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梁羽生专访: 我是新派武侠小说的开风气者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newdu 参加讨论

    梁羽生,原名陈文统,1924年4月5日出生,原籍广西壮族自治区蒙山县。梁羽生出身世代书香门第,自幼熟读古文,好弄词章。
    抗日战争胜利后,梁羽生进广州岭南大学学习国际经济。毕业后在香港《大公报》作副刊编辑。1949年以后定居香港,现侨居澳大利亚悉尼。从1954年到1984年,梁羽生在武侠文坛上辛勤笔耕了30个春秋,共创作了35种武侠小说,总字数达1000余万言。
    事端:“吴陈比武”
    记者(以下简称“记”):梁先生,您小时候受的教育是很正统的,蛮奇怪,您到后来怎么会写武侠小说呢?
    梁羽生(以下简称“梁”):写武侠小说嘛,是个很偶然性的事情。那个时候是1954年。在1953年下半年的时候,在香港发生了一件事情,叫做“吴陈比武”。有两派,一派是太极派的掌门人,叫作吴公仪;一派是白鹤派的掌门人,叫陈克夫。他们两个人呢,你说你的武功天下第一,他说他的武功天下第一,两个人就争起来。谁武功好呢?打一场吧。这里面有问题了,香港是不准比武的,那怎么办呢?后来有人出来说了,到澳门去搭个擂台,真的比武。这件事从1953年起,一直议论纷纷,到了1954年1月17号,真的打了。你看,中间经过了差不多半年多。
    上世纪50年代初期的香港,在当时被称为“静态社会”。这场赛事一时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头等话题。比武事件引起的社会轰动,令一个人计上心头,他就是梁羽生所在的《新晚报》的总编辑罗孚。为了提高报纸的发行量,他力劝属下梁羽生撰写武侠小说。
    记:当时整个环境又怎么样呢?
    梁:武侠小说在中国已经没了,已经是禁区了啊。五十年代啊。我当时已经是社评委员了,写专栏文章,又写历史小品,写武侠小说好像有点大材小用了,我就说:这个,恐怕,我没有写过武侠,而且这个好像不太登大雅之堂吧?那位编辑先生很厉害,他说:是不是登大雅之堂,是不是能够创新局面,其实不在别人,完全在你自己。他后来还透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也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是说,廖承志当时正在香港,他说,哪有那么多清规戒律呀?另外一个说法呢,是这个编辑打电话到北京去问,因为当时是廖承志领导港澳的,廖承志一听,也是这样说:哪有这么多清规戒律呀!就那么的一骂。那为什么不登呢?我就出马了。
    谁知擂台比武远不如人们想象中的轰轰烈烈,交手不到3分钟,比武就以和局收场。
    梁:这场打仗3分钟不到就收了,但是结果呢?受不了啊,写了30年呐!他打3分钟,我写了30年。还是那两派,现在还在争,你讲你赢,我讲我赢。不过一般人讲都是讲太极派赢。这里面我稍微插一点后话。我的武侠小说在《大公报》上发表,那时《大公报》销路讲老实话不算很多,但是我的武侠小说销路很高的,没有多久,全泰国,跟着东南亚都在转载了。最后你猜到了哪里?到了台湾。他们当时是把梁羽生跟祖国大陆的拥共作家划等号的啊。所以我这个真是破冰之旅。
    一次逼上梁山的创作《龙虎斗京华》,无意中成就了梁羽生新派武侠小说鼻祖的地位。
    梁:当时以为这个反正是个政治任务嘛,想一个与众不同的故事,写下去,应付应付,交差就完了。谁知一路写,一路投入了,哎呀,不对呀,一路写下去,那需要的知识面真是很广的。武侠小说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就是可以跟现在的通识教育接上的,武侠小说需要的知识面是越广越好,起码在我这派是这样认为。所以一路写一路投入,结果变成我在海峡两岸,甚至在海外,都成了武侠小说的辩护师了。
    学经济的小子
    60多年前,当梁羽生走出桂林中学的大门时,仅仅还是一位热爱文学的青年,60多年后,当他再次回到母校,已是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谁会想到那个从蒙山县城里走出的孩子会有今天的成就?陈文统这个多年以来无人提及的本名,或许也只有这里从前的师生才会记得。
    1943年,梁羽生自桂林中学毕业,时逢战乱,无奈之下只得返回故里,直到抗日战争结束,才有机会考入大学继续深造。然而梁羽生考取岭南大学,选择的却是经济专业。
    记:大学里的这些教育对您写武侠小说有什么帮助吗?
    梁:恐怕帮助不大。不过经济里也有经济史,学到一点历史的东西。
    记:对您也有些帮助。
    梁:有一些,但是不多。我在大学的时候,有个老师对我有影响。说起来,这位老师是陈寅恪先生的弟子,叫做金应熙。可以说是中国史学界里面的一个悲剧人物。他是一个非常有学问的人,他呢,很喜欢武侠小说,他就老是跟我谈武侠小说。我在大学念经济系,可以选一科文科的东西,我就选了金应熙的《中国通史》。所以我对历史还是比较了解,可能也不见得输给历史系专业的人士。
    岭大4年,梁羽生虽然主修世界经济,但他的爱好和兴趣却始终在于钻研文史,是位名副其实的博雅之士。作为广西师范大学的名誉教授,梁羽生此行为师大同学做了一场题为“武侠小说与通识教育”的演讲。在演讲的过程中,梁老一时性起,现场表演只用数秒就能准确“开立方”的“神算”功夫。
    侠骨和毁损
    1949年,梁羽生经人介绍进入香港《大公报》出任编辑。那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大公报》立即发表正式声明:拥护新中国政府,从而使之成为香港著名的进步报纸之一。正是在《大公报》的这份工作经历,使梁羽生日后创作的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中国台湾地区以及海外遭到封杀。
    记:这点很奇怪,您为什么会选择《大公报》?因为那个时候,大家会觉得,这是张左派的报纸,就是说,不是一张主流报纸。
    梁:讲老实话,当时香港两头小,中间大。绝对反共、绝对拥共的人都是少数,主流是什么?非共。也不是拥共,也不是反共。
    记:我看过一些报道,说您就是不想去做官,不想跟政治有任何的关系,包括办公室政治。您为什么这样子选择?
    梁:很讨厌那些。像现在这样普普通通、平平凡凡就算了,不想太突出自己。
    记:为什么?
    梁:因为当时的官场,就算是办公室政治里面,你也一定要吹吹自己啦,笑自己啦,我看着不习惯。我宁可不做。做个社评委员,挂个虚号,无所谓,算了。
    记:写武侠小说,后来会不会给您坚持这样做人的方式也带来了一个空间?
    梁:后来真的有好大好处。文革期间,我等于是挂上了,所有的文章都不能写了,编辑工作也不能做了,但是我的武侠小说要停都不行。
    记:读者不答应。
    梁:反正不能停。也有影响。举例来讲,比方讲像韦小宝那样有七八个老婆,在我是不可能的。我的小说里面常常是一对男女谈恋爱,晚上两个人相对,谈话谈到天明,始终不羁一乱的。就这,也已经是走钢丝了。
    时下,由徐克导演,根据梁羽生小说《七剑下天山》改编的电影《七剑》作为威尼斯电影节的开幕影片,令中国的武侠之风再次见诸于海外。
    少年时期梁羽生曾经跟随武师学过3个月的功夫。仅凭这一点武功,他写下了1000万字的刀光剑影。他奉行“宁可无武,不可无侠”的道德观念,“文心侠骨,统揽孤怀”是他一生追求的风骨。
    梁:我送自己的一副对联,“侠骨文心,云霄一羽,孤怀统览,沧海平生。”开头两个字,侠骨,就是说,我始终坚持侠的方面重要。但是有武侠评论家告诉我,恐怕除了你老兄之外,没有第二个始终坚持“侠”。我不知道他讲得对不对。有人也骂我的侠了,尤其近十年来,他们说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啊,蛮好,但是有点最不好的是什么?老是讲为国家民族,什么使命感呀等等,哎呀,简直不知道现实啊。
    有人说梁羽生小说的缺憾在于“乏味”二字,究其原因,可能还是因为梁羽生始终保有一种“正统”的文人姿态。小说中的人物道德色彩浓烈,正邪分明,每一部都有明确的历史背景。
    50封笔亦不悔
    记:其实一本小说里面的主人公往往会反映作者怎么做人。把你的作品跟别人的一些人的作品比较,你会发现你的主人公可能相对要儒雅一些,或者说他道德规范要多一些,因为很多人说写小说吧,都是作家自己做不到,然后想象中我自己要做这样的人。
    梁:那要看作家本人的性格了,到底是补偿呢,是他做不到而希望能够做到呢,还是实际上他有这个观念。这里面有多种情况。
    记:那您的作品里面呢?
    梁:我会一半一半吧。
    记:谁反映了您自己做人的原则呢?
    梁:张丹枫。
    记:您觉得他其实跟您做人一样?
    梁:比较接近。金世遗那是另一方面了。我是张丹枫和金世遗的混合。
    自1954年开始写作至1984年封笔,30年间梁羽生共出书35部,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和金庸共同扛起了新派武侠小说的大旗,“金梁并称,一时瑜亮”。梁羽生评价自己是新派武侠小说的开风气者,而金庸却将之发扬光大。
    记:您写了30年武侠小说,为什么忽然会停下来呢?
    梁:老了嘛,真的。
    记:真的是因为年纪吗?
    梁:我是很相信科学的,尤其相信现代科学。近代心理学上谈论一个问题,说人啊,一到老年呢,记忆力衰退,创造力衰退。你不信请看,杨振宁35岁拿诺贝尔奖,李政道就更年轻了,31岁。一般世界发明家都是40岁以前作出一生主要成就的。所以我就发表舆论了,我说,过了50岁,不适宜写爱情小说,不适宜写武侠小说。这个说法我到现在还认为有道理。到了50岁,应该是到了一个点了,是吧?
    记:但是像您的一些同行,像金庸啊这些作家,他们会选择从政啊,或去做一些其他的事情啊。您为什么还是选择比较淡泊的一种生活?
    梁:这是每个人取向的问题,完全没有什么对错的。我觉得我比较适合做做学问,补读平生未读书啊。我太遗憾了,写武侠小说那个时候太忙,很多书没有读,很多东西想研究。快乐是两种嘛,那精神上的快乐是,钱也买不到,名利也买不到的东西。快乐是自己的感受嘛,如人饮水呀,冷暖自知。
    1987年梁羽生移居澳洲,安享晚年。
    记:按照现在的界定来说,您也是一个老年人了。
    梁:是。
    记:那如果您回过头来看自己的一生,您怎么总结自己?
    梁:没有大的后悔,小小的后悔是有的。
    记:觉得当初写这个武侠小说,您后悔吗?
    梁:没有后悔。
    记:没有后悔?
    梁:涉及人生道路,我没有后悔,这个是最重要的。我写武侠小说没有后悔,我做人没有对国家不住,没有对朋友不住。
    原载:《成都日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