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宜将剩勇追穷寇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郑伯农 参加讨论

    完成了长篇电视连续剧《解放》,王朝柱马上投入它的续篇《解放大西南》的写作。2010年年底,该剧由中央电视台隆重推出,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中央电视台的同志说,《解放大西南》是2010年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压轴戏。这句话准确道出了这部作品的特殊分量。
    《解放》写到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解放大西南》从1949年4月蒋介石败退台湾,在台北设立“总裁办公室”写起,一直写到“西昌战役”结束,云、贵、川全境解放。两部戏的风格是一致的,内容却有很大的不同。《解放》的重点是写如何运筹帷幄,决胜疆场。如果说,在《解放》一剧中,我们看到的是蒋介石集团如何兵败如山倒,那么,在《解放大西南》中,我们看到的是他们如何树倒猢狲散。经过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国民党的大部主力被歼灭。此后,斗争仍是艰巨的,但斗争的形式有了新发展。疆场决战仍是决定性因素,没有大军压境,没有形成瓮中捉鳖之势,国民党营垒中就不可能有那么多人分化出来,进而投诚起义。在攻占南京之前,国民党部队中虽不断有人向人民解放军投诚,但比较零星。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之后,起义、投诚则成了频繁之举。在新的形势下,除了正面战场的较量,策反与反策反,投诚与反投诚,则成了很重要的斗争形式。与此相联系,我方隐蔽战线、统战人员的工作,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样,敌方军统、中统等特务机关的人员,也在这个时候备受重用。他们直接或间接受蒋介石指派,监视一切可能有二心的人员,其中不仅包括各种地方实力派,还包括曾经是蒋的亲信,后来对蒋有戒心的人员。他们更加疯狂地实施暗杀,不仅杀害中共地下党和进步人士,也杀害一切不愿意陪着蒋家集团顽抗到底的有识之士。电视剧真实地表现了这场斗争的新特点,这就使它比起过去那些以表现革命战争为主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来,增添了许多新的色彩,给观众带来了诸多新的情趣。
    人们曾经把肃清国民党在大陆的残余军事势力比做“秋风扫落叶”。从军事进程来讲,的确像秋风扫落叶。但如果把这个过程看得容易、很轻松,这就太天真了。作者王朝柱的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他认真地尊重历史,没有被世俗观念所左右,用浓墨重彩勾勒出中国最后一个王朝覆灭时的腥风血雨。在大势已去,胜负已定的局面下,蒋介石集团一方面日益众叛亲离,一方面日益走向疯狂。他们不仅不愿意放下屠刀,而且不顾一切地加大屠杀的力度。电视剧展示出他们暗杀杨杰,派飞机轰炸准备投诚的刘文辉、邓锡侯等人,一个不留地枪杀所有关在白公馆、渣滓洞的共产党人。他们在杀害杨虎城和他的家人、秘书的时候,连几岁的小孩都不放过。逃离重庆、成都前夕,蒋介石亲自部署,要把城市炸毁。要炸毁成都的所有“机关、学校、工厂、桥梁”。他对蒋经国说:“在你我父子飞返台湾之前,必须把四川的城镇,还有广大的农村打他个稀巴烂”,给共产党留下一个无法收拾的烂摊子。作为在大陆的反共战略的最后一项重要措施,国民党培训了大批特务、匪徒,留下来给新政权捣乱,等待“反攻大陆”时里应外合。过来人都知道,在大西南剿匪中牺牲的解放军,比起解放大西南时战场上牺牲的人数要多得多。在谈到“川西大决战”时,电视剧中有一段蒋氏父子的对话,是根据真实史料概括出来的。这段话入木三分地揭示了蒋家王朝掌门人的心态。蒋经国问乃父,“川西决战”真能达到预期效果吗?蒋介石回答:“我还不至于愚蠢到这种程度!”接着蒋介石告诉儿子,他为什么不同意胡宗南等人把大批部队转移到滇西中缅边界的建议。他说,第一胡宗南的大军吃不了苦,难以长途跋涉;第二就算大兵团到了滇西,也没有船只把他们运回台湾;第三即使运回台湾,一千多万人口的台湾也养活不了那么多官员、军队。与其保留这批军事力量,不如让他们和共军同归于尽。他对蒋经国说:“你再想想看,这几十万国军就算在‘川西决战 ’中大部为国捐躯了,那刘邓共匪是否也会付出数以万计的生命呢……再者,在‘川西决战’中被打散的国军一定会变成散兵游勇,潜伏在深山老林之中,他们一旦再与当地的袍哥相结合……”说到这里,蒋介石得意地笑了。
    《解放大西南》塑造了国共双方诸多的人物形象。我以为,对于蒋介石的刻画有很大的新突破。蒋氏乃一代枭雄,在不同时期的历史作用不尽相同。解放战争时期,他的反动性发展到登峰造极: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凶狠残暴,言而无信。即使这样,电视剧也没有把他写成一无是处。他是个失败者,但不是彻底崩溃的失败者。王阳明的哲学,曾国藩的为人处世之道,仍然在他身上发挥作用。他确实像曾国藩那样,有一股“屡败屡战”的精神。老本输光了,使他近乎疯狂。同时他也有冷静的一面,不时在深思历史教训。他亲自部署让杨森签字处决杨的亲侄女。杨汉秀不为富贵所诱英勇就义,又使他深受感动。他深感国民党太腐败了,出不了杨汉秀这样肯于为党国献出一切的仁人志士。他多次感慨,国民党不是亡在共军手里,而是亡在自己手里。这话是由衷的。撤出成都之前,在狂风暴雨之夜,蒋介石带着蒋经国去往崇丽阁,打着手电诵读清人钟云舫书写的长联。吟罢悲怆无比,黯然神伤。这是一场重头戏,它显示出,失败给蒋介石带来的不仅是痛苦与疯狂,也有冷静的思考。到了台湾后,蒋氏父子进行了若干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改革,这和他们能够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是分不开的。
    从《长征》《延安颂》《八路军》《周恩来在重庆》……一直到《解放》《解放大西南》,王朝柱为中国电视观众奉献了一系列重大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几乎每一部都掀起一股观看热潮。他的作品,特别是最近这部《解放大西南》,能给电视剧创作带来什么样的启示?依我的观察,王朝柱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无非紧紧抓住两条,一是弘扬正气,二是严格的历史真实。有人说写历史剧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我认为,即便是小事,在王朝柱的作品中,也不完全“不拘”,而是尽可能做到于史有据,符合历史真实。打倒“四人帮”后,王朝柱起初从事传记文学的写作,后来转向传播面最广的电视剧。他博览群书,废寝忘食地掌握史料。正史、野史、权威人士的回忆录,社会上流传的奇闻轶事,他都要涉猎。他研究了大量公开出版的文献,也阅读了大量一般人所难以接触到的档案材料。他的历史剧是从堆积如山的材料之中提炼出来的。真实,写起来只有两个字,做起来却是十分艰巨的。优秀的电视剧起码需要两件东西,一是生动的人物形象,二是抓住人心的故事。人物和故事从哪里来?只能从生活中来。作为历史剧,只能从历史材料中来。现在的历史题材电视剧琳琅满目,观众意见最大之点在于编造的色彩太浓,违反历史真实。王朝柱的创作经验能不能治虚假之病?能治,但也有相当的难度。现在是商品社会,经济上追求少投入多产出,少花钱多赢利,甚至是“一本万利”。哪一个傻瓜愿意“厚积薄发”?革命历史剧的创作路子是多种多样的,有一点谁也绕不开,这就是要熟悉历史,详尽而准确地掌握史料。这不是一条捷径,而是一条崎岖之路、艰辛之路。要取得真正的成功,没有捷径可走,还需要像王朝柱那样,下大力气,下苦功夫,做肯于“厚积薄发”的傻瓜。
    原载:《文艺报》2011年02月23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