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武侠片独闯水城的背后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周南焱 参加讨论

    第67届威尼斯电影节9月11日落下帷幕,各个奖项各有归属,威尼斯的利多岛恢复了往昔的宁静。在一向被认为是华语电影福地的威尼斯电影节上,华语片此次却空手而归。两部入围主竞赛单元的华语片《狄仁杰之通天帝国》(以下简称《狄仁杰》)、《夹边沟》均未获任何奖项,尽管如此,华语片在过去10天里却抢足了风头,著名导演吴宇森获终身成就奖,《狄仁杰》更被认为是近年参赛的最好看华语片。
    与往届颇不一样,今年电影节上出风头的3部国产电影均为武侠功夫片,而艺术片却销声匿迹。作为欧洲三大电影节之一,威尼斯素来偏重年轻导演的艺术片,但如今武侠片却唱起华语片的主角,其中多少也透露出国产电影的一个怪现状。那就是艺术片被彻底挤到了边缘地带,不仅影院里难寻,就连电影节上也难睹它们的身影。
    国际电影节重在褒奖艺术片,原因是商业片已经赚了票房,在获奖上不应再占便宜。内地艺术片普遍国内票房很低,也大多靠在电影节上出头,拿奖扬名并销售海外版权。但现在内地衡量影片,票房几乎成了唯一的标准,艺术性已沦为附属品,电影节奖项没有过去那么有吸引力,不如票房来得实惠。一些获奖的艺术片在国内迟迟不能露脸,如上半年获得柏林银熊奖的《团圆》至今未能公映。相比以前,如今导演参赛电影节的积极性已普遍降低。
    在内地电影市场,商业片强势垄断,艺术片逐渐坠至谷底。从事艺术片创作的导演,找投资有难度,电影拍出来进影院也有难度,于是乎都愿意拍商业片。比如贾樟柯、王小帅等人都开始拍商业片,有人甚至声称要与艺术片划清界限。因此,尽管内地电影年产量激增,但艺术片却在萎缩,还在拍艺术片的大多是年轻导演。于此情形下,终于出现威尼斯电影节上内地艺术片几乎失踪、武侠商业片集体登场的局面。
    内地商业类型片中,唯有武侠功夫片最早走出国门,容易得到海外电影节的认同。这类影片结合功夫、东方文化等中国元素,外国观众对之也感兴趣。参加电影节的武侠片也并非剑指奖项,主要还是进行海外宣传和销售,能获奖则是锦上添花。此次,《狄仁杰》、《剑雨》、《精武风云》都在威尼斯搞首映式,三部影片均于本月公映,也算各自提前造势。
    自从10年前《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之后,古装武打片也成为华语片能获国际认可的主打类型。遗憾的是,从艺术质量上来看,这些年拍摄的武侠片一部不如一部,再也没有拿过国际大奖。徐克的《狄仁杰》能参赛威尼斯,跟崇拜中国功夫片的评委会主席昆汀·塔伦蒂诺的力捧分不开。武侠片虽然是中国独特的类型片,但在重视艺术片的威尼斯电影节上,实际上算作好看的摆设,获奖的可能性很小。中国电影发展到今天,仍然只能靠武侠片去闯海外,在艺术上不能不说是一种倒退。
    不过,在众多国内外的电影节上,各国片商云集的根本目的,绝对不是来看哪部电影最终获奖,而是把电影节作为巨大的交流展示平台,来推广营销自己的影片,上海电影节、香港电影节如此,威尼斯电影节也是如此。而且威尼斯电影节的影响力之大、版权买卖及宣传造势的效用之强,非上海电影节和香港电影节所能比拟。国人向来看重三大国际电影节,任何华语影片能去走一圈,本身已具备了足够宣传炒作的噱头。所以获不获奖,真的不是判断华语电影得与失的标准。我觉得,本届去威尼斯电影节的华语影片都“得利”了,因为通过电影节上密集的曝光率,观众已经知道并且记住了他们的名字,这足够了。
    
    原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09月17日第11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