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社交网络》:极客时代的古老叙事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阎炎 参加讨论

    《社交网络》
    导演:大卫·芬奇
    主演:杰西·艾森伯格
    安德鲁·加菲尔德
    国家/地区: 美国
    故事简介:2003年秋,哈佛大学天才学生马克·扎克伯格建立了“Facebook”。随着Facebook的名气越来越大,马克的财富与日俱增,而各种是非接踵而来……
    不知有多少美国本土影评人不怕跟风,把2010年的年度十佳影片第一名投给了大卫·芬奇导演的《社交网络》(The Social Network)。
    多年来早已存在、一直在大众文化一隅自娱自乐的极客一族,为什么近年来能在主流文化中登堂入室?导演通过对世界上最年轻的亿万富翁、全球最大社交网络网站“脸谱”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创业之路添油加醋的书写,又一次成功地找到了这个时代的命门。
    大卫·芬奇的回归
    不是每个导演都可以称得上作者,而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个人爱好,也可以说是情意结。比利·怀尔德从刘别谦的衣钵里继承了对巴黎的深情;库布里克穿越了战争、历史、科幻等十几种类型片,始终在思考人类对上帝的僭越。
    而大卫·芬奇这位好莱坞大手,从《七宗罪》(1995年)的连环杀人案,到《搏击俱乐部》(1999年)的徒手搏击地下组织,一向热衷于描绘城市边缘人群和诡异的黑色事件。但是,普罗大众居然屡屡声称在他那些夸张变形的都市传奇中,窥见了现代人隐藏在日常生活背后真实的生存状态。
    在这部新的传记电影中,虽然将镜头对准的是人尽皆知的公众人物,考虑到马克是个不走寻常路的IT怪才,大卫·芬奇依然在坚守他的情意结。前几年,他在《十二宫杀手》(2007年)和《返老还童》(2008年)中尝试恬淡内敛风格,效果差强人意,几乎露出江郎才尽的架势。
    好在《社交网络》回归了他早年擅长的凌厉与快意。招牌的快速剪辑、赶超《小报妙冤家》(1940年)的快速台词轰炸,配上多线叙事、时空倒错和电子乐,评论界欢呼:大卫·芬奇又回来了。
    这次,作者没有倚仗“魔化”的都市渲染黑色氛围,在明丽的画面里,主人翁们西服革履、正襟危坐,仍然可以兵戎相见、血流成河。故事可以说是司空见惯,又可以说是魔性驱使,影片精妙地将司空见惯里有些人看不清楚、有些人不愿去看的东西推到了观众面前。其中,左手是将前浪拍死在沙滩上的新思潮——马克能体会到Web 2.0时代人们在虚拟世界里的真实诉求,而这正是他成功的关键;右手是人类诞生之日起就没多大变化的“下马”与“上位”、欲望与背叛。
    当极客不再边缘
    极客(Geek),最早指的是马戏团里搞怪异表演的人,在20世纪后半叶逐渐用于指代痴迷于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亚文化边缘人群。而现在,极客文化在大众文化里已经从角落走向舞台中央,也许在新的世纪里,我们都是极客。
    就在2006年,向来关注边缘文化的英国第四频道,还在情景喜剧《IT狂人》(The IT Crowd)中将剧中两位“极客”主角设定为办公大楼地下室里被世人遗忘的“隐士”,是陶醉在计算机虚拟世界里的怪诞存在。几年后,类似题材的美国电视剧《生活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已然引领一代风尚,四个主角中最有极客范儿的一位在开播时本不是第一主角,却在高人气的推动下后来者居上,在2010年的艾美奖评选中称帝。
    在电影的演绎中,2003年,还在哈佛大学读书的马克不善交际,言语间招致女友不快导致分手,怒气在酒精的催化下发酵,他用黑客手段取得了校内大批女生的照片资料,半夜建了个评判女生相貌的网站,在一夜之间访问量骤增,几乎让哈佛的网络崩溃。这个临时搭建的网站,可以说是日后脸谱网(Facebook)的前身。
    为了强调极客引领的虚拟新世界与旧世界的对立,电影将哈佛大学的学生社团凤凰社和期末俱乐部进行了艺术夸张,好像地下组织一样秘密行事。那时马克的朋友爱德华在暑假投资石油赚了50万美元,有望进入精英积聚的凤凰社,而马克一文不名,拼命想进入期末俱乐部,语无伦次地对女友说想进赛艇队好引人注意。赛艇队是老派社会上流人士子弟的专属,女友认为他不着边际、语出狂妄,当即与他拜拜。
    讽刺的是,赛艇队的一对双胞胎兄弟正是从当晚的哈佛网络瘫痪事件中,看到了马克在IT技术上的出众才华,想请他到他们创办的校园交友网当编程员。马克既从他们的网站上吸取了灵感,也看到了他们的过时之处,悟到了在崭新的Web 2.0时代,人们需要的是在虚拟世界里看到朋友真实的信息资料,进行仿真的交往,“把整个大学社交圈全部搬上网络”。他虚与委蛇,暗地里瞒过双胞胎搭建自己新的交友网站——脸谱网。
    更为讽刺的是,马克的虚拟社交网络帝国在旧世界里摧枯拉朽,拓展的速度几乎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他曾经艳羡的老派精英们完全不是对手;他的创业伙伴、“惟一的朋友”、 网站的财务官爱德华·多萨维林,按照传统模式按部就班地运作公司,也逐渐跟不上他的思路,最终被他踢走。
    太阳底下无新事
    在网站高速发展期,已经远离核心团队的爱德华,钻入马克的合同圈套还浑然不觉,但他也明白马克不满于自己一板一眼的创业理念,用思维跳脱、不以常理出牌又在IT创业圈里广有人脉的肖恩·帕克渐渐取代了自己的位置。他隐隐有些不安,不禁提醒马克:“还记得柯克兰窗户上的数学公式吗?”在马克和前女友分手的那一晚,是爱德华在寝室的窗户上为脸谱网的前身写下了最初的演算公式。
    这部在当下和过去不断切换的电影,构架就是两场诉讼:双胞胎兄弟和爱德华先后控告马克,要求赔偿。事实上,如果算上马克对取代爱德华的可能的暗算,一飞冲天的马克,好像一部成功驶入太空的航天器,先后甩掉了三级助推火箭。
    影片的最后一句台词是经手案件的女律师对马克的总结:“你还算不上是一个浑蛋,你只是太过努力地想成为一个浑蛋。”马克·扎克伯格的成功离不开背叛吗?在情节上,这句话不为过。但是,电影更像是将双胞胎和爱德华处理成跟不上他开创网络新纪元的天才思路。
    代表旧势力的双胞胎,是注定第一个被推开的。而爱德华,有投资头脑,做事踏实勤恳,对于大部分创业公司来说可能都是一个称职的首席财务官。但是,对于马克想达成的野心而言,他是不够的。肖恩和爱德华,能为脸谱网做的是一样的事,同一个位置两个只能留一个。与其说,马克选的是肖恩,还不如说他选的是脸谱网。而最后马克是不是举报了肖恩吸毒,借此甩开后者,是影片留下的一个谜,也许这是马克在向爱德华说“对不起”。
    抛开炫目的表现手法,电影的叙事仍脱不开一些中西通达的古老母题: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山不容二虎;在人生关键的岔路口上,选择一个人,往往是选择一套三观体系,同样背叛一个人,背叛的也是一套三观体系。极客时代新的社交网络里,这些母题依然不死,就像虚拟世界崭新的“社交网络”里,爱与恨、友谊与背叛,新瓶装旧酒,还是老模样。
    故事里让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悄无声息的尾声。官司落幕,虚拟社交网络帝国的缔造者独坐在笔记本电脑前,打开脸谱网登录前女友的页面,加对方为好友,一遍遍刷新,期待对方通过自己的好友认证。有数亿用户捧场,也不能让他离本来在意的人更近一点。虚拟世界,仿佛让人与人越离越远了。
    极客时代的光环褪色了。无论现在还是过去,“拥万里江山者,享无边孤独”。
    原载:《文艺报》2011年03月02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