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永远的忠诚》以“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百名优秀村官”、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委已故第一书记沈浩同志的先进事迹为原型,艺术再现了他在小岗村用年轻的生命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忠实履行共产党员神圣职责的感人事迹。该剧大气深刻,蕴含了主创者们礼赞崇高自觉的人文精神和担当意识。 该剧深刻之处在于真实地反映了当代农村生活。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中国农村是迄今为止在这场革命中最为重要的前沿阵地。这30余年的农村变化,理所当然地为一切文艺创作提供了活生生的生活图景。诚如剧中“一夜越过温饱线,二十年迈不过富裕坎”、“干部一茬一茬来,群众各干各的事”,就是沈浩担任小岗村第一书记时的生存环境。这种生存环境的特殊性、复杂性,恰好是中国农村改革开放处于攻坚阶段的时代特征。该剧的深刻性就在于贴近了这一时代特征。全剧以“莎士比亚化”圆润的故事和令人信服的情感逻辑将沈浩的精神磅礴于美的天宇。就个人而言,沈浩初到小岗村还带着个人的情绪,而当他到了小岗村,知道这是“大包干”的发祥地,但至今还非常贫穷,这更加激发了他去任职的信心,他要给小岗村带来希望,并认准了这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地方。随着他将个体的生命融入到为广大农民谋福利的事业中去,逐渐认识到急需摆脱贫困又深知感恩的农民(如余奶奶、余胜利、巧珠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渴望,而这,正是他为之不懈奋斗的真正动力。这一切表明,只有激活了的“动真情”的忠诚才是真正的忠诚,才是永远的忠诚。 当然,该剧深刻之处还在于并不避讳甚至是着力突显处于改革开放攻坚阶段的农村生产关系的矛盾。全剧不仅写出了沈浩个人与家庭、与小岗村的情绪与矛盾,更写出了现实农村的复杂性,诸如剧中村委会主任贾治国是恶势力的代表,一些当年摁“红手印”的生产力的解放者,到后来反而成了生产力发展的束缚者……这些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些典型人物之间形成的不和谐的生产关系及其反映这种关系的情节,足以令观众进行具有历史意义的深层思考。 该剧之深刻缘于主创者们有清醒的严肃的“写谁”、“为谁写”、“怎样写”的文化自觉意识。时下,在收视率的片面考核下,一些电视文艺工作者在进行电视剧艺术创作时不得不将视角向外,投向了荧屏热播剧,并加以模仿,而不是将视角向内去感悟万物、体察民意、触摸灵魂。尤其是近年来一些所谓的农村题材的热播剧,并没有真实而深刻地反映现时代的中国农村,他们不知道农民的性格厚道而不愚蠢、农民的生活朴实而不肮脏、农民的语言幽默而不油滑,而是将农民写成“想象”的难以教化、满嘴油滑、生理缺陷的丑陋群体。我们不能让几亿农民在辛勤劳动之余还成为饱受嘲笑的对象,不能让他们面对荧屏说“那不是我”,而应让农民在电视荧屏上找到“自我”。可以说,正是由于主创者们有清醒的文化自觉意识,《永远的忠诚》才会在播出后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特别是农民群众的共鸣。 该剧礼赞崇高的担当意识对于当下影视剧创作具有可贵的启示意义。主创者的创作理念无疑是对“躲避崇高”、“远离理想”、“惧怕高雅深刻”创作倾向的匡正。毋庸讳言,当下有一种影视创作怪现象,那就是在歌颂理想、赞美崇高时反而会遮遮掩掩、吞吞吐吐。一些作品对一些真实的重要历史人物,在塑造其艺术形象时总要搞一点“人性深度”,使其“好人不好,坏人不坏”,甚至运用“戏说”的方式,将严肃主题、高尚人格运用娱乐化的手段进行人欲失禁、娱乐至死的无度降解。一些作品非要在高贵人格塑造的圣洁路上泼点脏水不可,对待恩格斯当年批评的“恶劣的个性化”描写、畸形的细节描摹却总是那么欣赏和宽容。此种现象令人担忧。 文化化人,艺术养心,今年是建党90周年,近期弘扬主旋律的艺术作品亮点频频,就是要使在某些方面失衡的人文生态和文化生态环境得到一种切实的、有效的调控,让人民群众能够生活在一种真正的健康向上、繁荣兴旺的文化生态环境里。但需要指出的是,像《永远的忠诚》这类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融合的艺术创作,不应仅仅成为节庆的献礼之作,而应成为文化自信力推动下的文化自觉之举,常态地贯穿于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全过程。因为只有创作众多优秀的文艺作品,才能成为前进之路的不竭动力和智慧源泉,才能实现文化自强,才能真正全面建成与之相应的政治优越、经济强大、社会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仲呈祥 张金尧) 原载:《文艺报》2011年06月29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