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中国动画 中国风格 中国文化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欧阳逸冰 参加讨论

    ●我们钦佩前辈动画人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此——以他们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表达了蕴涵深邃的中国文化精神:尚和
    ●创作和制作现代生活题材的动画作品必须表现现代人的精神面貌、现代人的困惑、现代人的追求、现代人所渴求的现代文明
    ●当中国动画的中国风格所体现出来的中国文化与世界共同关心的问题产生共鸣的时候,中国动画通向世界的大道就会呈现在我们面前
    回想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一部《乌鸦为什么是黑的》在东欧获奖之后,中国动画家们反而感到深深的郁闷,因为人们误认为这部动画片是非中国制造的。经过了五六年的卧薪尝胆,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中国动画获得了崇高的荣誉——被称为世界动画的“中国学派”。其代表作就是《大闹天宫》。中国动画的优秀之作再次昭示了艺术的规律——个性是艺术的生命。
    当下,中国动画的产量与日俱增,却还不能称是动画强国。我们引以自豪的中国学派的荣誉,如何才能继续下去?于是,有志气的中国动画人都在深深思索:究竟什么是“中国风格”?布丰说“风格即是人”。也就是说,风格显示了人的本质。那么,中国动画的中国风格显示什么样的本质呢?其本质只能是中国文化。也就是说,要想建立中国动画的中国风格就必须认真地研究中国文化的特质是什么。
    中国动画的经典作品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独创性
    由于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地理单元,所以中国文化的起源具有独创性。凡是表现了中国文化独创性的中国动画作品无不放射着中国文化的光芒。例如,中国动画学派的开山之作《骄傲的将军》,凝聚着中国诗歌、绘画、音乐的丰厚底蕴——其题材取自中国成语“临阵磨枪”;其造型是从中国京剧的脸谱中脱化出来的;其音乐是京剧的打击乐和琵琶名曲《十面埋伏》。而其中的画面所创造的意境,例如,当“将军”高高举起铜鼎,进而将铜鼎掷向空中的时候,这幅画面就融入了《史记》中描绘项羽的气势:“力拔山兮气盖世”;当“将军”骄傲了,整日花天酒地的时候,画面又融入了陆游《关山月》的词句:“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当“将军”沦为阶下囚的时候,这幅画面又融入了李煜的词《浪淘沙》:“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虽然这部动画片写的是一位将军,但是其内容却融入了自商纣王、周幽王以来所有贪欢误国的末代人君的悲惨结局。
    而《乌鸦为什么是黑的》之所以被人们误认为是“非中国制造”,就是因为缺失了中国动画的文化基础。香港动漫研究所撰文说了一句非常精辟的话:“说到底,所谓现今中国动漫画欠缺自身风格,其实,只是中国人对自身文化身份认知及认同不足的表现。”只有认识并把握了中国文化的独创性,才能探索到中国风格在哪里。
    中国动画的经典作品表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崇尚和谐
    《中国文化通史》告诉我们,最能从整体上表现中国文化神韵的核心精神,就是尚和,崇尚和谐。先秦的《周易》孕育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宇宙观决定了人生观,中国人追求的是“与日月同辉”、“和天地共存”。在审美观上,中国人崇尚的是“和为美”。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中国动画的经典作品正是这样崇尚和谐的。
    1963年问世的《牧笛》和1988年问世的《山水情》,虽然相隔了25年,却是一脉相承的。《牧笛》借用了李可染先生国画名作中的牧童与水牛,展示了一段如梦如诗的画境,描述了牧童从感受大自然到梦幻大自然,再到走入大自然的心理情感过程。而《山水情》则表现的是一位年迈的琴师与亲授弟子之间的山水情怀。美妙悠扬的琴声不仅是来自山水的天籁之音,还是寄情于山水的肺腑之声。当琴师与弟子乘船游荡于平滑如镜的湖面,或投身于激流飞溅的瀑布时,他们与大自然就融合为一体了。这两部作品最令人感动的就是它们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尚和精神,物我合一,天人合一。产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另外两部作品《鹿铃》与《三个和尚》,同样是体现和谐精神的。前者,女孩儿将自己的小铃铛挂在小鹿脖子上,山间久久回荡着鹿铃的清脆声音,女孩儿的善良之心与单纯的小鹿融为一体。后者,原本不和谐的三个和尚,在一场大火之后顿悟了,该挑水的挑水,该抬水的抬水,才是生活原有本意,即归于和谐。
    我们钦佩前辈动画人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此——以他们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表达了蕴涵深邃的中国文化精神:尚和。
    中国动画的经典作品体现了中国文化是以伦理为本位的
    中国文化的又一个特质,以伦理为本。孟子说,“人皆可为尧舜”,王阳明说,“满街皆是圣人”就是这样的向往。中国人看《三国演义》最关注、最欣赏的是关云长,因为他是崇高道德——“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化身。失去对伦理道德的守望就是失去艺术的良心。堪称中国动画经典作品的《哪吒闹海》,就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以伦理为本的特质。哪吒结怨于东海龙王的根源是,夜叉不仅吞噬了哪吒的小伙伴,而且龙王家族经常以暴雨水患威胁百姓,要百姓定期交出童男童女。哪吒与龙王争斗实际上体现了中国文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道德理想。哪吒在龙王逼迫之下,为解救父亲,为解救百姓而自刎献身,就是这种道德的最高体现。而太乙真人用荷花、荷叶、嫩藕还身于哪吒,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哪吒闹海》证明了体现中国文化伦理本位的特质才能显示中国风格。不能把因为脱离生活、空喊主题、没有艺术功力而失败的作品归咎于宣扬了伦理道德,那纯属偏见。
    中国文化特质还有内驱力、包容性、慎终追远等等。对于中国动画的中国风格是植根于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中,我以为,上述三个特质是最为重要的。
    一个认识并把握了中国文化特质的人,无论写什么题材的作品,必然处处渗透出中国文化的精髓。决定一部动画作品成败的关键在于人,人的素质,人的学养,人的艺术功力。某动画制作单位,在创作一部神话故事题材的作品时,请来了历史学家当顾问,挖空心思地去将神话与历史对接。结果,折腾了两年,仍不知所云,找不到创作的方向。后来,有人一语道破:你们创作的是神话故事,不是历史故事,干嘛要处处考究历史上如何如何?这一下就把大家解脱了,创作顺利进行。若干年后,又一次轮回,某些人再次把传说当成了历史,责问明朝朱棣在建设北京城的时候,总营造师刘伯温和姚广孝参照了哪吒的八臂体形规划了北京城,历史上绝对没有这回事呀!殊不知,传说是文学,历史是科学,这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中国文化特质里面有一个“为生民立命”的伦理命题,处于战乱与动荡的清末民初的京城百姓把北京说成是“八臂哪吒城”是为了求得太平,幻想哪吒三太子为自己安身立命啊。
    婴儿是喝母乳长大的,中国文化是中国所有从事艺术创作,包括从事动画创作的人的“母乳”。有了这个“母乳”,我们才能在每一个微细血管里流淌着中国文化的血液,以中国人的情感及情感表达方式去表现生活。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中国动画,人物必穿大襟袄,头束抓髻,必须使用水墨画技法才是中国风格?当然不是。文化是动态的,在不断地发展;文明是静态的,却有鲜明的时代性。中国文化的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绝不是单一的。创作和制作现代生活题材的动画作品必须表现现代人的精神面貌、现代人的困惑、现代人的追求、现代人所渴求的现代文明。一部现代童话的动画作品至今还令人记忆犹新,那就是《没头脑和不高兴》。任溶溶的童话原著发表于1959年,张松林导演的同名动画作品问世于1962年。当时,中国正在开始走出饥饿的年代,还来不及批判儿童文学中的“儿童中心论”。所以,这部动画作品还没有受到“突出政治”的干扰,表现了创作者宽松平静的心态。正是这样的心态,使这部作品显示了中国文化的时代特征。自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以来,“工业化”、“机械化”、“工程师”等这些名词备受社会欢迎。同时,解放后,演员告别了“戏子”的蔑称,被尊称为艺术家。所以剧中的没头脑和不高兴这两个孩子所选择的理想是工程师和演员。这是时代思潮的印痕。对于两个有“毛病”的孩子,创作者没有运用当时流行的说教,而是顺着孩子们的思路,用魔幻手法立即实现他们的理想,同时,也就扩大了他们的缺点所造成的后果——严重而不恐怖,荒唐而又滑稽,让孩子们在笑声中感悟自身的毛病。不难看出,在该片的背后充满了创作者对孩子们的爱与期望。这种仁慈,皆源于孔子的“仁者爱人”的伟大思想。这就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渗透。
    中国风格与国际性的兼备就是中国文化与人类进步文化的遇合
    一位到北京担任访问学者的日本人在《瞭望东方周刊》杂志上撰文说,1960年以后,整个日本社会相对早地“开始关注过度的科技信仰、自然破坏与污染、传统社会规范的减弱以及高度复杂化社会里的人性变化等人类共同面临的课题……因此,日本动漫作品在全世界受到广泛欢迎的原因其实是:它们与所有人类共同关心的课题产生了共鸣。”宫崎骏的《龙猫》和《千与千寻》就是写出了“高度复杂化社会里的人性变化”,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中国动画艺术家们在《大闹天宫》中塑造的孙悟空为什么会得到世界各国的专家与观众喜爱?就其品格而言,孙悟空十分单纯,他和他的“孩儿们”的理想就是过上快乐、自在的生活,从来没有攻城略地、征服他人的野心。但是他却大闹了天宫,原因皆在于天宫的制度与世态不让他快乐,不让他得到应有的尊重。他不假思索的报复行为,正体现了孟子的“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民本思想。在外国人的眼里,孙悟空是率性而为的,打破了束缚个性发展的清规戒律,正是自由平等的精神。这就是中国文化与人类进步文化的遇合。
    当中国动画的中国风格所体现出来的中国文化与世界共同关心的问题产生共鸣的时候,中国动画通向世界的大道就会呈现在我们面前了!
    时下,我们非常关注中国动画的新技术应用、关注动画产业的经营、关注动画产品的开发,但却少有人关注中国动画人才队伍的培养,特别是创意队伍的中国文化修养。没有中国文化的修养,怎么会有中国风格?没有中国风格,中国动画怎么会有灿烂的明天?让我们重新做一次“婴儿”吧,把中国文化这杯神奇的“母乳”喝下去,中国动画成为巨人是指日可待的。
    原载:《文艺报》2010年07月26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