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剩女这个称谓和题材已成为了社会流行的一种文化代码和作品类型。各种相亲类节目、网络新词更是带动了剩女题材电视剧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些剧把剩女的种种困惑大胆揭示出来,将剩女愁嫁的原因进行了生活还原,引发了许多剩女观众的共鸣。在今夏《李春天的春天》中,宋丹丹塑造了超大龄剩女,让“剩女”再次被消费,成为大众谈资。而无论是《大女当嫁》中的34岁大龄剩女姜大雁,《张小五的春天》中36岁剩女张小五,还是电视剧《单身女王》30岁剩女顾菲菲,都表达了一个主题,剩女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会迎来生命的春天。这些剧作俨然已经成为剩女文化现象的代表作,标志着剩女消费时代的来临。 剩女题材剧不乏过程起伏和个性人物的塑造。为了进一步展开故事情节,“无巧不成书”式的悬念和机缘巧合,常给人妙不可言的快感。但是也使此类题材剧不免情节简单,结果雷同。在角色设定上,剩女们也基本上是殊途同归,大同小异。她们都是性情中人,有情有义,最后也都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满结局。可见,此类剧作明显受到韩剧风格的影响,时尚的音乐、考究的个性化服饰、偶像级帅哥美女的加盟,苦尽甘来的大团圆结局。甚至为了夺人眼球,不惜一味加重剩女们的拜金成分,将其塑造成“一切向钱看”、“只吊金龟婿”的拜金形象,内容不免假、大、空。 剧中的剩女们不是因为不够美丽而难以找到真爱,恰恰是因为她们美的高贵。最高贵的美是并非一下子把人吸引住,相反,它是那种渐渐渗透的美,不知不觉地久留心中,让人难以忘怀。现实中的人在观照美时渴望自己也成为美的,因为必定有许多幸福与此相联。尽管这也许是一种误会,但作为对这种认识的惩罚,观众如此接受着虚构欲望的折磨,以致在日常生活中也难以摆脱美丽的谎言。艺术能给人以快乐。但如果站在一个较高的艺术水平上审视世俗生活,就很容易曲高和寡。大龄剩女李春天的笛子吹起来了,可是没有人愿为之跳舞,这是场没有知音欣赏的悲剧。但作为对这种缺憾的补偿,或许在这种充满诗意的自我欣赏中,李春天可以有更多的快乐。但那悦耳动听的音乐还是不时地撩拨着人们的心弦,至少该剧的主题曲的确和故事很融合。每当这首歌唱起,总是给人太多的感动与憧憬。在躲避中寻找自我,在等待中寻找真爱。等待才是人生百味中最有声有色的一味。 这些剧作给出了单身姐妹们生存的答案——应该学会爱。爱自己,也爱别人。 原载:《文艺报》2011年10月14日 (责任编辑:admin) |