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中国故事与中国人物是中国动画的核心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李萌 星河 参加讨论

    精湛的技术固然重要,但影片真正的灵魂还是优秀的故事。
    中国动画不应被限定为剪纸、木偶或者皮影之类的外在形式,而应该赋予作品真正的中国故事与中国人物,这才是“中国动画”的本质与核心。
    初入江湖
    1917年春。堪萨斯街头。一名报童一边踢着路边的积雪,一边走向一家冷饮店。突然间他大叫一声,原来一枚马蹄钉刺入了他的脚趾。此后几周,少年卧病在床,无聊地思考着自己的未来——他既不想上大学,又不想做律师或医生,他的理想是成为一名会画画的杂耍演员。
    这位16岁的少年名叫沃尔特·迪士尼。1906年迪士尼还只有5岁,是年英国人布莱克顿拍出世界上第一部动画片:《一张滑稽面孔的幽默姿态》。影片每一帧都在黑板上绘制,采用停机再拍的方法摄制而成。全片并无具体情节,只是一对男女滑稽的脱口秀表演。
    该片问世之后,很多欧美报刊插图作者及漫画家都加入到动画制作的行列。美国人温莎·麦凯1914年制作出第一部有情节的动画片《恐龙葛蒂》。影片采用真人实拍与动画结合的方式,情节生动,大受欢迎。片中麦凯训练的恐龙令人捧腹,结尾是麦凯骑着恐龙慢慢远去……该片仅12分钟,用纸5000张,工程巨大。温莎·麦凯还制作有第一部动画纪录片《路斯坦尼亚号的沉没》。
    美国的弗莱舍尔兄弟不仅从事动画创作,还成立了弗莱舍尔兄弟动画公司。弗莱舍尔家族共有兄弟7人,他们的父亲是发明家。7兄弟中的4人组建了动画公司,《大力水手》与《美女贝蒂》即为其代表作。大力水手红极一时,他吃掉菠菜后立刻肌肉膨胀,据说这一神奇特性一度带动了美国菠菜销售;美女贝蒂身材火辣,性感撩人,甚至成为美国电影审查制度的封杀对象。这两个动画形象经久不衰,至今为人们喜爱。
    同时代还有另一家动画公司,其创办者就是沃尔特·迪士尼。关于迪士尼的故事不胜枚举:迪士尼16岁时应聘谋职时谎报年龄,不仅偷了父亲的西服和帽子,还用铅笔在脸上画出皱纹;创办动画公司后,迪士尼经常夜巡,因而许多画师将自己满意的作品放在工作台上,期望能被老板看到,但次日清晨,他们却发现桌子上钉着那些从纸篓中捡回的废稿,旁边附有迪士尼的字条:不要把优秀的画当做垃圾扔掉!迪士尼曾为一家银行制作平面广告:一名流浪者坐着木筏逆流而上,木筏上拴有一根绳子,上写:“你不可以一生漂泊无依。”
    1928年,世界上第一部声画同步的动画片《蒸汽船威利》由迪士尼公司制作发行,上映后大获成功。该片奠定了迪士尼在动画领域的地位。
    迪士尼的热心观众卓别林曾对他说:“你要想有所发展,一定要有能力控制你的一切。”于是,迪士尼将已拍完一半的黑白动画片全部改为彩色,这就是1932年迪士尼公司采用三原色工艺制作的彩色动画短片《花与树》。《花与树》是一部田园风格的动画,树木与花草不仅会随着门德尔松和舒伯特的音乐舞动,而且具有喜怒哀乐的情绪。在影片中,两棵树身处甜蜜的热恋,一棵枯树的嫉妒却引燃了森林大火。《花与树》延续了早期动画片的风格:细节丰富夸张,颇具杂耍意味——牵牛花开花被演绎为打哈欠,而乌鸦的叫声则被充作森林火灾的警笛。1933年,《花与树》成为第一部荣获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的动画片。
    1934年,迪士尼公司的另一形象“唐老鸭”诞生。身穿蓝色水手服的唐老鸭一经推出便引起轰动,但在芬兰曾一度禁映唐老鸭——因为它没穿裤子。中央电视台在1986年引进《米老鼠和唐老鸭》,由董浩和李扬担任配音,让中国观众认识了这两个经典动画形象。多年之后,动画专业的学生在听李扬讲座时都略感不适,因为在他们脑海中浮现的全是唐老鸭,与李扬本人无法对号。
    值得一提的是,包括米老鼠在内,迪士尼公司所有的动画形象都非出自迪士尼之手。迪士尼从一开始就将自己定位为“讲故事的人”,而不是动画师或画面设计师。
    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动画单纯的想象力与幽默仿佛是现实中吹入的一缕清风,成为人们心灵的避风港湾。
    与此同时,中国艺术家也开始了早期动画创作。中国第一部动画片诞生于1925年,由万籁鸣等4兄弟合作完成,是一部名为《舒振东华文打字机》的广告片。其时万氏兄弟身在上海,只在银幕上看过《大力水手》等片,并不理解动画制作原理;而且他们没有经费留洋取经,一切都靠自己摸索。在创作过程中,他们遇到的困难之一就是模仿摄影机的推拉摇移。万氏兄弟想出了一个令人忍俊不禁的办法:一人操纵摄影机,一人举着画纸,由远及近,慢慢走向镜头。这样做虽模仿了摄影机的运动,却常常因配合出现问题而导致失败。此后万氏兄弟又拍摄了《益利汽水》和《味精》两部广告动画,并于1926年拍摄出12分钟的动画短片《大闹画室》。
    抗日战争爆发后,万氏兄弟创作了一系列“抗日爱国”宣传片,如《同胞速醒》《精诚团结》《民族痛史》等等;还有一些根据寓言改编的动画,如《龟兔赛跑》《飞来祸》等等。1935年,万氏兄弟拍摄出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片《骆驼献舞》,使中国动画迈入有声时代。
    1941年,万氏兄弟带领上海新华影业公司的上百名动画师创作出动画长片《铁扇公主》。当时中国尚未掌握彩色动画的拍摄技巧,万氏兄弟又期望表现火焰山的炙烤感,于是在影片上映时,他们拿着红色玻璃在放映机镜头前晃动不止,营造出烈焰熊熊的气氛。
    总体而言,尽管动画自问世之初就备受瞩目,但由于过分注重笑料噱头的设置,导致早期动画普遍具有情节简单和人物幼稚的缺陷,这也使得动画一直徘徊于艺术领域的边缘。
    黄金时代
    艾尔·赫德发明的分层绘制方法,使动画制作周期得到合理控制,创作者开始有了更高追求——制作动画长片。
    1937年,迪士尼推出世界上第一部动画长片《白雪公主》,该片改编自格林童话。在影片制作中,迪士尼公司几乎濒临破产,美国媒体也落井下石——“没人愿意花钱去电影院看一部卡通片”。但《白雪公主》首次发行就赚足800万美金,而当时电影票价却便宜到低于1美元!《白雪公主》的成功是迪士尼公司的重要转折,自此迪士尼开始有计划地向长片倾斜。
    1940年,迪士尼公司第二部和第三部动画长片《木偶奇遇记》和《幻想曲》问世。其中《幻想曲》还荣获第14届奥斯卡特别成就奖及纽约影评人协会特别奖。可惜《幻想曲》曲高和寡,票房不佳,加之二战炮火让迪士尼丧失了欧洲市场,迪士尼公司再度深陷财政危机。
    在此后数十年中,迪士尼公司不断推出动画长片:《小飞象》(1941)、《小鹿斑比》(1942)、《旋律时光》(1948)、《睡美人》(1959)、《小美人鱼》(1989),等等。2009年上映的《魔发奇缘》是迪士尼第50部经典动画长片。
    除此之外,迪士尼公司还推出真人与动画合拍电影和真人实拍电影,并于1955年在洛杉矶开办了第一家迪士尼乐园。
    日本于20世纪20年代末引进迪士尼动画,引起巨大反响。受迪士尼动画影响,日本动画创作者也开始探索与尝试。1956年日本东映动画公司成立。此前日本动画制作团体多以手工作坊为主,东映动画成立后,迪士尼的制作工艺流程被引进日本。1958年,东映动画公司拍出彩色动画长片《白蛇传》,故事改编自中国传统神话,精美的画面震撼了日本观众。
    1963年播出的电视动画片《铁臂阿童木》是日本又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它使日本动画独特的制作方法“有限动画”走向成熟。所谓“有限动画”,就是画面能静则静,动作相对较少,以及诸如此类的从简原则。尽管褒贬不一,“有限动画”确实推动了日本动画发展,甚至演变为一种风格流传至今。
    与此同时,在日本以太空战争、未来世界和巨型机器人为题材的科幻动画大量出现,《宇宙战舰大和号》(1977)与《银河铁道999》(1979)均产生出首映前夜通宵排队的轰动效应,电视动画《机动战士高达》(1979)更成为一代人的回忆。
    除了美国与日本,动画领域还有诸多“学派”,其中之一就是“萨格勒布学派”。“萨格勒布学派”的整体风格是形式自由,内涵丰富。短片《萨蒂迷狂》(1978)以萨蒂的钢琴曲为背景音乐,用几个生活片段展现出都市人的冷漠与沉沦。
    另外一个学派是“中国学派”。1955年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拍出中国第一部彩色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影片曾在国际大赛上获奖,却一度被评委误以为是苏联动画。该片的成功引起动画工作者的思考,他们决定让动画“走民族风格之路”。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宣告成立,一系列优秀作品相继推出,如《神笔》(1955)、《骄傲的将军》(1956)等。《骄傲的将军》以成语“临阵磨枪”为蓝本,讲述一位古代将军因傲而败的故事,影片在剧情、人物、美术和音乐等方面都充溢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与此同时,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艺术家在动画片与中国传统美术技法的结合上做出了深入探索。1958年,中国第一部剪纸动画《猪八戒吃西瓜》一经推出便获成功。1960年,具有强烈中国风格的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与《牧笛》在国内外引人注目。《小蝌蚪找妈妈》的主角是小蝌蚪,表现出来只是一个墨点,缺乏表情,艺术家想出如下方法:“……巧妙地设计它们游动时尾巴线条的变化,如频频摆动时的欢快,缓缓移动时的怅惘……”
    1964年,万氏兄弟创作出动画长片《大闹天宫》。影片取材自《西游记》前7回,但进行了改编——孙悟空不再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而是“拿起金箍棒,打上凌霄宝殿”。观众反响热烈,影片空前成功。
    20世纪60年代的政治气氛影响到艺术的各个领域,但这一时期还是诞生出《没头脑和不高兴》(1962)、《半夜鸡叫》(1964)、《草原英雄小姐妹》(1965)等优秀动画影片。
    《哪吒闹海》(1979)是改革开放后第一部动画长片。该片情节曲折,制作精良。尽管一些现代评论家认为哪吒抽龙筋、扒龙皮等情节过于暴力,儿童不宜;但该片早已成为一代人的回忆——当哪吒举剑自刎时,许多孩子情不自禁地流下热泪。
    20世纪80年代中国涌现出一大批高质量动画作品:《雪孩子》(1980)、《三个和尚》(1981)、《南郭先生》(1981)、《猴子捞月》(1981)、《鹿铃》(1982)、《天书奇谭》(1983)及电视动画片《黑猫警长》(1984)等。《黑猫警长》不仅生动有趣,还具有很强的科普性。一些“80后”观众在调查中表示,他们正是通过《黑猫警长》才获得“母螳螂在交配时会吃掉公螳螂”这一科学知识的。1984年,上海美影厂人员调整,导演严定宪出任厂长,相继推出《金猴降妖》(1985)、《夹子救鹿》(1985)及系列片《邋遢大王奇遇记》(1986)等动画作品。
    由于没有受到市场化影响,“中国学派”自成一体,仿佛处于动画界之桃花源与象牙塔中。
    科技浪潮
    1994年,迪士尼公司推出的动画电影《狮子王》再次引起社会反响。宏大的场景,精良的画面……所有这些都使得这部史诗般的“动画电影”有别于以往的“动画长片”。
    然而,《狮子王》的成功并不意味着迪士尼在动画领域的回归。1995年上映的《玩具总动员》正式迎来了一股新的浪潮——电脑动画。
    科技革命从美国席卷到世界各地,自然也进入到日本,就连注重手绘的吉卜力工作室也增加了三维动画部门。不过相对于三维动画制作,更多的公司还是选择将二维动画制作过程“数字化”,即电脑完成人工上色和后期拍摄等工作。
    尽管出现了技术进步,但日本动画依旧保持着以故事和对话为主的特质,更多关注人物内心的动画片相继出现,比如《新世界福音战士》(1995)。宫崎骏、大友克洋与押井守3位动画导演的作品也日趋成熟,成为日本动画的代表。宫崎骏的《风之谷》(1984)、《天空之城》(1986)、《幽灵公主》(1997)等作品主题宏大复杂,探讨人类文明;大友克洋的《阿基拉》(1987)继宫崎骏动画之后再次获得欧美观众的喜爱;押井守的《攻壳机动队》(剧场版,1995)是典型的“赛伯朋克”(Cyberpunk)作品,严肃地探讨了科学与人类未来的关系。
    除主题严肃的动画片,幽默动画在日本也颇为流行,如《哆啦A梦》(1979)、《樱桃小丸子》(1990)、《蜡笔小新》(1992)、《这里是葛饰区龟有公园前派出所》(1996)等。日本动画还就此探索出一条成功的商业道路:动画片多由人气较高的漫画改编,许多动画故事甚至可以无限绵延。
    在美国和日本商业动画日益成熟的同时,中国也开始了动画市场化的探索。199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推出动画电影《宝莲灯》,在社会上引起广泛讨论。
    《宝莲灯》改编自神话“陈香救母”。《宝莲灯》不仅使用三维手段制作了部分段落,还是中国第一部先期录音的动画片(即先录制声音后制作画面)。超过300人参与了《宝莲灯》的制作,耗时4年,可谓呕心沥血。但观众与从业者对《宝莲灯》依旧褒贬不一。不管怎样,对于中国动画来说,《宝莲灯》都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两点启示
    21世纪之初,动画领域继续蓬勃发展。2001年,宫崎骏导演的《千与千寻》在世界范围获得成功,获得当年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而美国动画依旧沿着既有的方向发展,涌现出一批高质量的剧情动画片,如《花木兰》(1998)、《虫虫总动员》(1998)、《海底总动员》(2000)、《冰河世纪》(2002)等。法国动画片《疯狂约会美丽都》(2003)也曾引起广泛关注,怪诞的美术风格成为影片的最大特点。该片反映出天才导演西维亚·乔迈的古怪趣味:许多观众在初次观看时都对片中人物造型印象深刻,因为他们实在是——太丑了!
    2009年,科幻电影《阿凡达》在中国上映,导演是曾执导《泰坦尼克号》的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与《泰坦尼克号》相似,《阿凡达》不仅获得了票房成功,同时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影片制作者对技术的娴熟运用在众多中国动画从业者心中掀起波澜,他们甚至悲观地感到自己还有很大差距。
    事实上,中国动画落下的功课太多,企图在短期内超日赶美,毕竟不太现实。精湛的技术固然重要,但影片真正的灵魂还是优秀的故事。因此,文学原创的重要性再次突显。我们讲故事或者说编剧的技巧与好莱坞相比也有差距,但与技术劣势相比毕竟要小许多,甚至还有自身优势。这才是电影《阿凡达》带给我们的启示。
    另外我们经常会听到很多观众对老一代“中国学派”的留恋与怀念。关于这一点笔者认为也可商榷。老一辈艺术家的精神固然应该学习,但那些形式毕竟是上一代动画人的感受与内心表达。现在的动画创作者或许更应该挖掘当下的生活,观察生活细节,体会生活质感。许多创作者与评论家一再强调传统缺失,但究竟什么才是中国动画?事实上,中国动画不应被限定为剪纸、木偶或者皮影之类的外在形式,而应该赋予作品真正的中国故事与中国人物,这才是“中国动画”的本质与核心。
    原载:《文艺报》2011年02月14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