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金银荷花落草原 ——中国舞蹈“荷花奖”获奖作品研讨会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贾作光 等 参加讨论
2007年12月25日,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联主办,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自治区舞蹈家协会、自治区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承办的中国舞蹈“荷花奖”获奖作品研讨会在呼和浩特市召开。自治区副主席、内蒙古大学校长连辑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来自区内外的舞蹈艺术家、理论家及相关部门领导共50余人出席。贾作光、莫德格玛、李毓珊、张苛、查干朝鲁等专家在会上作了发言。 ——编 者
    贺 诗
    □贾作光
    雪花飘飘润草原,
    荷花杯捧在胸前。
    创新舞蹈育新秀,
    攀登高峰不惧寒。
    (研讨会上即兴而作)
    万紫千红可消寒 即兴和贾作光老师
    □连 辑   
    金银荷花落草原,后人扛鼎不愧前。
    一枝更比一枝秀,万紫千红可消寒。
    (作者为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内蒙古大学校长)
    高山无坦途 只要肯攀登
    □贾作光
    我作为一名老舞蹈家,回到家乡来,看到大家能这样执著舞蹈事业,不容易啊!现在内蒙古要建立民族文化大区,包括舞蹈在内的文艺是展现一个地区文化的重要窗口。今天能召开这样一个研讨会,自治区副主席连辑也参加会议,说明党和政府是重视的,是关心和关怀着我们的。
    内蒙古在舞蹈文化方面是走在了前头的。但是,大家还要继续奋斗,还要好好深入生活,继承传统。要时刻记起我们是在巨人的肩膀上飞出去的,所以我们不能忘记过去。我们还要去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没有创新,何谈进步?先人给我们开辟了道路,那么,我们也应该开辟一条新的继承革命光荣传统的道路。
    解放以后,我们挖掘、整理、改编那么多东西,但好多作品出现了属性不清楚的问题,这是不行的。艺术作品在共性中要有个性,蒙古舞就是蒙古舞,不是别的可取代的。蒙古舞是与我们的生态有关系的,挤奶啊,放马啊,那些动作从哪儿来的?从生活中提炼来的。舞蹈家们应该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这是胡总书记一再强调的,让我们好好地深入生活,向人民学习。
    要提升作品的文化品位。不要小看舞蹈,舞蹈本身是文化。《塔林毕斯贵》里妇女的端庄的体态,让人看了觉得作品有文化,这就到位了!还有《草原酒歌》所表现的不是喝醉酒了的男人,而是有文化的、有智慧的一群蒙古族汉子,那酒是敬天、敬地、敬人民的,这样的舞蹈看了鼓舞人心,是剽悍的、粗犷的、有文化的,不是粗野的、野蛮的。因此,我觉得舞蹈就是一种文化,通过一个舞蹈就能了解一个民族。
    高山无坦途,只要肯攀登。希望内蒙古的舞蹈领域重视培养新生力量,最重要的是要出作品,培养新人才出来。我即兴赋诗一首作为给大会的贺语: “雪花飘飘润草原,荷花杯捧在胸前。创新舞蹈育新秀,攀登高峰不惧寒。”    (作者系中国舞协荣誉主席、舞蹈艺术家)
    一首韵律激荡的赞美诗
    □查干朝鲁
    舞蹈《草原酒歌》植根于蒙古族丰厚的文化底蕴,将人心中的激情从那举酒敬天的仰望中,强化夸张了的大绕圆律动中呼唤出来,使观众与舞者共同分享那民族精神独特的韵味之美。
    蒙古民族是一个知恩感恩的民族,对腾格里天父的崇拜敬仰这一观念成为一种传统文化。成吉思汗青年时期几次脱离敌人的追杀后,第一要做的,就是脱帽解带搓肩,向腾格里长生天跪拜谢恩,以酒奉献于神。蒙古人在祭奠、婚礼、宴庆、马奶节等诸多大大小小的生活习俗中,随处可见敬天礼仪。这种表达信仰、情感虔诚的动作语言,从古延续到今天不仅没有消亡,反而更加强化发展了,它是民族的一种美的心灵折射,一种信仰圣洁的情操传承。
    《草原酒歌》一开始就呈现出这个民族典型的传统美德,演员以无名指沾酒向天际弹洒,仰头豪饮,充满了感恩崇敬的情感。这一简短的表达抓住了民族的心理状态、性格特征、精神风貌和审美习惯,提升了民族舞蹈文化的美学特征。
    蒙古民族崇尚圆满,视天为圆,认为至上神掌管万物,也保护人的平安和福乐。草原无极的圆线,蒙古包的圆形,蒙古图案的盘腰绕圆,牧人游走在草地,水草起伏绕摆的圆动态,等等,从自然生态环境到人的精神崇尚、习俗、生活、劳动都渗透着天人合一的圆的审美意识。《草原酒歌》抓住了这一典型的蒙古舞的动力元素,贯穿于始终,并加大了绕圆动律的幅度,强化了绕圆节奏的力度。如顶碗全身侧仰大绕圆,端碗向前左右大绕跨步,斜线跪蹲起伏,挥臂大绕圆等这一系列绕圆的力度不同,舞台调试的丰富变幻,使人联想到草原上牧人盘腿席地而坐,微闭双眼,摇晃着上身,尽情放声歌唱的陶醉神情;牧人在马背上醉饮欢畅,左右摆绕的潇洒浪漫;宴席上敬酒人的热情豪爽。
    近些年来,在蒙古族舞蹈中出现了许多新的作品,但像《草原酒歌》这样的精品不多。我们的艺术创作需要长远规划,近期目标也需要沉下心,耐得住,不急功近利,需要切实地投入到生活中,到传统历史知识宝库中去,开掘民族文化的资源。一个编导能把自己对民族、对生活的思想感情渗透到他的作品或教学表演中,那么他所要表现的作品灵魂就可以变成表现民族的灵魂,《草原酒歌》的成功印证了这一点。
    (作者系原中国舞协副主席、舞蹈表演艺术家、一级编导)
    《草原酒歌》的艺术走向和艺术创新
    □李毓珊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草原酒歌》引申出来的艺术走向和艺术创新这两个命题。关于艺术走向的问题。当今中国民族民间舞的艺术创作和艺术表演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类型,一是追求豪华和时尚,以编舞技法为中心,以画面队形的渲染和突变为手段,以阵容的壮丽冲击观众的视觉,从而获得预期的舞台效果。另一个类型则是以民族文化为底蕴,民族情感为基石,民族民间舞蹈为本体,有生活、有情感、有舞蹈。《草原酒歌》其艺术走向当属后一类型。它把浓郁的民族风格、强烈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有机地融为一体,走出了一条“系着土风在升华”的新路。在风格上,作品牢牢把握酒文化的内涵,紧紧追寻着蒙古民族的心理素质,从篝火到敖包,从草原到骏马,从高举金杯到敬天、敬地、敬祖先,从远处的马蹄声到激动人心的酒歌,可以说充满了浓浓的草原情结。在时代气息上,《草原酒歌》从立意到结构,从对酒文化的诠释到舞蹈动作的编排,可以说紧扣我们这个时代的脉搏。在“地域特色”上,《草原酒歌》的命名已经把该舞蹈的地域属性牢牢地锁定在“草原”这一特定的范畴之内。因此,她选用的音乐和舞蹈也必然打上了“草原”的烙印。
    《草原酒歌》另一个特点是在艺术上的创新。首先,作品对蒙古族酒文化进行了全新的诠释。提起蒙古族小伙子,人们便会联想到矫健、粗犷、勇猛和洒脱,由此也回想起他们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豪放气概。然而,《草原酒歌》至始至终强化了一个“敬”字。他们上敬长生天,下敬茫茫草原,再敬自己的祖先和广大的观众,其赤诚感天动地,其胸怀五湖四海,其壮志磅礴豪迈。在这里,酒是艺术的桥梁、和谐的媒介、情感的见证。真挚、朴实、热情、奔放,这就是《草原酒歌》给我们展示的酒文化的底蕴。艺术创新之二是男子顶碗。我们知道,顶碗在以往的舞蹈中是女演员的专利。然而,在第六届荷花杯赛场上,我们看到了二十多位蒙古族小伙子头顶金碗翩翩起舞,从疾驰的马背到宽广的草地,他们完成了各种高难的动作,但酒碗却牢牢地固定在他们的头顶上。他们的技艺激起了观众的共鸣,赛场上响起了阵阵掌声。尤其当那位担任领舞的女演员顶着碗不断地旋转,而头上的碗也在头项上进行了四十五度的旋转,不少观众为之叫绝。这个新技术的发明和展示为《草原酒歌》步入金奖增添了光彩。同样,由于编导者具备了在艺术上创新的意识,因此,在舞蹈动律的发展上和舞蹈队形的设计上都有推陈出新的举措。该舞蹈把蒙古族固有的“循园运动”的动律大胆地从马背上种植到地面上完成,从而形成了一种崭新的摇滚式语汇,既扩大了表演空间,又开拓了蒙古族式的地面舞蹈载体,其创意值得赞赏。与此相呼应的是舞蹈中各种队形的变化,编导者始终贯穿着马队行进在草原的构想。这种构想既强化了该舞蹈的连贯性,又在变与不变中探寻着舞蹈的交响性。
    (作者系中国舞协副主席、舞蹈艺术家)
    发挥民族文化优势,促进民族艺术事业发展
    □王志诚   
    自治区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通过几年的建设发展,自治区建设民族文化大区初见成效。特别是作为自治区培养中高级民族艺术人才主阵地之一的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近年来,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办学实力显著增强,在国际、国内专业赛事上屡获大奖,为自治区争得了荣誉,成为自治区繁荣发展民族优秀文化艺术、推进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前段时间在贵州举办的第六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蹈大赛上,代表自治区参赛的舞蹈全部获奖,群舞《草原酒歌》还拿到了自治区的首枚“荷花金奖”,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民族艺术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先进文化、繁荣民族艺术事业,是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的重要战略举措。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激荡的大潮,面对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面对社会文化生活多样活跃的态势,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更加自觉、更加主动”的要求,顺应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尤其是繁荣发展自治区民族文化艺术事业,以更深刻的认识、更开阔的思路、更有效的政策、更得力的措施,加快文化发展步伐,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精神文化需要,推动人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草原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包含很多现代元素,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我区民族文化优势十分明显、独特,深度发掘、开发建设的潜力十分巨大。
    内蒙古素有“歌海舞乡”的美誉,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是我们的优势文化资源,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占有特殊的地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区的民族文化艺术曾在全国产生过很大影响,舞蹈《鄂尔多斯舞》《筷子舞》《马刀舞》《盅碗舞》《彩虹》等成为中华民族艺术的经典作品;八九十年代以后,舞蹈《顶碗舞》《乳香飘》等也在全国重大比赛中获奖,深受观众喜爱,成为我区舞蹈界的保留节目。
    我们召开研讨会,就是积极推进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事业,尤其是推动民族歌舞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研讨,我们要加强民族舞蹈艺术理论研究,用理论成果指导创作实践。要加强艺术评论工作,重视对优秀作品的评论,并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传媒手段,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宣传推介,还要重视对优秀艺术家和先进文艺单位创作经验的总结和宣传,真正让优秀作品和人才走向社会、走向观众、走向国内外市场。同时,要深入发掘草原文化和民族艺术资源,大力推进舞蹈精品的创作和表演,培育以蒙古族舞蹈为代表的民族艺术著名品牌,努力推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并精心打造,使之成为展示时代精神、体现内蒙古特色、在国内有影响的大作、力作、传世之作。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感恩厚重民族文化的滋养
    □赵林平  
    通过艺术实践、比赛,我对艺术创作有了新的认识、思考:
    第一,进一步认识到生活是源泉,民间舞是创作的根,艺术作品只有根深才能叶茂。《草原酒歌》就是展示蒙古族风情的一幅生活画卷,《草原酒歌》以顶碗这一传统民间舞蹈形式,用喝酒、敬酒、顶碗等独特的动作语汇和韵律,刻画出蒙古族男性粗犷、豪放的性格,表示了蒙古族酒文化的深沉与豪迈。
    第二,艺术创作贵在创新,贾作光老师曾经在比赛中强调,“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草原酒歌》大胆尝试以男子顶碗的形式,加上略带醉意的情绪中,地面上舞蹈中将绕圆动律贯穿,脚下马步与摇篮步大量运用,造成一种马背上跳顶碗舞的动态,与女性顶碗舞飘逸、柔美、端正、典雅相比较,更加热烈、狂放,挥洒自如;另外,舞台调度画面的变化与蒙古人的审美和生活紧密相关,长长的马队在草原上奔驰,时而双人并肩前行,大半圆、大斜线、大横线、连续不断地大调度,加上耸肩和马上技能的展示,可以说尽显马背民族英雄本色和男性矫健威武的雄姿。
    第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蒙古族厚重的文化内涵是我在艺术创作中所追求的。《草原酒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努力营造具有时代特点的艺术氛围和舞台效果,塑造了新的舞蹈形象,展现新一代蒙古人团结奋进、奔向未来的精神风貌,符合今天人们的审美追求。
    本届“荷花奖”比赛让我牢牢记住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强烈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是衡量、评判民族舞蹈作品的标准。  (作者系《草原酒歌》《塔林毕斯贵》编导、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教授)
    《草原酒歌》的创新与继承
    □莫德格玛
    关于《草原酒歌》,我从演员视角谈一点自己的具体感受。
    一、《草原酒歌》好就好在采撷了蒙古民族传统舞蹈的文化资源,这可以追溯到几百年,或近千年前的蒙古族宗教信仰活动中男性顶碗、顶灯的仪式和风俗。在我的童年时代,我曾经见过我的叔父把一盏灯套在瓷碗里面顶在头上,身子扭来扭去地祭敖包,还斜着身躯拐来拐去地跑,这就是那种既是顶碗又是顶灯的原始状态,是一种舞蹈元素。从传统意义上讲,首先是先有男性顶碗、顶灯活动的舞蹈,这次《草原酒歌》真正意义上挖掘了传统资源,又有创新。
    二、《草原酒歌》在传承与创新中取得了成功。编导取材于蒙古族传统舞蹈民间素材 “酒歌”,并不表现醉酒的男子汉,而是大草原的美、草原文化的美,展现草原当代青年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和内蒙古大草原欣欣向荣的美丽景象。它既有传统的艺术特点,又有时代感。《草原酒歌》象征着一个民族文化生命的活力,这是我们最希望在青年一代身上看到的东西。
    三、《草原酒歌》的演员们把舞蹈技术技巧与艺术的关系处理得非常得当,首先顶碗的技术技巧功夫到家,顶的技术与形体造型结合巧妙,顶碗的道具与作品的内容自然融洽,音乐与道具的融合和谐优美,这使其在总体上达到了天衣无缝的艺术境界。
    四、《草原酒歌》人物形象的塑造很成功。在某种意义上,蒙古民族有酒就有歌,有歌就有舞。《草原酒歌》这部舞蹈作品不是表现了醉酒的汉子,而是塑造了民族的气节和幽默诙谐的情趣美。一个舞蹈作品的成功关键在于演员的艺术表现能力,在这里演员大学生们表演分寸掌握得很好,他们无愧于这项表演金质奖。
    五、舞蹈语汇有了新的突破。《草原酒歌》成功之处的又一个亮点是,舞蹈语汇有了新的突破。比如,演员们在表演的时候,在舞台地板上双腿落地,头顶着一摞瓷碗运用“盘腿滚动”技巧,表现了得意洋洋的情趣美,它表现了对幸福生活的醉意;运用了一种酒后的喜悦表述了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氛围。这段舞蹈技巧有一定的难度,既有技巧又有艺术性。
    六、《草原酒歌》动作好看,技巧美,结构层次变化符合编舞的规律,舞蹈动作的幅度非常夸大,但又恰到好处,显得动作流畅结构通顺,整体舞蹈语汇的变化合理。舞蹈技巧与技术处理手法结合得体,强化了舞蹈本体的语言,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舞蹈艺术家)
    生机勃勃话“金银”
    □张 苛
    新世纪以来,尤其是通过第三届民族舞汇演,内蒙古、新疆和西藏三大自治区的民族舞蹈突飞猛进,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这三大自治区中,我认为以内蒙古最为突出,在这个时期我看到的《鄂尔多斯婚礼》《草原天堂》《天歌云舞》几台大型歌舞中,刘云山部长对《天歌云舞》的评价很高,认为生活气息很浓。好多人也说多少年没有看到这样的舞蹈了。
    我认为《草原酒歌》与《塔林毕斯贵》不论是金奖,还是银奖,它的含金量都是非常足的。《塔林毕斯贵》是一个非常简化的作品,简化不是简单,而是高度的次序感,是一气呵成的,是递增的,是进行的,是走出来的,“走”出了人物、形象、性格。它是以形式的新奇而扣人心弦的,照亮人眼的。这一点我很同意大家的发言。一、它是从生活中妇女的礼仪动作而来,从蒙古妇女的模样、气质而来;二、从开拓的创作思维中而来。我觉得它是创造了一个高雅、亲切而又带着一点“野味儿”( “野味儿”是不修饰的,不装腔作势,非常自然、朴素的形象,让人感到可亲的)的舞台艺术形象。
    原生态是人类学的一个词汇,不能把民间舞蹈与原生态划等号。蒙古民族是一个好客的民族,见到客人就表现出振奋、鼓舞等情绪,所以蒙古舞表现出的是大气,且感情非常细腻。“酒歌”是歌的形象化,是跳音乐而不是随着音乐跳舞。“顶碗”跳出民族自豪感,非常新鲜。
    一花独放不是春,和谐自然万象新。这两个作品获奖,与编导和演员们扎根这片土地有关,希望这块土地上有更多的艺术奇葩绽放。    (作者系舞蹈理论家、评论家)
    原载:《文艺报》2008-1-12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