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论视觉文化时代之审美转向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陈叶 参加讨论

    在广告、电视、电影、网络日益渗透和冲击着我们的日常生活,让人们的视觉无处可逃的今天,毫无疑问我们早已身不由己地被卷入视觉文化大潮的漩涡之中一一不管我们愿意与否。美学作为一种艺术(包括文化)的学科,在本质上依赖于广阔的社会和历史架构的活动和实践,因此面对这样一个崭新的“读图时代”的到来。反映在艺术和文化领域里“视觉”和“图像”的转向问题成为继“语言学的转向”之后又一个热门话题。有人用满怀欣喜的欢呼来接纳它,也有人用尖锐的批判敲响了“艺术之死”的警钟,但是无论如何人类的审美倾向和审美口味已经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改变,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人的审美活动是依靠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来进行的,视觉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比其他感觉具有更强的审美能力。这种观念在美学史上源远流长,视觉的优先地位最初出现在公元前5世纪初叶,赫拉克里特宣称,“眼睛是比耳朵更可靠的见证”[1]而在柏拉图时代,已经完全盛行视觉模式,视觉在各种感觉中享有至高的殊荣。柏拉图就认为视觉和听觉所产生的快感高于饮食色欲之类的快感“美就是由视觉和听觉产生的快感”[2]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以颂扬视觉开篇,并且以它为每一种洞见每一种认知的范式所在。新柏拉图主义和中世纪光的形而上学是单纯的视觉本体论,托马斯·阿李那认为视觉、听觉和认识的关系最为密切,它们是“为理性服务的”[3]。启蒙运动将光和可见性的隐喻推向极致,例如达·芬奇把视觉尊为神圣,以它为世界基本真理的知觉:“眼睛叫做心灵的窗子,它是知解力用来最完满最大量地欣赏自然的无限的作品的主要工具”[4]笛卡尔也声称视觉是我们“最普遍最敏捷的感官”[5]黑格尔甚至直接将视觉和听觉称为“认识性的感官。”[6]现代心理学的研究确证了这个看法,因为惟有视觉和听觉是“远距感官”,可以超越对象对主体的限制来把握事物。
     而“视觉文化时代”这一说法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其论文《世界图像时代》中提出了“世界图像时代”的著名表述,指出了世界将作为图像被把握和理解的预言,而随后的本雅明在其影响深远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文中,深入分析了现代工业社会中新旧艺术的演替一一从传统的追求“韵味”的艺术形式向现代大批量复制的文化形态的转变。他尽管以不无感伤之情谈到了“韵味”的消逝,但是他并没有把电影这种视觉艺术的出现视为艺术的毁灭性灾难,而毋宁视为艺术史上一次从“膜拜价值”到“展示价值”的重大转折。二十世纪60年代,法国哲学家德波则大胆宣告了“景象社会”的到来,他认为“在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中,生活本身展示为许多景象( spectacle)的高度聚积。”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都转化为一个表象[9],十几年后,丹尼尔·贝尔在其《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重申了西方当代文化的这一巨大转变,他明确提出:“目前居‘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声音和景象,尤其是后者组织了美学,统率了观众”,他相信:“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10]当你看到电影、电视、广告、摄影、形象设计、体育运动的视觉表演等景观像空气一样包围着我们每个人的时候,当你审视文学读物面临着空前的边缘化,文学名著、历史典籍不断被拍成影视作品的时候,当你看到图书市场正在被各种“插图本”和“漫画本”所占领的时候,当你看到越来越多的“网民”沉迷于网上冲浪和网络游戏之中无法自拔的时候,我们不得不佩服海德格尔等人的远见卓识承认贝尔等人的郑重宣告。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原载:《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