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谁发明了“八臂哪吒城传说”?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施爱东 参加讨论

    一
    1957年之后陆续出版的《北京的传说》《北京风物传说》《北京风物传说故事选》《中国名胜传说揽萃》等书都收录了一则“八臂吒城的传说”,这个传说有很多异文,但主要情节大同小异。哪
    明朝永乐帝朱棣想在幽州地界建一座京城,就派工部大臣去办这件事。大臣奏曰:“苦海幽州原是孽龙的地盘,这孽龙十分厉害。请先让军师们把孽龙制住,才能建城。”于是永乐帝就问军师们:“你们谁能去给我建京城?”大军师刘伯温自报奋勇说:“我去吧。”二军师姚广孝不甘落后也要去。永乐帝很高兴,就派他二人去修建北京城。
    刘伯温、姚广孝二人领了圣旨后,来到幽州考察地形,琢磨着怎么建才能阻止孽龙捣乱。刘、姚二人都想争头功,于是刘说:“姚二军师,咱们这样吧,你住西面,我住东面,各自都想个建城的办法,十天后我俩碰头,各自拿出所画的规划图来,看咱俩的想法是不是一样?”姚说:“好吧”。于是俩人分别住下,每天各自出去察看地形。可奇怪的是俩人每天耳朵里都听见一个小孩子的话音:“照我说的画,不就成了吗!”他们所到之处,都见一个穿红袄的小孩子在眼前。到第五天,俩人又都见到小孩儿,但穿着却换了件荷叶边的披肩,肩膀两边镶着红绸子边儿,风一吹,披风还卷起一个角。这下,俩人心中都明白了:这是八臂哪吒呀。
    刘伯温心想:八臂哪吒叫我画的图,一定是降服孽龙的城图!而姚广孝也是这么想的,但俩人谁也没说出来。到第十天,俩人一碰面,各自拿出所画的图,竟一模一样,而且都在城墙西北向缺了一个角,因为哪吒的披风那时候正好被风吹起,卷起一角。大家画的都是“八臂哪吒城”,俩人哈哈大笑,拿着图纸向永乐帝报告。
    永乐帝下令照此建城,正阳门是哪吒的头,瓮城东西两门是哪吒的耳朵,门里的两眼井是哪吒的眼睛,崇文门、东便门、朝阳门、东直门是哪吒的左四臂,宣武门、西便门、阜成门、西直门是哪吒的右四臂,北边的安定门、德胜门是哪吒的两只脚,皇城的正门天安门是哪吒的五脏口,从天安门到正阳门中间的平道是哪吒的食道,胡同是哪吒的大小肋骨,被风吹起的那个角,就在积水潭。[1]
    这则貌似荒诞的传说是如何兴起的?传说兴起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是什么?著名历史学家陈学霖,早在1965年就对这个故事产生了兴趣,到1994年写成《刘伯温与哪吒城——北京建城的传说》[2],其间经历了近30年的资料搜集与写作。
    陈学霖的研究方法非常简单,就是尽一切可能,将该传说中的各知识点如北京的建城历史、刘伯温和姚广孝的身世与传说、元明之间的哪吒信仰等,进行分头梳理,最后百川归一,把这些知识解释为传说产生的历史基础,接着讨论传说所体现的“大传统”与“小传统”,也即精英文化与民俗文化的交融。
    把北京比喻为“哪吒城”,大概在元末已有流播,元末明初杨维桢在“大明铙歌鼓吹曲十三篇”中直称幽蓟为哪吒城:“嗟政不纲可奈何?自底灭亡可奈何?国运倾,六师驻,那吒城。”(《铁崖古乐府补》)诗人张昱在“辇下曲”中也说:“大都周遭十一门,草苫土筑那吒城。”明代诗人杨子器《世祖》诗云:“那吒城内起楼台,万朵宫花次第开。”长谷真逸的《农田余话》说得更明白:“燕城,系刘太保定制,凡十一门,作那吒三头六臂两足。”上面幽蓟、大都、燕城,说的都是北京,四位作者中的三位都未曾在北京任职或长居。奇怪的是,这一说法只在元末明初闪现一时,再往后,就难觅踪影了。
    无论是“八臂哪吒”还是“三头六臂哪吒”,为的都是凑“京师十一门”的数。传统的城门设置,都是东与西、南与北对称的,至元太保刘秉忠领衔营建大都城的时候,别出心裁地在南城正中特设一座供銮驾出入的丽正门(即今正阳门),于是,形成了北京城“南三北二东西各三”的城门格局。口头传统素来好做附会玄想,将这一城门格局说成“三头六臂”是非常自然的事。
    “三头六臂”本是释家用来比喻佛的神通广大、本领出众,并不用来专指某一神佛。从现存文献上看,宋以前的哪吒故事极少,更未有把哪吒说成“三头六臂”的,到了宋代,这一说法突然在佛教禅宗流传开来,如《景德传灯录》:“三头六臂擎天地,愤怒那吒扑帝钟。”《碧严录》:“忽若忿怒那吒,现三头六臂。”《五灯会元》更是反复出现三头六臂(或三头八臂)的哪吒形象。“八臂哪吒”的说法也是宋代开始流传,如《五灯会元》:“赤脚波斯入大唐,八臂那吒行正令。”释道宁偈:“几回抛向众人前,八臂那吒提不起。”可见,把哪吒定型为“三头六臂”或“八臂”,是宋代佛教禅宗的独特发明,元以后才为道教和民间信仰所采信。
    值得注意的是,刘秉忠在归附忽必烈之前,曾出家为僧,受到北方禅宗临济宗领袖海云的赏识,并由海云荐入忽必烈帐下。刘秉忠博学多能,但喜欢借助天文地理故弄玄虚也是很出名的,所以说,不排除刘秉忠规划大都城的时候,头脑中已经形成“三头六臂哪吒城”的思路,并有意制造了一些神学舆论。这是古代政治家常用的手法。如果是这样,元末明初把大都说成“哪吒城”就未必出于民间传说,很可能是刘秉忠团队的有意宣传。
    这也就很容易解释,为什么从元到清末的600年间,只传了“哪吒城”这么一个名字,却没有任何故事情节。
    二
    当“哪吒城”一说再次涌现于文人笔端的时候,已经是民国时期了。据陈学霖考证,最早是英国人Werner于1924年记录了第一个完整的《北京城建造的传说》,但是这个传说非常简单:有一名刘伯温的道士,在燕王出戍幽州时,给了燕王一个锦囊,其中画着一幅“哪吒城”的蓝图,燕王来到幽州,一看是片荒芜之地,于是打开锦囊,照着图纸建成了北京城。这只是个简单的“锦囊故事”,显然还很不成熟,也不够传神热闹。同期另外几个外国人记载的建城传说中,北京城与哪吒形体的对照都说得非常详细,但情节却极简单,可见此时的建城传说还在初级阶段。
    瑞典学者喜仁龙也在1924年出版了一本《北京的城墙和城门》,其中专门提及北京城的格局,他是这么说的:“对于北京的平面布局、四个城区和各个城门,中国人都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他们声称,把城市规划为正方形并按东、西、南、北确定方位,并不仅是由于实际的需要。这种安排是以天宇中各星宿的位置为依据的,因为不服从天道,就无法建成一座坚固的城市。……全城和皇宫的正面都朝南,即‘朝着太阳’——整个宇宙的统治者。在被认为最缺乏阳光的地方,即西北角处,截开一大片方块地。”关键是最后一句,喜仁龙记录了他所听说的皇城西北角不规划空地的解释,乃因北方为阴地之故,完全不同于我们现在所知的“哪吒的披风卷起一个角”的说法。对于喜仁龙来说,无论是阴地说还是哪吒披风说,“其含义对于我们这些西方人似乎太含混、太暧昧了”[3],作为城墙文化的忠实记录者,他没有理由单取此暧昧说而舍彼暧昧说。
    喜仁龙很可能根本就没有听过“哪吒城”的传说,他所记录的“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的象征意义显然是更流行的说法。元代黄文仲《大都赋》称:“辟十一门,四达幢幢。盖体元而立象,允合乎五、六天地之中。”(《宛署杂记》)意思是说,北京十一门的设计乃是天五地六相合之意。南面城门为三,取象阳数,北面城门为二,取象阴数,为象天法地之数,这是常识。
    “八臂哪吒城传说”在民国时期还只是一股潜流,尚未成为口头传统中的共同知识。民国时期的各种文献浩如烟海,却找不到这一传说的任何蛛丝马迹。1936年的《宇宙风》杂志曾经专门开设过一个“北平特辑”的专栏,约请了许多人来写北平的方方面面,当然也包括“北平传说”之类,我们从中找不到任何该传说的影子。此外,民国时期出版的各种北京风俗类书如《北平风俗类征》等,也没有与该传说相关的任何记录。
    三
    成熟的《八臂哪吒城》最早见载于金受申《北京的传说》(通俗文艺出版社,1957),而且独此一家。1980年代以后,其他文人搜集到的各种异文,与金说大同小异,就连史无前例的“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普查”,也没发现更多有价值的异文,这是很反常的。
    金受申(1906-1968),著名的北京戏曲史家,生前是北京市文联戏曲研究所编辑,长期收集各种曲艺唱本,对北京城的各种曲艺表演、风俗事物、趣闻轶事,几乎有闻必录,是近现代著名的“北京通”。了解了金受申的身份,我们就应该想到,金受申所记录的传说,也许本于职业艺人说唱的“故事新编”,而不是本于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刘锡诚就曾特别指出:“金受申这个传说文本,是他于20世纪50年代编写的传说文本(《北京的传说》第一集,北京:通俗文艺出版社1957年)的缩写本,而不是从北京市民的口中搜集采录来的。”[4]
    陈学霖搜集到的各种哪吒城传说,大多没有记录讲述者的身份,只有张伯利整理的《刘伯温建北京城》在文末做了这样的说明:“讲述者:蟠桃宫庙会老艺人。记录时间:1961年4月(农历三月初三)。”[5]
    我们再看金受申的《八臂哪吒城》,最后一句说:“刘伯温这么一修造北京城不要紧,没想到惹得孽龙烦恼起来,这才又引起‘高亮赶水’一大串故事来。”[6]
    《高亮赶水》讲的是刘伯温建城之后,龙王把城里的水全装走了,刘伯温派高亮追赶龙王,扎破水篓,追回水源的故事。《高亮赶水》的来历比较清楚,这一故事最早出自天桥艺人的撂地演出,是为数不多的流传至今的鼓曲唱段。著名的铁片乐亭大鼓艺人王佩臣(1901-1964)早年就在天桥学艺,她的拿手“蔓子活”中,就有《高亮赶水》。1959年,宝文堂书店还出过一本36页的京剧剧本《高亮赶水》。尽管曲艺形式不一,但各种《高亮赶水》的情节均大同小异。在金受申《北京的传说》中,《高亮赶水》与《八臂哪吒城》《北新桥》是前后相续唇齿相依的上下回故事。因此,我们基本可以推断金受申的《八臂哪吒城》也是出自天桥说唱艺人的创造。
    我们还可以找出一些间接证据,说明天桥艺人在“八臂哪吒城”传说的推广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们翻检北京说唱文本,发现许多老一辈相声艺人常常会在他们的贯口中带出“八臂哪吒城”一说。比如,有些相声艺人只要一说到有什么热闹事情,常常来上这么一段:“不到一个时辰,就惊动了整个北京城,什么四门三桥五牌楼、八臂哪吒城的人都来看热闹,也不管是什么五行八作、土农工商、回汉两教、诸子墨家、三百六十行、街市上走的人,做官的、为宦的、背弓的、挎箭的、推车的、挑担的,卖煤的、卖炭的、卖米的、卖面的、卖葱的、卖蒜的、卖烧饼油条的、卖茶叶鸡蛋的,大伙儿都围过来了。”[7]民俗学家岳永逸也说,在他访问过的天桥艺人中,许多人都说早期天桥演出曲目中曾有过《八臂哪吒城》。事实上直至现在,有些艺人还能表演《八臂哪吒城的由来》的相声或评书[8]。
    我们知道,民国年间的天桥艺人多数靠耍嘴皮子吃饭,撂地吆喝的演出方式决定了他们必须说唱些新鲜热辣的故事,吸引听众驻足,但是,当他们说唱同一故事时,又必须遵从师承尊重权威,不能在情节上抵牾前辈,否则就可能导致同行之间自相矛盾,引发行业倾轧,因此,天桥艺人的故事底本,对外要展示故事新鲜、原创的一面,对内则往往要求人物和情节的大致稳定,不断强化故事的权威性。对于天桥艺人来说,垄断了演出的内容和形式,也就等于垄断了市场,而当故事变得广为人知的时候,艺人们就得及时放弃旧故事,启用新故事,如此不断刷新。天桥艺人基本上都是文盲,他们不会用文字记录自己的作品,当我们几十年后再去追寻那些旧故事的来龙去脉时,往往无从措手。
    四
    陈学霖认为,在清末这一敏感时期,刘伯温取代刘秉忠成为“哪吒城”的规划者,是与“反清复明”的秘密社会假托附会有关系的。“由于刘伯温为明朝开国功臣,富于奇谋妙策,民间传说纷纭,寖而为秘密社利用”。比如,民间传抄的天地会文献中,刘伯温就被崇祀为襄助排满的民族英雄;借名刘伯温的《烧饼歌》,不仅预测了清朝的覆亡和国运的更新,还被引用于邹容《革命军》的卷终,借重刘伯温的谶语,预言革命一定能成功。
    民间故事在传播变异的过程中,故事中的冷僻知识一定会被那些具有相似形态的“共同知识”所取代,这是口头传统的铁律。随着时间的推移,刘秉忠的功业和声名已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记忆,成为冷僻知识,与此相反,刘伯温的名字却不断地被各种势力所神化,不断升温为共同知识。由于二刘的形态极为相似,都是身居高位为帝王师,熟稔奇门异术,都刘姓,于是,此刘取代彼刘,就成了故事不断变异的必然结果。
    可是,姚广孝也算不上共同知识,他为什么在后来的建城传说中占据了一个牢固的位置呢?这并不符合民间故事的传承规律。另外,当代流传的各种北京建城传说,大多是“刘伯温姚广孝背对背画出了哪吒城”,异文之间差异极小,这也不符合民间故事的传播规律。
    此外,无论是从哪吒的传统形象,还是从北京城南三门的形态来看,“三头六臂说”都理应比“八臂说”更加强势,但在金受申以降的建城传说中,清一色唤作“八臂哪吒城”,几乎彻底淘汰了“三头六臂说”。这种反常的垄断式讲述,加上前面所提到的姚广孝这一冷僻知识的超常稳定、异文数量的严重不足、搜集者金受申的特殊身份等种种问题,一再提示我们,虽然“哪吒城”的说法始自元末,但是,现在通行的“八臂哪吒城传说”却很可能肇始于20世纪以来北京说唱艺人的商业创作。陈学霖将这一传说的发明时间定在清末民初,看来还是太早了一点,精确一点估计,传说的发明时间应该在1920年代之后。
    [1]“八臂哪吒城的传说”异文众多,但都大同小异、情节生动丰富,该文本由笔者综合诸家传说摘要而成。
    [2]陈学霖:《刘伯温与哪吒城——北京建城的传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该书繁体字版本于1996年由台北三民书局出版。
    [3]奥斯伍尔德•喜仁龙著,许永全译:《北京的城墙和城门》,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85年,第42页。
    [4]刘锡诚:《北京传说与京派文化》,《文化学刊》,2011年01期。
    [5]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北京分会编:《北京风物传说》,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3年,第7页。
    [6]金受申:《北京的传说》第1集,北京:通俗文艺出版社,1957年,第8页。
    [7]刘宝瑞单口相声:《斗法》,“PPS爱频道-综艺-经典相声荟萃”,http://v.pps.tv/play_34U7FE.html。
    [8]如张风和评书《八臂哪吒城》,56网,http://www.56.com/u63/v_NDE3MTU1MDg.html;土豆网,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h_Myk_PXGoU。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