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是客家民歌中最早出现的一种形式,是古代人民劳动生活的真实记录。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人类是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我们的祖先从不会说话,到能发出一些简单的声音,扛木头觉得吃力时本能地发出一些有规律的“哼哧哼哧”声,这是一种无意的本能创作。后来,他们知道用某种记号把“哼哧哼哧”的高低长短记录下来就是原始的音乐,用某种符号把“哼哧哼哧”记录下来就是早期的文字,人类从此就有了有意识有思想的艺术创作、文字发明和文学创作。兴国山歌最早也是在人们集体劳作时随口哼唱出来的歌曲,是中国民歌中最为浓情、最为放达,也最为卓越的歌种。它继承了《诗经》三百篇的风格,具有鲜明的主题和地方特色,富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 一、兴国山歌的起源 兴国山歌,产生于江西南部山区兴国县,是山区客家族人经常吟唱的歌曲,也是赣南客家山歌中历史最悠久的山歌,故有“唐时起,宋时兴,唐宋流传到如今”的说法。 客家人由于所处环境的关系,终日劳作于田野山岭之间,并且男女俱出,没有“男主外,女主内”的严格差别。客家人爱唱山歌,他们善于用歌的方式来抒发感情。赣南的兴国山歌根植于客家文化的深厚土壤中,反映了客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饱含着丰厚的客家文化信息,最富有文化内涵,它既保留了中原的音韵,又颇具浓郁的赣南客家情趣。兴国山歌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传唱甚广,经久不衰,在兴国城乡村镇,处处闻听歌声,人人都是歌手,所以兴国素有“山歌之乡”美称。 二、兴国山歌的艺术特点 (一)曲调特点 兴国山歌有歌头、歌腹和歌尾等完整的结构形式。 山歌开头时,都要先唱一句“哎呀嘞——”作为开头语,声调可依照情景而异,或慷慨激昂,或委婉深沉。其实“哎呀嘞”一句本身并没有特别的意义,只是让山歌的开头有一种强烈的音乐旋律感,形成唱歌听歌的气氛。从声乐角度来说,“哎呀嘞”有扯开喉咙喊嗓子的意思,也是歌者为歌唱前的气息做准备。末尾一句“哎呀,心肝哥”或“哎呀,心肝妹”(新社会以后改称“同志哥”和“同志妹”),具有强烈的挑逗性,撩人心弦。其实这都是衬词,以此来拉近听歌人和唱歌人的情感距离,增添亲切感。叙事山歌中,由于篇幅较长,往往采用二人对唱或三人联唱(俗称三打铁)的形式进行演唱。歌手用小锣一面,在每次跌板(拖腔)之后,击小锣片刻,便于歌手喘息歇气,也为歌手酝酿腹稿提供片刻思索时间,同时起一种“过门”转调的作用。 (二)歌词特点 兴国山歌是客家人触景生情、临时编撰、随口哼唱的口头文学,有美妙的比喻、深奥的哲理,使人听了感佩不已。兴国山歌是用客家纯朴、通俗的当地语言来歌唱的,它洋溢着乡土的芳香,歌者能根据内容的需要,运用比喻、夸张、反衬、渲染、谐音、重叠等手法来组织歌词,在表现形式上,有对花、猜花、锁歌、盘歌、赞歌、捡脚跟、丢关音、绣褡裢、藤缠树、树缠藤等等,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运用自如、灵活多变。 三、客家“兴国山歌”继承和发扬的新思路 (一)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把优秀的兴国山歌编写进“校本教材” 现行统编教材教学大纲的要求虽说编写得较系统、较完整。但由于各民族的审美习惯、风情习俗、地域差别均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把优秀的兴国山歌编写进“校本教材”中来补充或取代部分统编教材。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其独有的功能,让优秀的民歌走进学校的音乐教学课堂。应该说这是一项光荣的、神圣的教育使命。 (二)客家“兴国山歌”渗透到欣赏教学、视唱教学、声乐教学中的价值 1.把优秀的传统兴国山歌和红色山歌渗透到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欣赏教学中,让学生了解赣南的兴国山歌从远古的伐木歌发展到从内容到形式都面口一新的“红色山歌”,再发展到解放后的“新山歌”,这些山歌都是赣南劳动人民走过的艰难曲折道路的真实写照,是赣南人民社会发展的生动反映,也是社会主义文艺宝库中的一批珍品。通过教师的讲述和学生的视听,使学生感知到民族精神和民族民间音乐在内容上的丰富多彩,在形象上的鲜明生动,同时可获得系统的民间音乐常识。 2.把优秀的传统兴国山歌和红色山歌渗透到视唱练耳教学中,在基础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中,选用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进行视唱练耳教学,以增强学生对民歌的认识和感受。通过教师的讲课和学生的视唱,使学生认识兴国山歌的艺术价值、曲调色彩和山歌的特点。 3.把优秀的传统兴国山歌和红色山歌渗透到声乐教学中,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演唱民歌、熟悉民间音乐语言、掌握民间音乐知识的主要途径。通过声乐教学,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掌握各种民歌的风格、韵味、唱法,培养学生热爱民间音乐的思想感情。 总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人才,而人才首先要热爱自己的国家、民族,并具有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影响年轻人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据着重要地位。”红色山歌具有深远的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意义,因此,我们应该很好地开发和利用红色山歌的教育价值,它将对学生的思想品质和人格修养教育以及对客家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原载:《江西教育》2008年第Z4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