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业集团·黔森影视文化工作室推出的电影《云下的日子》和《幸存日》别具特色、值得一看,关于这两部片子的创新胆识、思想深度、艺术魅力、视觉效果等,我想谈点观后感。 从《云下的日子》看农民进城:《云下的日子》讲述的是改革开放之初,1980年的春天,贵州山区的两个孩子,他们从未想过大山之外是怎样的世界,更不知道什么是城市。一位解放军战士驾驶汽车偶然闯入了这个几乎是与世隔绝的村庄,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们都是第一次看见汽车。两个小主人公从解放军战士那里看到了一本城市画报,由此知道了大山的那一边还有一个世界叫做城市,他们对那个叫做城市的陌生、美丽又神奇的地方产生了疯狂的向往。天真、勇敢的两个孩子竟然从偏远、闭塞的山村出发,跋山涉水、历尽艰难,最终竟然真的寻找到了他们梦想的城市,在这段颇具探险意味的旅途中,他们经历了种种新鲜、快乐、伤感,讲述了一个匪夷所思却又无比憧憬的美妙故事…… 30多年过去了,当年天真烂漫向往城市的农村孩子如今已过中年,当年对农民紧闭的城门而今已完全敞开,农民在城里安营扎寨已成为时代的重要节拍。有人认为农民进城是从封闭经济中来,到开放经济中去,对此我不敢苟同。《云下的日子》有一组寓意深刻的镜头,就是村民们开了最后一顿“大锅饭”后就“包产到户”了,接下来便是家家户户面向市场各展其能。“包产到户”是中国改革的先锋,是农村改革的杰作,其发人深省的深层次问题是,农民在这项改革的实践中最先接受了市场机制,而且带着市场机制进城。这种机制,可以概括为三句话:一叫市场取舍,优胜劣汰;二叫以销定产,讲究效益;三叫双向选择,行动自主,“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正是有了这种机制,农民工成为城市建设的生力军。于是,活生生的事实表明:哪个城市涌进的农民多,城市为农民提供的服务好,哪个城市就生机勃发,改革就深入而波澜壮阔。 当年,《云下的日子》中的两个孩子对城市十分迷茫,现在,他们和他们的子女已经成为城市发展中不可忽视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到农民企业家办的公司、工厂,小到为城市居民生产生活服务的许多小摊点、小作坊,行行业业,方方面面,无所不在,无处不存,城市从整体上讲已离不开他们,他们中的许多人亦离不开城市了。这不由得让人记起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迄今风风雨雨数十年过去了,对于那次盛会的历史意义,广大农民是一步一步走过来,一幕一幕看过来,一点一点体会出来的。特别是那些率先进城“闯荡”的农民,重新回头、重新思索、重新感觉、重新抚摸那深深浅浅歪歪斜斜但始终不避曲折向前行进的脚印,多少人会热泪盈眶地感到那才是一座历史的丰碑!而当这种沉重而博大的历史感升腾起来的时候,广大农民进一步看到了他们肩负的那个未来是何等光明。多少在城市叱咤风云的农民企业家和扎根城市的杰出农民工不正是这样吗! 《云下的日子》尽管在农民进城上没有直接多下笔墨,但它却艺术而独到地表明了农民的命运往往是社会进步的风向标。从一定意义上说,“十二五”期间,中国社会要真正充满后劲、朝气十足地活跃起来,最深刻的变化还在于农民,最强大的动力还在于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可以预期,大批农民由务农变为务工之时,便是中国经济真正强盛之日,《云下的日子》正是生动地为我们揭示了这个真理,给我们以积极的启迪。 从《幸存日》看做人讲诚信。《幸存日》以贵州晴隆县的“6·17”矿难事故救援为故事原型,讲述了矿难发生后,各级党委、政府以人为本、决不言弃,克服高温、暴雨、地质条件恶劣等诸多困难,千方百计动员组织一切力量对被困矿工进行施救,创造世界救援史上奇迹的故事,艺术地阐释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理念,生动地体现了“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贵州精神。 《幸存日》中有一个极具震撼力的场面,即在死亡的边缘,矿工们的师傅“老井王”在被困的1000米井下向徒弟们下跪道歉、谢罪。原来“老井王”是收了煤老板的1万元和高档酒才带着矿工们冒险下井的。这是一个让人震撼的情景!当死亡的恐怖气息笼罩着每一位想活下去的生命时,德高望重的“老井王”的心灵仿佛受到良知的轰击、穿透和重创,于是,这个兄弟们眼中一向品行高山仰止的老师傅选择了真诚,年迈和极具威严与自尊的他向年轻的徒弟们下跪了。这需要多大的挣扎、多大的坦荡、多大的勇气、多大的襟怀!尽管“老井王”最后身披黄土,坠入那永久的黑暗,但他的形象却在观众面前更加高大、丰满,这便是真实、真诚的力量。我甚为佩服编剧、导演如此的神来之笔。这使影片的内涵猛地扩容,思想的张力一下陡升,艺术的冲击拔地而起,其映照观众心灵的作用就不再停留于一部灾难片了。总之,这点睛的一笔,让你想哭却哭不出来。试问:现在究竟有多少人勇于正视自己内心的耻辱。有的人虚伪一生,即便利刃穿心,也仍然虚伪,兴许他们的亡灵也只有在虚伪中超度了。“老井王”走了,人们却对他倍加敬重,镜头里,妻子和矿工们在为他烧纸钱,我想观众也在心里为他祈祷吧。当影片结尾,“老井王”的妻子和死里逃生的矿工,捧着“老井王”的照片在天安门前合影,以了却“老井王”的遗愿时,影片的撞击力达到高潮,这撞击力就是人性,就是正气。 做人讲诚信,应是弘扬贵州精神起码的要求,可我们有时总在掩饰什么。掩饰什么呢?总不能像“老井王”那样接近临终才大彻大悟,直面自身的失误或虚假。 由此具体地探讨诚信的内容。什么是诚信?诚,即真诚、诚实;信,即守承诺、讲信用。诚信的基本含义是守诺、践约、无欺。通俗的表述,就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与他人和社会发生关系。处理这种关系必须遵从一定的规则,有章必循,有诺必践;否则,个人就失去立身之本,社会就失去运行之规。而要做到诚信最难战胜的对手是自己,因为人最大的不足往往是认识不到自己的毛病或者认识到了却不愿、不敢公开,排解之法需要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及具有辩证法的人生态度。鲁迅先生说过:我“更多是无情地解剖自己”。的确,只有解剖自己,才能真正认识自己,尤其是找到自己的弱点与不足,在找准自身坐标的基础上,不断战胜自我,解放自我,超越自我。 “老井王”是诚信的范本,是诚信的骄子。“横看成岭侧成峰”,《幸存日》固然给观众多元的立体的启示,可我仍执著地认为,最感染我、打动我的还是“老井王”的诚信。“男儿膝下有黄金”,从另一个角度讲,“老井王”这一跪跪出了“黄金”,跪出了人性,跪出了真善美,跪出了做人之典范,同时,也跪出了影片的艺术之碑,心灵之碑。 我为“老井王”的下跪击掌! 原载:《文艺报》2011年03月30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