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水浒传》中武打描写与中国古代武侠小说的发展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侯晓静 参加讨论

    一、对唐宋豪侠传奇中奇幻武功的继承
    唐以前的侠义文学中,侠客行侠依靠的是重诺守信、救人于厄的气节,而并非武力。随着侠义文学的发展,读者对行侠过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侠客们的武功也逐渐高超起来。唐代豪侠传奇的侠客作为幻设阶段的侠形象①,小说家对其武功描写也呈现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据统计,唐代成熟的武侠小说约有五十三篇,对于武功的描写往往以轻功、剑术为主,其中夹杂着道术、神力。此外有特殊功能的药物作为武功的补充开始被使用。
    《水浒传》也继承了唐代豪侠传奇中的这种奇幻武功。坐得第四把交椅的公孙胜,秉一柄“松纹古铜剑”,“学得一家道术,善能呼风唤雨,驾雾腾云”。公孙胜在全书中使用道术在全书中有十余次之多,是梁山好汉及和宋军克敌制胜、力挽狂澜的关键人物。《水浒传》中另外一个会使用道术的是神行太保戴宗。他“把两个甲马拴在两只腿上,作起‘神行法’来,一日能行五百里;四个甲马拴在腿上,便一日能行八百里。”这点类似于唐豪侠小说中的轻功,如红线可在一夜之间往返七百里;空空儿不到一更时刻便可行千里。此外,混世魔王樊瑞亦使用道术,能“呼风唤雨,用兵如神”。
    除使用道术之外,还有渲染梁山好汉神力的,如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并将自己的六十二的水磨禅杖,“一似捻草一般使起来”;又如武松将那三五百斤的石墩“轻轻地抱将起来,双手把石墩只一撤,扑地打下地里一尺来深”。
    虽然,在《水浒传》中,会使奇幻武功的或天生神力的不过寥寥数人,这类武功也不是《水浒传》所描写的主流,但仍能从中看到《水浒传》在武术技击的描写上一定程度地继承了唐豪侠传奇中的浪漫主义手法,在之后的武侠小说中,道术及奇幻武功仍是武打描写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回归现实的武技
    梁山好汉几乎都是靠自小习得的枪棒本领行走江湖,并有自己擅长的技击本领和专用的武器。于志均《中国传统武术史》②中讲到:“中国拳术是宋以后兴起的。”既然如此,小说中最能反映当时武术的自然就是拳术了。拳术属于徒手技击术的范围,以手脚为主要攻防手段,即以拳打、脚踢为主要攻击方法,讲求用意不用力,重术轻力,重智轻勇,上轻下实等。
    在全书二百多场的打斗中,拳脚功夫体现的最为淋漓尽致的是对武松醉打蒋门神的描写。“用意不用力”曰:“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③蒋门神欺武松醉了,只顾赶将过来,岂不知正犯了拳术大忌,武松后发制人,彼未出手便占据上风。重术轻力,即重巧取、轻硬拼,武松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并非一开始就和蒋门神硬拼,而是虚晃一拳,转身便走。重智轻勇,即“拳打不知”,武松出拳为虚,出腿为实,专制蒋门神这类的“匹夫之勇”,一脚踢中蒋门神小腹,而这一招更有名为“玉环步,鸳鸯脚”。上轻下实是指身法要灵活,出拳要直击要害。这段武打描写中用了“飞”“踅”“追”来形容武松的身法灵活,在“踏住胸脯”后直击要害,“提起这醋钵儿大小拳头,望蒋门神头上便打。”武松与醉打蒋门神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拳术的这些特点。清代武侠小说《儿女英雄传》中十三妹的看家本领是“连环并步鸳鸯拐”,招式与武松如出一辙,可见其受《水浒传》之影响。
    此外,在《水浒传》之前的侠义文学中,兵器的使用以剑最为广泛。《水浒传》中出现的兵器品类繁多,也更民间化。梁山好汉中大多数来自三教九流,使用的兵器也显得不入流,好使用枪棒,并随身携带朴刀。如鲁智深轮铁禅杖、李逵持两柄板斧、武松掣双戒刀、林冲横丈八蛇矛、徐宁使钩镰长枪等等。虽然这些民间兵器的使用,使得梁山好汉的形象不似剑仙般潇洒风流,但是更加符合人物的性格,更凸显出梁山好汉的豪侠之气。正如王资鑫讲“武器一亮出,人物就带着他的历史、地位、脾性、癖好、体质、形象、职业、身份一齐显现在读者眼前”。④
    写实性的武技描写,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武艺状况,一招一式都交代的清楚,这使得梁山好汉的武打技击本领自然真实。这样的内容既不见于之前的武侠小说,也不见于之前的水浒文学。可知,将现实中的武术引入武侠小说领域,并进行如此细致刻画,是水浒传对之前武侠小说的突破。
    三、武打描写对美感的注重
    《水浒传》中的写实性武功并不是“古朴简略”⑤的,而是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在合理的想象中进行夸大,以满足人们的审美乐趣。
    注重感受的描写。全书中最为人称道的是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的描写,除了对动作镜头的特写,还突出了人的感受,挨在鼻子上是味觉感受:“似开了个油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打在眼上是视觉感受:“似开了个彩帛铺似的: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着在太阳穴上是听觉感受:“却似做了一全堂水陆的道场∶磐儿,钹儿,铙儿,一齐响”。通过感官上的描写,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使读者能亲身体会到那种逼人的力量,比单纯语言上的描述都更加直接、生动。
    对称或对比的描写。如写小温后吕方和赛仁贵郭胜在对影山比并戟法,一边是红衣红甲,一边是白衣白甲,二人都使方天画戟,在气势上二人不分上下,这样描写的作用是引出二人大战十余日却不分胜负的结果。运用对比的手法,如写黑旋风大战浪里白条,二人一黑一白,正所谓“黑与白相比益见其黑”,一个是陆上英雄,一个是水中好汉,二者这种鲜明的对照,也增强了文学形象的艺术表现力。
    以诗词补充武打的效果。在唐代游侠诗中,涉及到武功的诗句往往是抽象的、概念化的,如“少年学击刺,妙伎过曲城”(阮籍《咏怀》),“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李白《赠从兄襄阳少府皓》)。在《水浒传》中,诗词一方面用来对好汉一身本领进行艺术概括,如用“脚尖起处,山前猛虎心惊;拳头落时,海内蛟龙丧胆”来形容鲁智深神力;另一方面用来描写打斗的过程,如索超和杨志北京斗武的诗词描写。《水浒传》以诗词来配合补充具体白描手法,克服了概念化、程式化的武术文艺通病,增强了武打的美学效果。
    结语
    侠客以武行侠,经历了一个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过程,《水浒传》是这个过程中重要的转折点,使得侠客的形象从神秘莫测回归现实世界,为后来的侠义文学发展拓宽了道路。之后的武侠小说大多受到《水浒传》的影响,清代武侠小说中的武打描写在其基础上,更加注重对美感的追求,在现实的武学基础上,合理夸大武功的作用和效果。因此,虽然《水浒传》并不是我们严格意义上的武侠小说,但是仅从这一点就可看出它在中国古代武侠小说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的作用。
    参考文献:
    ①陈平原在《千古文人侠客梦》一书中,将中国古代侠客形象的变化过程分为实录阶段、抒情阶段及幻设阶段。其中中晚唐豪侠小说是幻设阶段的代表。
    ②③于志均.中国传统武术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④王资鑫.水浒与武打艺术.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⑤王海林在《中国武侠小说史略》中的观点。北岳文艺出版社,1988
    作者简介
    侯晓静,河北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原载:《大众文艺》2011年03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