呢?笔者通过以下两点分析,并且以几首闽西客家山歌为例,通过分析其歌词、节奏、音阶、调式、曲式等方面的特点,从闽西客家山歌在闽西人民生活中的渗透等方面,对闽西客家山歌与客家精神的联系进行探究。
    首先,闽西客家山歌除具有一般南方山歌在唱词句式、曲式结构、节奏等方面的普遍特点外,在音乐上的突出特点,就是在旋律进行中突出强调羽、商两音。由于其具有这些简单、易于传唱的特点,使得闽西客家山歌琅琅上口,并广泛地运用、融入于闽西客家人的生活、生产劳动、爱情中,成为体现和传播闽西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儿时时常听见村里的长辈们茶余饭后、出门劳作时唱那没有伴奏但又动听的山歌。他们扛着锄头、牵着牛羊,在田间地头劳作,或在山野森林砍柴时都能够边劳作边唱歌。遇见谁家迎亲嫁女、子女上大学,都会用山歌表达愉快喜悦之情。客家妇女不仅在做针线活时唱山歌,而且在下橱时也唱山歌。从上述民间音乐与民俗之间的关系可知,山歌已经融入到闽西客家的民俗中,成为了闽西客家人民生活、生产、爱情里不可或缺的部分。如:
    1.《黄连树上结苦瓜》
    从音程关系上看,这也是一首四度、五度相结合的五声徵调式山歌。节拍为2/4,3/4。节奏也相对灵活。但根据歌词内容所显示的信息来看,这首山歌的节奏较《山歌会唱大家来》应该相对舒缓。《黄连树上结苦瓜》是不断变化重复四句乐段。第一句为主题乐句,而第二、三、四句是根据主题乐句作变化发展,其结构图是:a+a 1+a 2+a 3(4+3+3+2)。类似这种结构的山歌,在闽西地区比较容易找到,其他地区较少[3]。
    歌词如下:黄连树上结苦瓜(哎哎哎),世上最苦穷人家(啊)(哦)。汗水洗身泪洗面(咯)(哎),穷人长年受熬煎(哦)。
    用平缓的四度、五度音程关系,音调中突出re、mi、la这三个音。简单明朗的旋律线条,琅琅上口。因此,闽西客家人用这样明了的客家山歌来表达、倾诉自己的生活。虽然歌词中向我们传达的是关于“艰苦”的信息,勤劳勇敢的客家人民却是乐观的,他们用歌声来排解生活的压力。但同时也可以看出,客家人以坚忍卓绝的精神和斗志开拓着自我的生存环境,从而造就了别具一格的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
    2.《留朵梅花等郎开》
    这首歌从音程角度,也是四度、五度叠置。音调突出的是do、sol,羽调式。节拍为2/4,3/4。节奏舒缓,表情专注。从曲式结构看,这是一首复合乐段曲式的歌曲,其结构图是:a+b+a1+b1。第三、四句是变化的重复了一、二句,并在第二乐句有半终止。
    歌词:檀香烧尽变成灰(噢),一心等郎郎唔来(噢)(崖自),手扶栏杆督目睡哩,梦中见郎心花开(噢)。
    高山顶上一头梅(噢),手攀梅花等郎来(噢)(崖自),十朵梅花开九朵哩,留朵梅花等郎开(噢)。
    这首是闽西客家情歌,客家山歌的一种。客家人的爱情也用山歌来表达。含蓄的传情达意是客家人对待爱情的特点。这首歌曲与大部分客家情歌一样为七言体,隔句押韵,表达了青年们对爱情的追求、对幸福的憧憬。在过去的客家民间,唱情歌是年轻人的必修课。白天走在山上或傍晚坐在各家门前,都可以对上那么一段。情歌似乎已经成为客家文化的一部分,超出了它作为传达爱情媒介的本体作用。客家人结婚前或结婚后都会坚持对客家情歌的热情。
    其次,用方言演唱山歌,正体现出了文化与音乐紧密结合的特点。闽西人在语言方面用的是客家方言。客家方言也是客家文化的特点之一。闽西客家人虽是客家,却也在长期的演变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语言体系。客家人用语言仍然述说不尽自己生活中的点滴,于是寄情于歌唱。客家方言演唱的客家山歌用艺术的形式,传承着客家文化中客家方言这一文化的精髓。
    唱山歌是闽西客家人重要生活方式之一,过去闽西客家人特别喜爱用客家方言以歌会友。如现代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所说:客家人无论“白天相遇于山野,黄昏围坐于村落”,都必定要“两人对唱,或多人对唱,歌声大作,调戏杂兴”。客家人出门即山歌不断,或在居家生活中用歌抒发情怀;或在劳动生产中以歌排解疲乏;或在月色美景前借歌传情达意。正是因为人们爱唱、会唱,并且以歌作为交流的方式之一,因此,用山歌体现并传播闽西客家文化就显得理所当然。
    如:《山歌会唱大家来》
    这是一首四度、五度相结合的五声徵调式山歌。音调以徵音为主,音调中突出运用re、mi、la这三个音,正符合了闽西地区山歌中,旋律强调四度、五度关系的特点。由于它是3/4、2/4的节拍,因此节奏丰富灵活。在曲式结构方面,是明显的起承转合的简单的四句体。
    歌词如下:山歌会唱大(啊)家(格)来,高山顶上(那)搭(呀)歌台,唱得鸡(啊)毛沉(啊)落(格)海(咧咧咯),唱得(格)大(啊)家心花开(哎咧咯)。
    歌词里有许多衬词,这是闽西方言的显著特征之一。闽西客家山歌里多有这样的衬词,并且是用当地方言加以演唱。更显现出客家文化的味道。
    三
    从笔者上面所举三首歌曲中,可以看出,闽西山歌通过对客家人民思想的渗透,融入到客家人的生活中,进而成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并对客家文化进行传播和传承。
    音乐和文化永远是不能分割的整体。音乐通过文化得以体现出其价值,而文化在音乐中得到升华。客家先民原居中原的黄河流域,在客家山歌成型前,其起源地的文化必然对其产生一定影响,而客家山歌中的中原文化印记正是客家山歌形成的基础,是中原文化在客家山歌中长期积淀的结果,充分表现了客家山歌文化的渊源。
    客家山歌与客家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没有闽西客家山歌,闽西的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就没有办法得到传播和传承,而如果没有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做为基垫,闽西客家山歌就失去了作为客家人古老精神依托的作用。
    注释:
    [1]参见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2]吴凡.民间音乐.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参考文献:
    (1)温萍编.客家文化概论.上海: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